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域的大众传媒
3294600000030

第30章 大众传播全球化与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1)

刘亚军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今天被称为“全球化时期”。“全球化”这个词从产生以来就与大众传播有着不解之缘,大众传播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全球化的前提。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使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全球化之机,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帜,大力推行其文化帝国主义,推行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大搞文化殖民,使国际传播秩序不平等的现象更加严重,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任务更加迫切地摆在了发展中国家面前。

一、大众传播全球化

“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模糊的名词。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现在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是当下最时髦的用语。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无法明确地描述“全球化”的概念,它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上百种版本。“全球化”可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从大众传播的角度为“全球化”下的定义是:信息能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不受时间、空间、地域或边界的限制,进行及时、广泛传播或交流的状态和过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丹尼尔·耶金更是用通俗的语言指出:“全球化”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的、极度活跃的、剥夺睡眠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

“全球化”正式进入世界是以1984~1985年为界的,但在这之前就有人提出了“全球化”这个词。第一个具有全球化思想的人当然是麦克卢汉,他在1962年出版的《理解媒介》一书中就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地球村”的思想。他的“地球村”是指信息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漠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畛域,地球变得踱步及至那样小了。在他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的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推论出电视转播在越南战争中的效果。第二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布热津斯基,他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越来越电子化的社会,正在向全球化社会迈进,并且在1969年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起初,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并没有赢得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响应,整个70年代关于“全球化”的议论悄然而沉寂。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正式进入世界,并渐渐在世界上加速流行,90年代出现了高潮,成为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到90年代出现高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众传播全球化发展迅速,而大众传播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传播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完善与普及。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全球性电视广播网、国际互联网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最为典型。

电视广播网包括地面电视广播网、有线电视广播网和卫星广播电视网。到目前为止,电视仍然是全球最普及、最广泛、最及时、最形象的大众传播媒介。截至2000年,全球平均每4人就有近一台电视机。有线电视网络是一个宽带网络,具有费用低、普及率高以及传输速度快的优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电视媒体纷纷进入有线电视领域。目前,一些国家的有线电视网络正逐步向数字式高清晰度网络转换。卫星广播电视经过数十年的曲折发展,在90年代中期也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高潮。卫星电视使偏远地区也能接收到电视节目,扩大了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现在地球已经被卫星广播电视层层覆盖。观众可以透过卫星天线和有线网络收看到世界各地的卫星节目。一位研究媒介效果的学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在的世界只有两处,他们的住家以及他们的电视机。”国际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是: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穿透力强、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互联网以远远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发展为真正的全球化网络,大大加速了大众传播全球化的进程。迄今为止,国际互联网已经接入全世界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了联合国成员国的数目。互联网已经将全球各国、各地区一“网”打尽。互联网真正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以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之间迅速、大量、充分的交流。传统大众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也纷纷上网,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向世界各地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现在,新一代宽带,能够进行音频、视频传播的互联网已经出现,能够同时发挥包括广播电视网、电话通讯网和互联网等各种信息传播网络的各种功能。互联网确确实实已经而且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信息交换的平台,为大众传播全球化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媒介条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的传播媒介纷纷采用或正准备采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主要运用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它使大众传播媒介如虎添翼。数字化处理和传递信息与以往的模拟化信息传递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是存储和传输的信息量要大得多;二是信息传输质量高、传递的图像清晰、声音逼真而且不受外界杂音干扰;三是检索方便,受众反馈及时,为传播的双向性奠定了基础。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广播,利用数字卫星技术大力开展环球广播,电视也发展为卫星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网络传播也使用数字技术制作、存储、传播和接收信息。数字化使信息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是传播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大大提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速度和能力,使依托媒介的大众传播全球化的地位更加巩固。

世界以如此速度进入了大众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化的高潮迭起,光纤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及多媒体的普及与飞速发展,为大众传播描绘了一幅空前繁荣的景象。

