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3295700000012

第12章 中央党报与行业报“互补”,打造行业报群

李庆文

2000年,《中国汽车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下属的全国性行业报。8年来,《中国汽车报》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发展方式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原则。

一、《中国汽车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在永远追求创新的理念下,瞄准“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规模上:从一报发展到一报五刊两网。

收入上:从2000年2500万的年收入发展到2006年突破1亿元,2007年达到1.2亿元,2008年有望达到1.5亿元。

品牌价值上:2006年8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最具竞争力行业报”;2007年6月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500最具品牌价值报纸”,品牌价值为10.3亿;2008年6月第二次评时,已经升到13.2亿,品牌增值达到30%。

具体地说,编采创新形成了编采核心竞争力:

改版:2003年“日改周”;2005年“编采分开”;2007年“大改小”。

改与不改:不改定位,而且强化;改运行机制、改组织架构、改形式(频率、大小等)。

经营创新形成经营核心竞争力:市场细分、主体多元。

管理创新形成管理核心竞争力:2007年通过ISO9000认证。

二、这种发展态势的必然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我们认为,这样的发展态势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加入人民日报社后,人民日报社为《中国汽车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独特资源,主要表现在:

离中央精神更近了,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和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步、在第一时间获得中央最新宏观政策精神,第一时间获得中央最新宣传精神。过去行业报有一个普遍误区,认为行业报离行业很近,离政治较远,因而政策意识较淡,政策水平不高。加入人民日报社后,我们的观念完全转变了。更主要的是,人民日报社的领导理论水平高,政策水平高,在他们的引导和督促下,我们的政策意识和政策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步。前不久,我还就行业报的舆论引导问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新闻战线》上,受到了新闻界人士的好评,获得了中国产经好新闻新闻论文奖的一等奖。

离新闻专家更近了,可以“无边界学习”。人民日报社办报高手云集。他们办报非常有经验。加入人民日报社,使我们有了无边界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们先后请何崇元副社长(当时是《环球时报》总编辑)、米博华副总编(当时是评论部主任)、杨振武副总编(当时是记者部主任)等许多业务高手到《中国汽车报》讲课。我们的编辑记者能够聆听这些高手的切身体会,感受非常深,提高非常快。

在业务扩张上,获得了人民日报社的极大支持,拓展了产品序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业传媒集团。加入人民日报社这几年,我们先后创办了《汽车与运动》、《家用汽车》、《摩托车趋势》、《商用汽车新闻》四本杂志,占据了汽车领域的各细分市场,及时抓住了汽车行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提供巨大的报道空间:所谓“既在行业之内,又在行业之外”。“在行业之内”,因为我们还是汽车行业的权威报纸;“在行业之外”,因为我们不属于机械、汽车行业的某一个部门。“在行业之内”,使我们能够拥有汽车行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脉资源、新闻资源、广告资源,等等;“在行业之外”,使我们没有了对各种报道的不合理的限制,可以超脱于各种复杂关系之外,这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这几年,我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成就与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和宣传,但同时,我们对中国汽车行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剖析,甚至是批评。对于后者,如果没有宽松的环境,是做不到的。

品牌嫁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这是一笔在国内报业无与伦比的无形资产。《人民日报》的品牌具有高端、严肃、权威、负责等内涵。这是党中央机关报的特有定位赋予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加入人民日报社,成为人民日报社的一分子,我们实际上嫁接了《人民日报》母品牌,进而提升了《中国汽车报》子品牌的价值。

与此同时,加入人民日报社后,《中国汽车报》也为人民日报社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补充”:

壮大党报的经济实力:现在,《中国汽车报》已经成为人民日报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汽车报》的资产,就是人民日报社的资产;《中国汽车报》的发展,也是人民日报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我们《中国汽车报》及所属媒体的产值已经接近1.5亿元,这在行业报中已经不算一个小数目了。但我们认为,有人民日报社的支持,有中国经济及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走得更远。即便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提出了明年的增长目标:比GDP的增长还要高一点。

实现党报的品牌与影响力延伸: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报》加入人民日报社后,《人民日报》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增大了。《人民日报》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和新闻影响力巨大,但具体落实到汽车行业,可能就没有那么明显。有了《中国汽车报》,明显就不一样了。《人民日报》通过《中国汽车报》实现品牌延伸,扩散了自身的品牌价值。

为党报提供重要的舆论阵地:这几年,《中国汽车报》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舆论领袖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确立。我们以引导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己任,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鼓与呼,为建设和谐的汽车社会摇旗呐喊,起到了“以优秀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人民日报》舆论影响力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人民日报》在汽车行业的舆论引导任务,是《人民日报》强大舆论引导力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模式的必然性

我认为,《中国汽车报》加入人民日报社后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中央党报与全国性行业报“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先考察一些当前主流的“党报—子报模式”:

