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3293700000073

第73章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1)

传播心理研究所研究小组

一、研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本文将网络利他行为界定为: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获益且自身会有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其中,“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不排除自身因做了好事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奖励。目前国内对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还很少,有的也只是一些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归纳。例如有学者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实际内容出发,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还有学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对网络利他行为发生的原因,学者们基本上从助人者、受助者、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助人者实施利他行为的得失、受助者人格特征或网络特征等;更有学者指出网络的内在机制有助于利他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以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利他人群——在校大学生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他们网络利他行为的动机及其相关方面进行考察,希望能够补充已有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

二、理论探讨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和现实层次的探讨

本研究的理论探讨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借鉴以往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相关的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动机理论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引起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同时能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动机还有兴趣和信念。2.利他行为的模式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利他行为的一般模式包括:利他行为的唤起(求助者特点和当时情境)、可能的助人者特点、规范的作用以及结果和效果评估。3.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能够使个体以该群体为准则,进行自己的活动,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特殊的准则。

研究的另一个层面是现实层次,来自对研究主题的探索性研究,为研究假设的提出奠定了现实基础。进行探索性研究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深层访谈。

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网络利他行为的深度涉入者,通过网络助人的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分别是上传资料式、回答问题、主动提供信息以及其他。通过对他们的深层访谈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网络地位(版主与普通网友)的助人动机和助人方式都有相当大的不同,另外,求助者与助人者的个人特质、心境与情境因素也会影响到助人行为是否发生。而在网络上所形成的虚拟群体和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使得网络助人行为与现实中助人行为有所不同。

(二)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理论探讨的不同层面,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假设:

1.网络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受到不同动机的驱动

网络助人者在网络助人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动机的影响。这些助人者的动机包括以下方面:在网络上帮助他人自己感受到快乐、心情舒畅;认为网络助人行为是一种网络时尚;网络助人可以让自己体会到成就感,是自己影响别人的一种方式;为了回报别人对自己帮助,所以在网络中帮助他人,等等。

2.网络利他行为的“唤起”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网络利他行为模式中存在的不同网络情景,导致了不同的利他行为唤起因素。

例如,在网络利他行为方式上,存在着解答问题、上传资料、自己开帖解决他人问题等不同的方法。从网络助人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个体在网络上的助人行为。此外,助人者的心情、网络技术等因素,求助者的求助方式和求助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利他行为的“唤起”程度。另外,网络利他行为还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

3.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行为有所差异

由于网络情景和现实情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网络助人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在方式上可能差别很大。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探索性研究阶段,对网络利他行为涉入程度深的大学生进行深层访谈,为量化研究阶段假设的提出提供依据,之后采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对本研究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北京市的六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在校园随机拦截筛选到曾有过网络助人行为的大学生进行访问。共发出问卷201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其中男生104名,女生90名。被访对象涵盖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各个年级。

研究工具采用自己设计的网络利他行为问卷。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求助模式,从助人者的个人特质、动机,求助者的个人特质以及情境影响设计问卷。通过对深度涉入者的深度访谈得到的信息,设计了最初问卷。经过试测,得到最终问卷。全部数据用SPSS11.5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假设一:网络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受到不同动机的驱动。

因子分析验证了问卷中利他行为动机量表的结构效度,我们主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五类动机和相应的题目进行对应,并命名为:亲和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名利动机以及信念动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动机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成就: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0.775

在网上接受过帮助的人应该对助人者心存感激0.730

在网上帮助了别人以后我的心情会变好0.663

受到我帮助的人对我表示感激,我会很高兴0.534

名利:由于在网上帮助别人而被很多人认识,这让我感到很荣耀0.772

我在网上通过帮助别人可以影响到这些人的观点0.610

通过帮助别人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我0.595

兴趣:在网上帮助别人是网络的一种特色文化0.732

在网上帮助别人是因为看到很多人都那么做0.633

在网上帮助别人是我的兴趣0.577

亲和:我只回答那些我感兴趣的问题0.818

我在网上帮助别人是因为别人也帮助过我0.635

信念:凡善事,必是对人有利,而对自己未必有利,该做的就要去做,不可计算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多少利益0.677

我在网上帮助别人的时候什么都没想过0.633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0.586

将归类后的题目进行加总,求出这五种动机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在这五种动机中,网络利他行为最主要的动机是成就动机,其次是亲和动机和信念动机,最后是兴趣动机和名利动机。成就3.9960,名利3.0975,兴趣3.2470,亲和3.7026,信念3.5561。

为了探讨男性和女性在利他行为动机方面的差异,我们分别做了男生和女生的动机分析。男生平均分数:成就3.9199,名利3.1333,兴趣3.2115,亲和3.7885,信念3.4628;女生平均分数:成就4.0872,名利3.0568,兴趣3.2884,亲和3.5988,信念3.6630。

结果显示,影响男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动机依次为:成就、亲和、信念、兴趣、名利;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动机依次为成就、信念、亲和、兴趣、名利。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动机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