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燕、林媛
网络传播具有无边、无形、无限的特征,为受众及时获取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了理想平台。英语成为国际新闻传播中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其强势地位。统计表明,全世界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世界1/3的人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使用英语,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尼葛洛庞蒂甚至公然宣称:“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和民族,英语将成为标准。”
一、网络传播促进英语强势地位的原因
英语强势地位在网络传播中得以巩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必然导致其中所含的英语语言树立其强势地位。最初的互联网只用于军事,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在1969年建立的“阿帕网”。后来,出于安全方面的原因,“阿帕网”被分为军用与民用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使用“网络间协议”(简称IP)。1983年,传输控制协议即互联网协议被选为国际互联网的正式标准。从此,互联网有了自己的统一标准,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一些美国商人开始投资互联网,至90年代初,互联网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由于英语是计算机技术最发达国家的语言,被普遍运用于计算机初期的软硬件开发和程序设计,因而英语也就成了全球计算机通用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诞生后,由于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操作的命令是英语,同时,绝大多数的网络新闻信息也通过英语发布,计算机使用者为进出以英语为页面显示的网站并获取有用信息,必须熟悉和掌握这门语言。
其二,从文化和政治意义上讲,英语强势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推广和信息传播问题,技术背后还负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企图。有人认为:“语言总是浸润着意识形态的。它浸润着政治体制、价值体系和宗教文化的成分,如水化盐,不可不多加体察。”牛津大学教授琼·艾奇逊也指出:“一种语言的成功或失败与语言的内在特性并无多大关联,而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力量有很大关系。”英美等西方媒体的技术强势以及强大的市场化倾向足以使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作用,并通过各种方式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被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使用,在国际之间的经济、文化、学术、军事和政治交流中成为通用语言。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与殖民主义的扩张、帝国文化的输出以及经济技术的垄断等方面均有关联。从历史上看,英国曾一度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英语也因此获得了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被称为“日不落语言”。另一方面,英美先后扮演了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促使英语成为全世界各地区的通用语言。互联网的出现使英语进一步得到普及。由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实际上掌控着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英语便成为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和使用最频繁的语言。对此,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一书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二、网络中的英语强势对国际新闻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新闻传播一般是双向的:一方面由外向内传播,即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另一方面是由内向外传播,即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国际社会。由于涉及国家利益,政府、新闻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起着“把关人”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国际新闻的信息源、信息量以及可控度。简单说,报道什么,报道多少,什么时候报道,是否报道,大都经过了严格的“把关”。然而,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和其中的英语强势使国际受众突破了国界以及技术、语言障碍,实现了相对平等的交流,此时的国际新闻传播流程更接近于一个“工”字结构,即:一为上层的政府和主流媒体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传播;二为由上至下的媒介“把关人”把国外的信息经过“过滤”传达给本国民众;三是下层的不同国家受众通过网络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直接进行信息交流。
英语在国际互联网上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并随着全球学习和使用英语人数的增加而不断加强其强势地位,为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新闻交换和自由交流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网络媒体可以克服传统媒体的传送障碍直接面向国际受众,其传播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等手段的单一或复合使用,首发者和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而正式的新闻媒体有时也会成为非媒体主体的受众。在此情况下,网络时代的受众由于普遍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因而更倾向于和易于根据自己的口味便捷及时地阅读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网站的新闻内容,从而使传统时代惯有的议程设置的信息模式受到挑战。所以,网络媒体与英语强势相结合,用最直接、最形象和最逼真的手段使国际新闻传播的途径由单向变为双向,并逐步由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甚至最接近自然的人际传播演进,使原有的点对面的新闻传播体制逐渐被点对点的体制所取代。另一方面,在跨国界的新闻报道中,多级传者和受者都可以在网络这一开放的平台上对国际新闻首发者的文本和话语进行诠释、刷新与重新建构。事实上,一旦国际新闻报道进入网络传播之中,特别是在众多网站进行转帖、发帖和跟帖的过程中,这些与国际新闻报道相关的各种文本和话语将会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扩大国际新闻的报道内容和传播范围。一般而言,高点击率往往能够体现出某条新闻传播的广度和受众的关注度。跨媒体传播是当今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的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交融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以及网络媒体自身的合作与竞争,加强了网络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力。
