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3293100000069

第69章 关于媒介语境下公众健康态度构建的实验研究(3)

5.媒介影响下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变化

对于被试所感受到的媒体态度强度(包括媒介态度重要性以及媒介态度可接近性)对个体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相关研究,将能帮助我们揭示媒介在建构和引导作为个体分子的公众成员的健康观时存在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问题。

(1)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首先,进行了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在艾滋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09(df=34,p<0.01),说明在艾滋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0.01水平的相关。

在精神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726(df=34,p<0.01),说明在精神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0.01水平的相关。

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383(df=34,p<0.05),说明在艾滋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0.05水平的负相关。

在乙肝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848(df=34,p<0.01),说明在乙肝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存在0.01水平的相关。

(2)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的相关并不明显。

接下来,研究者又做了4个主题媒体态度强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相关比较:

在艾滋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168,p=0.336(df=34,p>0.05),说明在艾滋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在精神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091,p=0.603(df=34,p>0.05),说明在精神病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319,p=0.062(df=34,p>0.05),但是,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尽管相关分析未达到0.05水平,但是p=0.603的临界0.05显著水平,说明在转基因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存在着临界0.05水平的相关。

在乙肝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r=0.155,p=0.374(df=34,p>0.05),说明在乙肝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内隐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结果说明:媒体在引导被试的外显态度上存在显著效果,对于艾滋病、精神病和乙肝3个主题来说,媒体的态度越强,个体外显态度的积极程度越高,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的相关则相反,媒体态度越强,个体外显态度则越表现得不那么积极。

媒体在引导被试内隐态度上效果并不显著,相比较而言,对于转基因食品主题的内隐态度的引导上出现了一定的效果,媒体态度强度和被试的转基因食品主题的内隐态度强度存在临界0.05水平的相关,说明媒体态度越强,个体内隐态度消极性表现越弱,积极性表现越强,其中主要是媒体态度可接近性增强在影响个体内隐态度的变化。也就是说,只要公众个体能够便利地通过媒体获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报道信息,就可能不仅从外显态度角度,而且从内隐态度角度发生态度的显著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媒体态度增强,被试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有趋于一致的共变倾向。

媒体在艾滋病、精神病和乙肝3个健康主题上,媒体态度强度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一致性共变的影响并不存在,说明在艾滋病、精神病和乙肝主题上,媒体影响人们形成了认为是“应该”的、可以共享的外显态度,但是在内隐态度上的一致性共变并不理想,也说明在艾滋病、精神病和乙肝主题上,人们目前还存在着较为严重而固有的偏见;但是媒体在引导被试转基因食品健康主题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共变上,有一定的效果。说明媒体对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共变存在影响的可能性和潜力,调整媒体的报道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在艾滋病、精神病和乙肝3个健康主题上也出现媒体态度强度影响下的个体对于这3个健康主题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一致性共变。

媒体对于这3个主题的报道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媒体在引导公众健康态度时,仍需通过报道方法、结构等的调整,考虑人们的内隐态度因素,以改变人们的偏见,促进人们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一致性共变。

七、对于结果的进一步讨论:促进媒体引导公众健康态度一致性共变的策略

1.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怎样才能够实现一致

许多态度研究者认为,对于敏感的主题,人们的自我呈现、认知需要和评价需要,以及对于在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有一致性。尤其是,有研究发现,高认知需要和高评价需要的个体,在内隐态度上表现出较低的内隐-外显态度的一致性,而低认知需要和低评价需要的个体,表现为较高的内隐-外显态度的一致性。在本研究中,所选取实验对象均为大学本科学生,从教育程度上来说属于接受高等教育者,属于高认知需要和高评价需要的群体,因此,在研究中体现出的是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显著差异。

此外,精加工可能也会影响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佩蒂和维格纳尔等(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Petty&Wegener,1999)提出的精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论关注的是态度改变和态度强度的形成过程,[Petty,R.E&Wegener,D.T.,“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Currents Status and Controversies”,In Chaiken,Shelly(Ed.):Dual-Process 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Guilford Press,pp.41~72.]他们认为,对于态度对象的反复思考有助于增强相应的对象——评价联结。诺塞克(Nosek,2002)对于精加工对内隐-外显态度的调节作用的实验发现,经过20分钟精加工练习(包括阅读两个材料和写出支持和反对性的观点)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41,没有经过精加工练习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为0.07。提示的可能是对于该主题的精加工的程度的差异。一个有更多精加工可能性的主题,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可能会存在更大相关,而一个没有更多的精加工可能性的主题,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则可能会相对较小。

本研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艾滋病主题r=-0.086(df=34),精神病主题r=-0.158(df=34),转基因食品主题r=-0.124(df=34),乙肝主题r=0.169(df=34)。这说明:通过媒体,如果被试能获得更多精加工信息资料,进行更多的精加工,那么其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可能会体现出更大的相关。也就是说,会发生内隐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共变。

说明了媒体对几个健康主题的报道,可能存在着某种问题,并没有使人们获得对于该健康主题充分的精加工,因而尽管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外显态度,使对于主题的外显态度呈现为积极和接纳,但是从内隐态度的层面上,却依然体现为消极拒绝占据主导。

2.研究给媒体健康传播实践公众健康观建构和引导的启示

凯瑟家庭基金会在发动不同国家的媒体进行抗击艾滋病的宣传报道时,为了提高传播的效果,所采用的基本的策略是通过多元化的平台和媒体进行一定水平强度的报道来加强信息的传递效果,实践证明,这样的确能对公众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Matt James,Tina Hoff,Julia Davis,Robert Graham,“Leveraging the Power of the media to Combat HIV/AIDS”,Health Affairs.Chevy Chase:May/Jun 2005.Vol.24,Iss.3;p.854.]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在媒体的引导策略上(如多元化平台)和媒体报道强度上的共同调整,与仅仅提高媒体报道强度相比,可能会对于促进人们的态度改变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我们这里更关注的是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一致性的变化。

研究发现,媒介在转基因食品主题上,对内隐态度影响程度达到了邻近0.05水平显著,并且媒体态度强度越强,发生被试内隐消极的拒绝态度越弱的一致性改变。从精加工的角度来说,提高媒体报道健康主题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能够帮助人们,尤其是高认知和高评价需要的公众群体参与对于主题的精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其健康主题的精加工水平。回顾媒体近几年对健康主体等一些较敏感的健康主题报道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几乎都以单向的知识传播占据绝对主导成分。因此,精加工过程不充分。让公众的观点活跃起来,并参与到媒体观点的讨论中,将有利于促进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共变。在媒体的报道结构中,更多地体现结构组合,可能会有利于不同认知和评价需要群体的信息需求。比如对于认知引导、情感引导、行为意向引导的合理组合,以及促进不同健康主题之间的有效带动,整体复合地促进媒体健康传播的态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