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
3293000000112

第112章 近现代山东吕剧的兴衰与发展(1)

张登德

吕剧是山东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初年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多年以来,学术界对吕剧的发展有所研究和探索,但是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吕剧音乐本身的成就及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吕剧的起源、剧种内容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吕剧在近代的兴衰和发展,这不仅对于考察近代大众文化的传播路径与影响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吕剧的起源和演变

吕剧的剧种名称的由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1.吕剧剧名称谓

一种说法,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主要以纸糊的毛驴作演出道具,群众时称“唱驴戏”、“跑驴戏”,或直称“驴戏”、“驴剧”。因“驴”字有失大雅,“驴”与“吕”谐音,后来的艺人便将“驴”写成“吕”字。

一种说法,在吕剧的孕育和形成初期,没有固定剧本,演员只是串串故事情节即登台演出,艺人们自比是“顺藤摸瓜捋着胡子捋到底”。艺人孙中新曾说过“咱们的戏是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故称为“捋戏”。另外,该剧种的主要乐器坠琴,演奏时经常用手指在琴弦上捋上捋下,又常常出现捋出的音响效果,因此群众将这种以坠琴为主奏乐器的戏称为“捋戏”、“缕戏”。后改成吕戏。

一种说法,演出内容多是反映男女爱情、家庭伦理等两口子的故事。两“口”为一“吕”,故称作“吕戏”。

一种说法,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闾剧”。一种说法,在剧种形成初期,多以《吕洞宾戏牡丹》作为打炮戏,故艺人和群众以剧名中的第一个字——“吕”字作为剧种名称。

一种说法,《惠民地区(文化志)资料专辑》中又提出吕剧的叫法在惠民地区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吕剧之称,是随着渤海根据地的建立而出现的。据查实,1944年耀南剧团的彭飞同志在《渤海日报》的《新地》上发表了吕剧《双寻夫》剧本。从此,吕剧这一名称便广泛流传开来。一种说法,沿小清河旅行演出的戏叫“旅戏”。20世纪50年代初,在考虑为吕剧定名时,有人提议叫“鲁剧”,时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我国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认为欠妥,建议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的“吕”字,同时,又谐“驴”、“侣”、“闾”之音,称吕剧。

2.演进阶段

吕剧自产生到正式定名,大体上经历了说唱扬琴、化妆扬琴、定名吕剧之脉络沿革和发展。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从河南以北瓦厢改道后,山东境内黄河两岸,每到洪水季节,黄河经常泛滥成灾,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称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的灾害尤为严重。每一次洪灾,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一带的老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这一乞讨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由讨饭人变成了早期的乡间流浪艺人。洪水退去后,这些民间艺人又回到家乡种田,同时把异乡的小曲民谣带了回来。民间的流唱小曲,成为吕剧的最初萌芽。

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后演变为南路、北路、东路三个流派。大约在1880年前后,山东琴书传入广饶北部,学唱者不计其数。“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成为广饶一景。约在1900年前后,北路琴书艺人时殿元、谭明伦等人,对原来的坐唱扬琴进行更新。他们根据演唱琴书的实践经验,借鉴京剧、五音戏等剧种的艺术形式,尝试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使观众耳目一新。此后,时殿元等人又将琴书《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化装扬琴戏班进入济南是吕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20世纪20年代,随着济南商埠的开放,吕剧也挤入这里的娱乐场所,在新市场、西市场、大观园等戏园或茶社里演唱。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等。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既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荟萃中心,各类剧种、曲种、戏班、艺人云集之处,有“曲山艺海”之称。根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济南府志》风俗篇记载:“今齐俗比燕赵诸君号为粗野,惟济南水陆辐辏,商贾所通,倡优游食颇多”。“济南,本山川钟秀之地,又当津浦咽喉要冲,南北中枢,商贾环设,因此游艺剧场林立,无论南北伶工,无不争先恐后莅临此间,以献歌艺焉。”到民国初年,济南已经是继北京、天津之后,江北的第三大曲艺活动中心。化装扬琴的幽默自然的表演风格,朴实感人的故事情节,使它很快成为济南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同时,通过与五音戏、东路梆子、京剧等剧种的相互交流,化装扬琴在唱腔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逐渐发展成为演出剧目多样化,角色行当比较齐全,化装和表演逐渐规范的戏曲演出形式。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是吕剧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事频仍,社会动荡加剧,该剧种陷入困境。很多戏班迫于生计,或解散,或合并,或远走他乡。剩下的艺人在于廷臣、时克远等人带领下凑成一个“义和班”维持演出,勉强度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演出状况并未好转,“义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艺人被迫改行,另寻出路,严重影响了化装扬琴的进一步发展。直到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政府及文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义和班又重新组织起来,艺人在艺术上、政治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化装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吕剧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广大群众的喜爱。1951年以“义和班”班底为主,组建了“鲁声琴剧团”,后来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上世纪50年代,吕剧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到处传唱。”文化大革命时期,吕剧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吕剧才得以重登舞台,恢复它原有的精彩风貌,出现了反映改革开放的现代戏,其演出足迹遍及山东城乡,享誉大江南北。

