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3296500000053

第53章 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门户

的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

何洪波 黄文 王闰强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网络科普教育中心,北京,100190)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门户的建设目标、设计理念和主要内容模块,提出了一个门户资源聚合的技术框架。

关键词:科普网络科普门户资源聚合

一、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媒体优势的大众传播手段。网络科普随之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众多科学家、众多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面对社会需求,相对于我院科研体量和科技产出,现有网络科学传播资源规模偏小,网络科普资源的规模与系统性亟待加强,最新科研成果的网络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科学传播形式需进一步多样化。同时,院内大大小小几十家科普网站、科普栏目没有统一访问平台,受众认知程度不一,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没能更好地发挥宣传科学院、进行科学普及的作用。因此,急需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构建统一的院网络科学传播平台,加强院内各单位的合作,优势互补,真正发挥科学院的集成优势。

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门户系统及相关工具软件开发是中国科学院“十一五”信息化专项“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是院网络科普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门户系统,展现科普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同时集中展示中科院的特色科普资源和科普成果,搭建科学院与公众的沟通桥梁。

中国科普博览网站不仅在品牌和资源量方面,而且在建设维护的团队力量方面,都可以说是目前院内科普网站中的领先者。同时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发展到今天,在很多功能和内容组织上都已经初步具有了门户网站的影子。因此本项目将在中国科普博览的基础上,加强对科普用户定位和需求调研分析,借鉴国内综合类门户和垂直类门户的设计,重新构架和规划门户网站的功能和栏目,而整个门户网站建设将采取分步开发、逐步上线的原则来实现门户更新和服务。

二、门户的建设目标和设计理念

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门户的建设目标是: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以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普资源和特色科普服务为基础,建立一个包括虚拟博物馆、虚拟实践中心、科学大讲堂以及科学论坛和社区等栏目的门户网站,以多种表现形式和交互方式传播科学,形成一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科学传播品牌。为实现该目标,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则:

1.集成资源:中国科学院现有众多的专业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拥有大量零散的科普资源,然而各自建设,缺少统筹,形成一个个“科普资源孤岛”。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综合性科普门户,集成零散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资源的共享,可以避免同类科普资源的重复开发,并发挥我院网络科普的整体优势。这需要在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遵循相对统一的标准规范,便于资源的标识、查找和集成。

2.开放共享:门户平台采用开放机制,不仅要积极吸纳各科研单位参与网络科普的建设,同时面向社会公众,鼓励广大用户积极参与建设,使得用户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既为资源贡献者,也为资源获益者,进而推动平台持续、稳定地发展。

3.公众参与:除了在资源方面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建设之外,在内容服务方面,更需要考虑用户体验与互动。现阶段,大多数科普网站基本是以呈现式的方式来表达科普内容,只是将传统单一的课本式教学直接搬到了网上,忽略了用户的参与,用户不能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只是被动接受。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2.0的兴起,可以挖掘出很多优秀的科普交互新方式,让用户直接参与科普实践,形成一个活跃和持续发展的科学社区。

三、门户主要内容模块

基于上述理念,门户网站充分利用Web2.0、RIA、VR等技术,通过虚拟博物馆、虚拟科学实践、科学大讲堂等栏目,使用户参与到科学实践中,接触和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开放科普博客、科普论坛、科普共享资源库等栏目,集成社会科普资源,以期达到科普资源的最大公用。

门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大量内容的聚集展现,通过虚拟博物馆、虚拟实践中心、科学大讲堂、科普专题等科普形式来表现。这些经过加工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权威的科学知识,是门户网站的根基,也是不同于搜索引擎的特点所在。

2.提供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来集成科普图片、科学视频、科学动画和科学游戏等科普资源。平台不仅面向院内各机构开放,也面向社会公众。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上传其拥有的资源,并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得收益。也就是说,资源由所有者(上传者)所有;普通公众通过平台分享较低质量的资源(加水印等);资源购买者通过平台查找资源并完成购买;交易所产生的收益由平台与所有者共同分成,这样实现平台的持续发展。

3.提升用户的互动,包括用户留言与评论、论坛博客、知识问答、短信服务等,把网站做活,以形成一个活跃的科学社区。

四、资源聚合技术框架

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整体架构以形成“院网络科普门户-专业科普网站和研究所科普栏目”形式的院所两级网络科普传播服务体系。

院网络科学化传播平台门户定期聚合院内各专业科普网站和栏目的共享资源(内容),并存储到门户数据库中,供门户网站及服务体系内其他科普网站调用。院门户及其他网站能够通过所聚合的这些共享资源回溯到源网站,从而使门户和各专业科普网站以及科普栏目在内容上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整体。

这里,院门户通过综合运用聚合内容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来实现资源的聚合。资源聚合包括资源发布和资源收集两个方面。其中资源发布指各网站能够发布统一格式的共享资源索引文件,这一资源索引文件是能够被网络科普门户爬虫识别和抽取内容信息的。由于xml语言具有简单,易于在任何应用程序中读写数据和可扩展等特点,我们选用xml作为共享资源文件格式。xml文件至少需要包括标题、标题图片、简介以及链接等共享资源描述信息。资源收集指基于搜索引擎技术,门户爬虫能够定期采集各网站共享资源索引信息,存储到科普资源索引数据库。它不同于一般的搜索引擎,这里只采集各专业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所推荐(发布)的信息,使得收集的内容更专业、更有效和更有特色。门户网站编辑人员能够通过内容管理系统查看索引数据库中存储的资源索引内容,并审核发布,供门户网站和其他科普网站调用。其中内容管理系统实现了共享内容的审核和发布。门户网站和各科普网站通过JS调用的方式来共享院网络科学传播平台的聚合资源。

五、小结

通过资源聚合和共享,中国科普博览(平台门户)集成了院内大量的科普资源,并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随着更多网络新技术和网络科普新理念的提出和引入,将会吸引更多的机构和用户来共享科普资源,参与网络科普建设,并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网络科普将迎来更加迅速发展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