大众传播全球化推动了其他领域全球化的发展,使越来越远的人们可以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知道越来越多的信息,使人们的全球意识更加强烈。“对全球问题的了解比任何东西都更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解,而这与全球范围的国际交流与信息传播过程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随之而来的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国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所占比重急速上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就是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全球化的效果实际上就是国际传播,是国际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时间得以充分利用,速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无论人们从何种角度来描述全球化,为全球化下何种定义,都无法否定大众传播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前提与核心地位,它的主体国际传播增进了各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的联系。美国学者托姆林森说过:“全球化……是一个牵涉到时间与空间压缩的过程……在特定的意义上,使得世界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是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关系‘伸展’的过程,将那些主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性脉络,移动到全球性的层次。”而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为全球各个国家、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全球的交往。

大众传播全球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似乎看到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正在走向现实。然而,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大众传播全球化是不是处于公平、多元、机会均等的状态?是不是意味着国际社会能够及时、真实、全面、客观地看见或听见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的方方面面,使国际社会对某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地球村”预见到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世界各地人们的联系将极其方便,可以知道相互的一切事情。但是,建立在传播媒介基础上的“地球村”对彼此的了解都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团体来完成的。“村子里”所有的传播都被“媒体化”了。在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前,就有人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形式,这才是我们眼中的“地球村”的真正来源。马特拉曾说:“全球化过程的推进使我们重新看见了一张新的世界不平等的地图。跟表面上的全球化论者主张的平等相反,今天正在推进的全球化过程事实上是重新创造19世纪以来的不平等的过程。”大众传播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使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了解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对世界的信息传播秩序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拥有先进传媒技术与手段的西方发达国家与传媒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交流上呈现出更加不平衡的严重局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此为契机,借助自己强大的媒体与经济实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搞文化殖民,意欲形成西方中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传播的不平等现象更加严重。

二、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等

国际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播媒介分配不平衡。大部分的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兴媒介主要掌握在极少数西方国家中。当前世界上的20个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的电子通讯设备,135个发展中国家只拥有10%。以下是1990年的一组数据:欧洲人口占9.1%,而其拥有的收音机数量占26.8%,电视机占34.6%;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人口占5.4%,而其拥有的收音机占28.6%,电视机为20%;东南亚和远东地区人口占55%,但是收音机拥有率为28.8%,电视机仅为3.1%。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拥有的通讯传播媒介明显少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媒体的拥有量处于支配地位。截至2000年1月,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北美为1.6712亿人,欧洲1.1314亿人,而非洲大陆仅311万人,拉丁美洲为1645万人。数字广播电视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普及,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被使用。再具体到美国,2000年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70%设在美国,美国传媒营业收入达5500亿美元。不论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上,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拥有量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尤其在新兴媒介上差距更大。在基础传播手段装备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与发达国家的传播平等。

第二,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采集与制作的大量新闻、综艺节目、电影、广告等信息单向地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即使有少量回流,也不充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由美国和西方五大通讯社垄断,西方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信息量的100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80%,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新闻信息中2/3的内容来源于占全球人口仅1/7的发达国家。正如施拉姆所说:“越来越多的信息正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价格,从更远的地方,通过更多的渠道……不断涌来。”然而,其规模、流量、内容却继续为西方国家所控制,特别是越来越多地被美国所控制。这种世界信息单向流通、北强南弱的不平等结构,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和控制了国际报道,流通于世界的新闻绝大部分是根据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价值标准选择和加工出来的,它们服务于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目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着严重的危害。世界媒体对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的所谓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曾经进行了疯狂报道,而对1991年和1999年美国在伊拉克和科索沃大量使用贫铀弹却很少述及,这就说明了美国等西方媒体是世界新闻的最初定义者,国际新闻在本质上是从中心国家流入边缘国家。

第三,传播内容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兜售西方的物质文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同时,却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视而不见,常常热衷于报道发展中国家的灾祸、犯罪、恶劣的环境、社会动乱等。这种不合理现象,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形象被歪曲、丑化,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被损害,信息主权受到侵害。特别是美国对其敌对国家的报道完全是从黑白对立和妖魔化的立场出发。他想攻打南联盟,就大肆报道塞族对阿族的清洗,甚至编造骇人听闻的新闻。他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却报道说是误炸,而且将报道重点放在了美国驻中国使馆被围之上。与此同时,“中国间谍案”也被炒得沸沸扬扬。国际社会对美国、中国、俄罗斯、南斯拉夫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意见基本控制在CNN、NBC、BBC等传媒手中,并进而控制了国际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