二、吕剧的剧目种类及来源

吕剧由山东琴书转变而来,其传统剧目也多来自琴书整编而成,也有一部分从其他剧种整编而来。总的来说,吕剧剧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传统戏,连台本戏,解放后创作和移植的戏。

传统戏大部分是小戏,形成于化装扬琴时期。小戏是演出时间较短,故事情节简单,且相对完整的一种剧种形态。小戏是吕剧传统戏中的基本戏目,也是形成吕剧艺术的主体。如《王小赶脚》、《小姑贤》(也称《王登云休妻》)、《借年》、《王定保借当》、《空棺计》、《小寡妇上坟》、《梁祝下山》、《王天保下苏州》、《小西关》等。小戏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生动活泼,主题思想明确,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具有乡土气和生活韵味。这些小戏在民间产生,又反复演唱于民间,深受人民的喜爱。

另一种是连台本戏。也称“全本新戏”或者“长本大戏”,是指那些故事较长,情节完整曲折,需要“分日连演”的剧本。大部分根据鼓词、章回小说、琴书脚本改编而成,如《金鞭记》、《王华买父》、《兴唐传》、《小八义》、《刘公案》、《大英烈传》、《温凉盏》、《包公案》等。此类戏角色完备,剧情紧凑,能够吸引观众,但也有结构松散,情节冗长,唱词不固定等缺点。较之小戏,连台本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保留下来的剧目不多。

解放后创作和整理的剧目,使吕剧面貌一新。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补天》、《苦菜花》、《沧浪》、《石龙湾》等,不仅保留着吕剧的风格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也成为吕剧代表剧目。这些艺术之作,有不少堪称精品,充分展示了吕剧朴素、真实、亲切、富有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的艺术特色。

吕剧的源头来自多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坐唱扬琴和花鼓、小曲、杂调为主,借鉴吸收了五音戏、大鼓书、柳子戏、梆子、京剧等多种戏曲艺术的成分,经过改进、融合,成为独具风格的传统剧目。周贻白指出:“各地方戏剧,其格式渐归一律,但有声腔的不同,字句上并无根本差异。而且同一故事,同一情节,同一名目,同一排场的戏剧,所在皆有。甚至连唱词说白,也彼此相差无几。其间虽不知谁为原本,谁为因袭”,即强调继承与沿革在近代戏剧发展中的作用。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艺人的流动,以及文化艺术的借鉴,各剧种之间(包括剧目)也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影响。吕剧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成为山东有代表性的剧种。具体来说,吕剧剧目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

其一,直接沿用琴书的剧本。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自然首先继承和沿袭其传统剧目。如《王天保下苏州》、《空棺记》、《三打四劝》、《蓝桥会》等琴书,都成为以后吕剧的传统剧目。

其二,搬用或改编其他剧种。《白玉楼》、《温凉盏》、《金鞭记》、《武则天》原是其他剧种重要剧目,吕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予以移植排演。1953年,移植了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涌现的优秀剧目《拾玉镯》(桂剧)、《闯宫》(滇剧)、《刘海砍樵》(湖南花鼓戏)。1955年山东省吕剧团排演了第一部反映宫廷生活的袍带戏《打金枝》,是移植越剧的剧本;1958年排演了第一出大型武戏《穆桂英挂帅》,是根据京剧、豫剧等剧本改编的;1959年又排演了新编历史剧《蔡文姬》,是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

其三,改编通俗小说。在传统文化中,戏曲与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吕剧连台本戏中的《刘公案》、《包公案》等皆出自当时的公案小说。《姊妹易嫁》的故事原本出自《聊斋志异》;《李二嫂改嫁》根据王安友同名小说改编;《苦菜花》由冯德英的同名小说改编。

其四,专为吕剧新编或创作的剧本。例如,山东省吕剧院创作的《补天》,滨州地区吕剧团创作演出《滩回水转》,烟台市吕剧团创作演出《荣辱悲歌》,潍坊市吕剧团创作演出的吕剧《碧水长流》等,都是结合形势创作的新剧本。

总之,吕剧继承了传统戏曲的优秀成果,又推陈出新创编了现代戏,加上优美悦耳的腔调,大众化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形象,细腻传神的表演,赢得了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