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
3294200000048

第48章 参考文献(2)

论文类:

1.孙文清:《张爱玲作品中的广告解读》,《新闻界》2009年第1期。

2.孙文清:《广告中的中产趣味》,《企业经济》2008年第11期。

3.孙文清:《张爱玲笔下的洋场广告》,《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6期。

4.孙文清:《中国现代作家的广告实践》,《新闻界》2008年第6期。

5.孙文清:《张爱玲与广告》,《广告研究》2006年第8期。

6.孙文清:《论现代广告的人文品格》,《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7.孙文清:《中国广告的世俗化倾向》,《新闻界》2007年第5期。

8.万燕:《张爱玲小说题目释义》,《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

10.王文艳:《张爱玲与西方现代绘画》,《社会科学家》2002年第1期。

11.王巧凤:《〈紫罗兰〉杂志与张爱玲》,《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2.王军:《沦陷时期〈万象〉杂志的文学风貌》,《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王烟生:《张爱玲的文艺评论和创作思想》,《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

14.冯大生:《张爱玲小说文本细节描写的现代性剖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卢云峰:《20多年来大陆“张爱玲热”的文化剖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6.甲鲁平:《从文学广告看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7.甲鲁平:《文学广告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初步考察》,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8.刘川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9.刘晓丽:《视觉消费符号:都市空间中的广告》,《城市管理》2005年第1期。

20.刘维荣:《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1.朱智秀:《张爱玲对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2.汤哲声:《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创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3.汤哲声:《论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机制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4.许子东:《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25.许纪霖:《世俗社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天涯》2007年第1期。

26.严小红:《海上花开分外红——论40年代张爱玲小说的流行》,《沧桑》2006年第3期。

27.何杏枫:《张爱玲研究在北美》,《华文文学》2002年第1期。

28.宋明炜,刘志荣,孙晶:《张爱玲的启示:我们如何面对都市》,《上海文学》2003年第2期。

29.宋剑华,刘力:《“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30.张文东,王东:《“滚滚红尘”中的“新传奇”——论张爱玲的“传奇”理念》,《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31.张娟:《〈天地〉视野下的市民文化空间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2.李子云、陈惠芳:《谁决定了时代美女?——关于百年中国女性形象之变迁》,《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

33.李娟:《〈苦竹〉杂志时期的张爱玲与胡兰成》,《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4.李祥伟、王凤霞:《通俗小说中的自我意识与读者意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5.杜英:《从〈十八春〉的修订看解放初期的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36.杨永庆:《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独特地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7.杨黎丽:《张爱玲笔下的文化视角和女性意识》,《名作欣赏》2006年第12期。

38.肖琳:《价值观念的异动与商人形象的嬗变———中国古代文学商人形象研究之二》,《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9.陈伯海:《上海文化史:现代化都市文明的生长史》,《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40.陈彤旭:《论30年代上海报纸广告的多元价值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1.陈远:《张爱玲与上海的沦陷》,《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42.陈勇、陈志光:《略论邹韬奋的广告观与实践》,《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3.陈晖:《从对傅雷批评的辩驳看张爱玲的文艺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

44.陈晖:《论张爱玲创作的通俗化追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5.陈惠芬:《“到底是上海人”与上海城市认同》,《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46.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社会学》2003年第2期。

47.范军:《巴金先生的图书广告艺术》,《编辑学刊》2002年第5期。

48.范军:《叶圣陶的书刊广告艺术》,《出版科学》2000年第1期。

49.范军:《两宋时期的书业广告》,《出版科学》2004年第1期。

50.范军:《茅盾的书刊广告艺术》,《图书情报知识》2004年第4期。

51.范军:《胡风的书刊广告艺术》,《出版科学》2002年第4期。

52.金宏宇、彭林祥:《新文学广告的史料价值——以30年代的三个广告事件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53.姚玳玫:《从吴友如到张爱玲: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海派媒体“仕女”插图的文化演绎》,《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54.涂晓华:《上海沦陷时期〈女声〉杂志的历史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55.郭春林:《温暖的物质生活——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性体验》,《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

56.梅雪瑞、朱明:《浅析张爱玲独特的色彩意识》,《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57.黄玲玲:《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作家研究》2000年第2期。

58.彭林祥:《试比较赵树理和张爱玲在1943年的成名过程》,《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59.彭林祥:《新文学广告与作家佚文》,《读书》2007年第1期。

60.曾为群:《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市场意识》,《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1.曾琪:《传播学视野下的“张爱玲热”》,《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62.程丽蓉:《论张爱玲小说“化俗为雅”的叙事艺术》,《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63.董贵成:《从〈湘报〉文化类广告看戊戌时期的文化运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4.谢其章:《张爱玲的杂志史》,《南方都市报》2008年9月5日。

65.鲍延毅:《品味鲁迅的广告》,《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6月17日。

66.滕朝军:《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浅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7.[韩]河世凤:《解读〈申报〉广告:1905-1919年》,《史林》2002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