书城社科广播剧编导教程
3292300000016

第16章 广播剧人物设置及要求(3)

五、人物出场的要求

广播剧的人物出场同舞台剧、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出场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些特殊的要求。在电影中,“人物出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主后宾,一种是先宾后主。先主后宾就是主人公先出场,先宾后主就是配角先出场,两种方法都有好处,都可以用。……但无论如何在电影里,主角一定要在第一本里出场”[12]。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广播剧的主人公要比电影的主人公尽可能快和早地出场,最好是剧情开始的一两分钟,就用声音同听众见面,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当然这是指先主后宾的方法而言的。夏衍称这种方法为“实出”。

(一)实出

广播剧常用的“实出”有以下两种:

1.用解说介绍主人公出场。例如:《张海迪》的出场是先用张海迪演唱《青春多么美好》的歌声为先导,在优美的歌曲声中解说插入,用概括的语言向听众介绍主人公的情况,使听众有了一个明确的声音形象印在脑海中。

2.用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声音出场。例如:《序幕刚刚拉开》的柳春鹤是剧中的主人公,他的出场是以其内心独白的语言开始,之后,由剧中配角——司机大华呼出他的姓名和职务,使听众对主人公有了一个明确的声音印象。此外,用主人公的独白声音出场之后,解说对主人公的情况说明也属于这一种。例如《晶莹的心》一剧是这样开始的:“刘玲的心声(混响):人们每一天都在写着自己的传记,如果有一页写不好,就会毁坏全书。在这人生浩瀚的长河中,我不追求生命的长短,而是追求灵魂的纯洁。”接下来是解说的介绍:“亲爱的听众,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心声吗?这就是在人间只活了15个春秋的少女,北京市模范共青团员刘玲生前的格言……”

从“实出”的方法中可以概括出这样的要求:剧作者应该记住主人公出场时,或者明确地让他说话,让他有行动;或者让别人向听众介绍主人公的名字。这样留给听众的是主人公的声音形象,从而明确主人公是谁。其他重要角色第一次出场也应该这样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虚出

“先宾后主”夏衍称之为“虚出”,主人公虚出的方法也有两种:

1.用解说描述主人公。并不是所有广播剧的主人公一开始都出场,有的剧目则是主人公迟出场,为了使听众对迟出场的主人公有所了解,常由解说向听众介绍他的名字、性格特点或者有关他的故事,先给听众心目中留下印象,也是用伏笔进行交代。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广播剧《镢柄成亲》中的主人公韩宝山的出场:

【解说】在我们那地方,遇上谁的脾气过于耿直、倔强、认死理、好抬杠,人们都爱骂一句“镢柄”。就是说,他的脾气倔强得像个镢头把。按说,耍个倔脾气,被人骂上一句“镢柄”,这倒没什么;可是,谁要落下个“镢柄”的外号,名声一大,可就麻烦了,那会连个对象也相不上的。你想,谁家的姑娘喜欢那认死理、好抬杠、硬邦邦的“镢柄”呢?叫人纳闷的是,韩宝山这个小伙子,闹了个“镢柄”的外号,可人家不光娶上了媳妇,还是个如花似玉的好媳妇。你说怪不怪?那么,这个韩宝山是怎么混上“镢柄”的外号,后来又怎么成得亲呢?这事就得从1975年说起了。

2.用配角渲染主人公。这种虚出的处理是通过先出场的重要配角或群众角色对主人公进行议论、述说、描写等,对主人公鲜明、突出地进行介绍,造成听众急于要知道这个主角的心理。比较典型的剧目是《金鹿儿》。这个剧目是从顾客投票选举“优秀售货员”开始的。选举的结果得票最多的是163号,大家叫她“金鹿儿”的金明露。这是主持唱票的团委书记王淑娴所意想不到的,她决定先保密,请示党委研究后再公布。于是引起群众角色的议论:

任小妹 我看哪,第一名准是163号,我们糖果柜的金鹿儿。她干活麻利,服务周到,今年月月的营业额都是数一数二的。顾客的表扬信可多哩!

女工甲 我看哪,她不光能当优秀售货员,努把力还能当劳动模范!

女工乙 那可不一定,就凭她那身打扮,她还能做先进、当模范?

任小妹 打扮怎么啦?年轻姑娘穿得漂亮点有什么不好?王师傅,你是团委书记,你说呢?

王淑娴 这……

经过群众角色的议论之后,王淑娴又向郭经理进行汇报时的描述把金明霞的形象印在听众的脑海里了,等到故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金明露才出场。

夏衍说:“人物登场之后,要注意三件事情:1.交代;2.性格;3.入戏。”

关于交代的要求是:“要自然、清楚。……包括人物的名字、年龄、职业、当时的环境以至当时的心情。”

关于人物性格的要求是:“一上场一定要鲜明。……性格鲜明的人物上场,立刻就可以把观众带到故事中去。……写性格还要注意人物当时心情。”

关于入戏的要求:“入戏,就是立刻向观众提出问题,一面介绍人物性格,一面展开剧情,在观众心里提出问号,使观众立刻感到这里有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如果一个人进来,又喝茶又抽烟,搞了半天还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这就不会吸引人。……一定要很快把问题提出来,一直抓到底;不然的话,观众就会兴趣索然了。”

英国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说:“……有一点我们可以颇有把握地加以肯定:不论一个剧本的萌芽是什么——一件轶事、一种情势,或者其他等等——如果人物不在很早的时刻就进入戏,而且决定戏的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来说,这个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13]

夏衍强调说:“交代、提出问题,主要是根据剧本内容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对于一部戏的开幕和电影的开头,情节交代的好坏,人物出场的好坏,我认为是决定一部戏好坏的一个关键。如果开头交代得不清楚,观众就不了解,后面就得想许多办法来补救了。”[14]

广播剧虽然不是电影,但基本的要求是一样的。编写广播剧的作者也应该遵守这样的要求来安排人物的出场。

思考题:

为什么在编写广播剧时对设置人物提出特殊的要求?

注释:

[1]王朝闻等著:《论剧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2]罗伯特·麦克雷什:《广播剧的若干原则》。

[3]顾仲彝著:《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330页。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从广播剧〈裂缝〉谈主题的提炼》,上海台文学组。

[6]汪流著:《电影剧作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84页。

[7]引自《从广播剧〈裂缝〉谈主题提炼》,上海台文学组。

[8]〔英〕威廉·阿契尔著,吴均燮、聂文杞译:《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第63页。

[9]摘引《外国广播剧选》,第228页。

[10]〔美〕乔治·贝克著,余上沅译:《戏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11]夏衍著:《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125页。

[12]王行主编:《老舍论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13]〔英〕威廉·阿契尔著,吴均燮、聂文杞译:《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1964年版,第192页。

[14]夏衍著:《电影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版,第130~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