中央党报与都市报

中央党报办都市报,目前主要有人民日报社办《京华时报》、光明日报社办《新京报》。这两份报纸都在北京。

这两份报纸都办得不错,但中央党报如想在都市报领域继续拓展,则面临很大困难,包括:异地办报的体制性障碍;异地运行方面的监管障碍;市场容量几近饱和的市场障碍。而北京市场又已经饱和。所以,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央党报办都市报,不具有可能性。《京华时报》的成功经验,难以复制。相反,办都市报,是地方党报的优势。

目前大多数都市报实际上都是地方党报主办。地方党报包括省级党委机关报和地市级党委机关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四川日报社办《华西都市报》的带动下,省级党委机关报办都市报蔚然成风,《南方都市报》、《楚天都市报》等一大批省级都市报崛起。同时,在省级都市报的带动下,地市级党报也纷纷创办都市报(不是90年代以前出现的城市晚报),比如杭州日报社办《都市快报》等。省级都市报覆盖面积大,包括以省城为中心的全省地区;地市级都市报覆盖面积小,但新闻资源更集中。不过在局部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常常处在短兵相接的竞争状态。总体上来说,省级都市报与地市级都市报各有优势。这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办都市报,不是中央党报的优势。那么,换一个角度看,地方党报办行业报呢——

地方党报与行业报

一些优秀的地方党报,为了拓宽报道领域,也零星地办起了行业报(或专业报)。行业报一般不受地域限制,实际上它先天是全国性的。所以我认为,地方党报办地方性行业报不符合行业报的发展规律。就像《北京汽车报》、《上海汽车报》难有大发展一样(实际上它们都是企业报),其他地方行业报也是如此。而地方党报要办全国性行业报又面临资源劣势,不具有全国性的行业资源、产业资源。

那么,行业报应该由谁来办呢?中央党报!

中央党报与全国行业报

我认为,中央党报办全国性行业报是最有前途的。虽然中央党报办全国行业报,目前数量还不是很多,但大有发展潜力。

行业报是窄众媒体,普遍规模不大,但具有精准方面的先天优势。它们定位精准、营销精准,以专业和深度见长,这在传媒急剧扩张,受众日益细分的今天,更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受众需求;而在都市报崛起、新媒体崛起的全新传媒生态环境下,也更具有适应挑战的独特优势,是受新媒体冲击最小的报业品种。

中央党报办全国性行业报,就像人民日报社办《中国汽车报》一样,可以在政策资源、新闻资源、品牌影响力、舆论影响力诸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四、加大整合与创新力度,在中央党报里崛起行业报群

行业报属于细分媒体,占领的是一个窄众市场。但许多细分媒体在一起,就好比是许多窄众市场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大市场,就能做成一个完整的蛋糕。

这么做,对行业报来说,就能形成一个行业报群。

在产业界,有一种发展模式叫集群模式。比如在汽车行业,就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或纵向或横向延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其经济规模和经济活力,在区域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上海汽车或广州汽车为例)。

行业报群与企业积聚后形成的产业集群非常相似。具有产业集群运行的一般机制和一般优势,包括资源共享的优势、规模与成本的优势、互相学习的优势等等。同时,行业报群形成后,还有利于舆论引导的协调,能够降低协调成本,形成舆论合力,具有舆论引导的巨大优势,并且和中央党报在宣传声势上形成互动和互补。

中央党报如何形成行业报群?我认为有两条路径:

第一,吸纳更多的行业报进入中央党报。

在过去中央部委办行业报的办报体制下,涌现了一大批全国性行业报,一个部委至少有一份报纸。这些报纸在报业管理体制转变以及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分化。目前,大多数报纸经营情况不是太好。但这些报纸在各自的领域内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如果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能得到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办得更好。甚至可以像《中国汽车报》这样,以一份行业报为龙头,在行业内深耕细作,衍生出更多更细分的媒体,形成一个个专业的传媒集团。

第二,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现有市场空隙,创办新的行业报。

随着国家机构的变革(比如国家能源局的成立),会产生新的行业,也产生新的行业报需求;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转型,会产生许多新的领域,也随之产生新的行业报(或专业报)需求。所以,在大的社会和经济格局分化、重组的变动中,行业报的格局也在随之发生变动。这为我们寻找市场空隙,创办新的行业报提供了市场机遇。

另外,行业报以特定领域为报道对象,以深耕细作为报道及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行业报在自身领域具有裂变功能,形成以行业报为龙头,各“再细分”媒体为支撑的多媒体发展格局。换一句话说,行业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专业传媒集团;行业报社也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提供商,而是全方位的行业信息提供商。

总之,只要我们对行业报形成客观的认识,对中央党报办行业报的优势形成新的认识,加大整合与创新力度,就有可能在中央党报的大树庇荫下,产生许多行业报的小树,它们虽然单独看起来很小,但许多小树在一起,也能“组合”成一片森林——这就是我所说的行业报群!

〔李庆文:人民日报社《中国汽车报》社长、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