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促进文艺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今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广播电视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把传播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艺繁荣,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按照“十七大”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先进文化的传播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文艺繁荣。用丰富的文化产品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创作并传播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创造多样化的文艺形式,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群众对文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业余文化生活是当今广大干部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看、收听广播电视节目早已是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机内容。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团结人民,引导人民,鼓舞人民,就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娱乐节目中,要做到雅俗共赏,实现精神道德层面的和谐。广播电视是一种大众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肯定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纯娱乐节目,只要是健康向上、有益无害的,有创意、能“搞笑”的都可以采用,但如何让娱乐节目增加文化内涵,做到雅俗共赏,则是更高的追求。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也是人。要创造人人平等、团结友爱、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平安稳定、活跃有序、协调和谐,必须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职责。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又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倾向有所滋长。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十分紧迫。包括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持之以恒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发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新风尚;培养人们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公民意识;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追求高尚、崇尚先进的社会风气。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要特别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从小培养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究公德的良好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更易于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播渗透优势,创作、传播寓教于乐的精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方法和重要渠道。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也包含了传统道德的精华。只要广播电视传播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的工作抓起,从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思想道德建设就一定会不断结出新的硕果,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崭新风尚。目前,应该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促进文化生活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群众基础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成员之间追求的公平和正义,既包括经济生活的层面,也包括文化生活的层面。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经济生活上出现贫富悬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呈现明显的不公平:城里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相当贫乏;一部分人享受着各种高水准的文化消费,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有的几乎与文化绝缘,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仍然处在“除了干活就是睡觉”的状态,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文化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只能是相对的。但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之间、贫富状况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城市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乡镇。新增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费主要应向郊区、农村地区倾斜;要向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大力提倡艺术院团、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下厂矿、下农村,为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在城市组织的各类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要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方面需要,注意兼顾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承受能力。要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进农村、进营房。要特别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生活和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问题,努力为他们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比如,在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图书室、阅报室、文娱活动室,组织放电影、看电视以及各类健康有益、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广播电视传播的电波是不分高低贵贱、地域差异的全方位覆盖,而受众的电视机、收音机等接收设备,也是物美价廉的、大众化的、普及率很高的,在促进文化生活公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毫无疑问,关注并逐步解决城乡基层群众和各类困难群体的文化权益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而且文化建设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将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在可靠的坚强的群众基础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近几年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积极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广播电视在促进社会文化生活公平方面具有独到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有用武之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播电视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广播电视传播、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播电视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传媒,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必须注意研究和谐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勇于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为其做相应的转化工作,力争最佳宣传效果。在宣传过程中,要把握和谐内涵,实现自我意识层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的统—,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和谐”—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江泽民同志在访美时就引用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并阐述道:“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就把差别与和谐的关系说透了。广播电视传播在整个宣传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把握和谐内涵,要充分认识到,和谐不等于无差别、无矛盾。在宣传中面对差别和矛盾,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力量化解冲突,弥合裂痕。同时,和谐也不等于无原则,在寻求社会“和谐”时不能以放弃原则为代价。面对责任道义,必须旗帜鲜明;面对是非善恶,绝不能因为“和谐”而“和稀泥”。
(一)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创新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时政宣传中,要注重团结鼓劲,实现思想政治层面的和谐。广播电视从本质上而言具备教育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广播电视尤其要注意解读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仅宣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时政宣传要着眼团结鼓劲,要贴近群众意愿,把改革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理论政策问题,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关心的事,从理性思维上帮助群众加深认识,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