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3295700000100

第100章 《人民日报》西部大开发宣传报道研究——报道主题的十年流变

杨雯

西部大开发报道的出现与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发展息息相关。从1999年到2008年这整整10年间,西部大开发报道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并且这种演变与现实变迁紧紧相连,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一种折射。检阅1999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1日以来的《人民日报》,可以看到在《人民日报》上一共发表了4745篇西部大开发相关报道。从纵向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的主题随着西部大开发具体工程的进展、人们关注焦点的转移而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1999年—2000年:大力宣传西部大开发政策

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刚刚起步的阶段,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媒体对此给予了热切的关注,纷纷增设各种特刊、栏目、专题和宣传版面,加大宣传力度。但是这个时期的报道内容普遍集中于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本身的宣传介绍,以及在全社会形成“我们要开发”这样一种氛围,因为这个时候西部大开发还不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熟悉,而实质性的工作也还刚刚正式启动,结果怎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而这一时期媒体的工作就主要是利用宣传的规模和声势,造就宣传西部大开发的舆论强势,创造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良好舆论环境。

在《人民日报》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品中,新闻评论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板块。作为最直接的舆论引导方式,新闻评论能在介绍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发表意见和主张,通过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分析说理,点面结合,由表及里,揭示事实所涵盖的意义,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反映有关方面的宣传意图,这对于亟须被群众接受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而言,无疑是最直接而有效的选择。纵观这几年《人民日报》的重大宣传,评论为舆论氛围的有效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2000年,仅1月24日至5月4日,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人民日报》集中发表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社论1篇、评论员文章11篇。这些评论把握大局,重点突出,及时传达中央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达到了“掷地有声”的效果。

二、2001年—2004年:各地开发成就的大汇展

经过了2年—5年的实践,西部大开发已经不再是一纸公文,第一批工程建设初见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04年11月18日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西部论坛”上说道:“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开始发挥效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林保护、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不断推进。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以及人畜饮水、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和对内对外开放力度,西部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重要位置。”[1]就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而言,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营造一种全党全国为西部大开发问题的解决而不懈努力,并且取得成果的社会气氛。事实胜于雄辩,报道各类措施和成果就是最好的方式,鲜活的西部大开发成果的展示比单纯的讲道理更能说明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也更易为群众所信服、所接受,最能成功达到宣传目的。因此,对这些成就的宣传,也就成了这个时期新闻报道的主题,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张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着的西部图。

这些成就的报道,从事实层面为西部大开发舆论作了最有效的宣传,也是对上一时期西部大开发理论宣传的一个诠释与落实。经过了这样一个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人们基本已经统一认识,不再对政策本身有所质疑。

三、2005年—2007年:对开发中各种问题的揭示与反思

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的继续深入,其中的问题也慢慢为人们所关注。之前这些问题并不是完全没有,但可能由于开展工作的时间不长,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后果还不明显,所以并没有为媒体——尤其是以刊登正面报道为主的《人民日报》所大量、集中地报道。可是,随着问题的明显化、突出化,开始为人们也为媒体所关注。这也就要求媒体在具体宣传中,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定“盘子”,拿“调子”,及时纠正西部大开发中的“误区”,引领西部大开发走正确的道路。

在《人民日报》这一时期的报道中,负面报道是非常引人注意的一块。什么是负面报道?负面报道是指聚焦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它不排斥正面的新闻信息,却必须把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报道重点。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负面报道是警醒世人、实现监督、以求改正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就算是一直以刊登正面消息为主的《人民日报》,这些年也逐渐刊登了一些负面报道作品。以2007年的报道为例,将全年的报纸采取“隔五抽一”的方法,从1月5日开始,共选取61份报纸作为实际的统计对象,对除理论、摄影、国际副刊、副刊、美术、读书、广告、法律版之外的所有版面进行了统计,其中新闻报道总数为5584条(不包括每日的北京地区天气预报),统计出负面报道共253条。每份报纸中的平均负面报道量约占总报道量的4.2%。

这些报道,并不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揭示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能够规范、保证和促使开发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这些报道的篇数并不多,所占的比例也并不特别高,但是它的效果却往往能比一般的正面报道更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督促不良现象早日得到改善。

负面报道的效果,可以用传播学中的“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来解释。在传播学中,把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的做法,称为“一面提示”;而将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的做法,称为“两面提示”。一般来说,“一面提示”虽然能够对己方观点作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触。而“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所以作为《人民日报》在面对如今读者层次不断提高时,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揉以适当的负面报道,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四、2008年至今:关注度下降,开发需要新思路

日前,和讯新闻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专题报道时这样评价西部大开发的成果:“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至今已经有9年时间,但是,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差距,西部之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越是开发东西差距问题反而更加突出,这似乎是个悖论……”西部大开发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顺利,同时,西部大开发也不再是话题的中心。中国社科院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认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目前正面临着五个方面的挑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关注度在不断下降。

媒体关注度的下降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已经逐渐走上正轨,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笔墨来宣传;另一方面,这也与《人民日报》的党性有关,就《人民日报》而言,对西部大开发的报道并不直接反映现实社会的情况,却是政府议程发展情况的呈现,政府的宣传政策与政治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报道的多寡、轻重。现实世界的情况与政治发展进程之间的隔膜使得《人民日报》在对西部大开发报道时,更多的是反映政治上的进程,而并不是现实开发的进程。就党和政府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日程显示,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强调基本集中在大开发之初的2000年、2001年。那时,人们对西部大开发并没有什么意识,不知道这项工程究竟是为何而启动,具体要怎么实施落实,开发完成后对人们的生活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而,政府要一一地将这些疑问解答清楚。加之开发的头两年一定是问题最多、进展最缓慢的两年,政府也必须时刻关注着西部的变化,及时地给予政策以及方法上的指导,因此,这两年是西部大开发最受关注的两年。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日渐走上正轨,党和政府便逐渐放弃微观上的管理,只是适时做出一些宏观上的调控,并不再花大力气来强调此举的必要性或者操作性。可以说,西部大开发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并不是中心工作了。与此同时,国家的工作重心这两年来也逐渐转移到其他的工程上。魏后凯说道:“自从国家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后……国家的投资那几年转移到了东北地区,现在又向中部地区转移,加上我国大力发展滨海新区建设等,注意力都在沿海地区。”

媒体报道不再聚焦于西部,使得报道在数量上不断减少的同时,有分量的报道,如组合报道、专题报道等等也越来越少,大部分都是对事实的一般性陈述与总结。

〔杨雯: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2006级硕士生〕

[1]《西部大开发五年取得明显成效》,《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