国际互联网上的大量新闻信息通常以英语为载体,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同时涌来,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新闻空间。事实证明,在对重大国际事件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美国大选等的报道中,传播速度最快、内容最新与容量最大的就是网络媒体,而使用的语言工具通常为英语。然而,由于受网络新闻中英语强势的影响,互联网具有潜在的“西方化”特别是“美国化”的趋势。迄今为止,美国是世界上拥有计算机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西方国家正是凭借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势不可当地影响着国际受众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多有偏差,并不断地向国际受众传递西方的文化信息、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与此同时,网络英语强势使非英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被边缘化,从而使这些国家的新闻报道在网络新闻上的传播空间遭到挤压。当他们因为对外报道的需要而使用英语表述新闻和思想时,其发布和传播的国际新闻的真实文本和话语也受到了英语的制约。在非英语国家,对于大多数网络使用者甚至部分网络新闻报道者来说,他们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使他们只能翻译和了解一些关于国际新闻的基本信息,在转载或转帖时一般不会随意更改文章的内容,更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评论、探讨和争锋。在这种态势之下,本应是全世界人人平等享有的网络资源,因为英语强势的扩张使其对非英语国家使用者的价值被降低,而网络新闻资源也因不能被充分利用而造成极大浪费。
三、网络英语强势下的中国国际新闻对策
笔者认为,对互联网上的英语强势,中国国际新闻应“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采取承认并利用的态度,另一方面进行适当的限制并发展自我。
自1994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的商业应用开始发展起来。到2000年,随着宽带和无线互联技术的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民人数比2006年年末新增了2500万,与2006年同期相比,一年内增加了390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强势在中国网络新闻的传播中凸显出来。中国用于新闻传播的英语媒体有一个英语电视频道、一个外语电台、9家英文日报和周报、10家英语杂志和9大英文网站。这些英语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站,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进行交互式、交融性传播,以获取更大的受众市场。此时,网络媒体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另类媒体的概念,它事实上已经逐渐取得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等的地位,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和成熟的媒体产业门类。
目前,中国网络上的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弊端。比如,在编译国际热点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编译人员为在第一时间抢发独家报道,常常不加辨别地对英文原文进行完全直译;而由于互联网快速更新和便于转发的特点,我国网民对国际新闻的热切关注,以及部分网站对高点击率的追求,网站采编人员也往往没查证国际新闻的可信度和正确性就匆匆发稿,从而使西方价值观和文化霸权通过网络国际新闻中的英语强势得以彰显。对此,中国国际新闻界必须具备防范风险的意识,认识到网络传播中的英语强势所负载的潜在的西方文化霸权信息。
应该承认,英语的强势地位在短期内较难改变。乔舒亚·菲什门在《世界语言的新秩序》一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推进,英语已经传播至全球各个角落,你尽可以把它斥责为‘语言帝国主义’,然而,这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如果能对英语强势进行有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就能使它通过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成为中国通过多种途径(官方的或民间的)融入世界并发展自我的工具。为此,中国国际新闻界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手段:首先,努力设计一种与国际接轨的传播话语和新闻模式,其中需要突出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了解并尊重国际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接受心理,善于用他们的语言、思维和符号说话,用他们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满足他们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可以认为,在当前的对外报道中,我国传统媒体话语大多宣传色彩过浓而人情味不足,在偏向于小众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网络时代显然会处于相对弱势。其次,培养大批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新闻人才,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传播网站,增加我国英语媒体的数量和质量,提倡国内主流媒体创建或重视其英文网络版等等。其中,培养一支专业化、小型化、质量型的网络英语精兵队伍极为重要。他们应该熟练掌握英语这一工具,熟悉国际受众的心理和思维,熟悉网络运行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并对国际问题和相应的国际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