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双腿到现场去,还要注意调查研究的方法:
其一要端正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要尊重群众,平等地对待群众。只有尊重采访对象,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情况。如果高居于群众之上,指手画脚,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就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材料,采访注定要失败。
其二是要注意交谈的方式。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比如对老年人、青年人,男的、女的,领导干部、普通职工等,交谈的方式要有所不同,交谈要避免死板、生硬,尽量采取启发式,尽量使被采访者感到不是在和一个采访者交谈,而是在和一个“朋友”交谈。在这方面,不少外国著名记者富有经验。如,美国19世纪末著名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开始当记者的时候,到一个制瓶厂去采访,在老鼠乱窜的车间里,她和女工们一天干14个小时的活,连续干了6天。女工们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把她看做女工,因此愿意向她倾诉疾苦,她认真听、认真记,结果写出的揭露文章震动了匹斯堡。在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中,由于她采访得法,所以掌握了别人不易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一系列“重磅”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她也因此一举成名。当然,社会主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毕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她那种为得到第一手真实材料,为得到交谈者的信任不惜付出代价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是要树立对待客观事实的正确态度,不要拿着事先想好的主题到生活中寻找个别事例来印证。对不符合自己主观意图的客观事实,要敢于正视它,并且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常有这样的情形:上级机关推荐给记者、通讯员采访的典型,通过采访得出相反的结论,发现了“名不副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通讯员就不能曲意去“迎合”上级意图,而是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勤于观察
一个记者不仅腿要勤、耳能听,而且眼睛也要勤于观察。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观察家”,时代的瞭望者,“事件的目击者和公证人”,离开了眼睛,他就担当不起这个称号。
有些人往往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什么感人的事情可写,这实际上是缺乏“眼力”。正是由于他不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事件和人物,所以往往把发生在他身边的许多感人的场面、情景、细节漏掉了。
缺乏观察力的人,不仅在平常会漏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且即使下去采访、和别人交谈,也往往顾此失彼,放过了应该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只有勤于观察的人,他的那对敏锐的眼睛才像高效能的“摄像机”那样,摄下许多珍贵的镜头。而观察的“窗口”是很多的。比如从银行储蓄,看人民的生活;从市场供求,看经济形势;从公共汽车上,看社会风气,等等。
勤于观察才能“由小见大”发现新闻线索,才能“由表及里”抓住问题的实质。作为一名通讯员,无论你处在哪个行业,只要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到处都有新闻可写。
(四)勤于思考
1939年,毛泽东同志曾给《新中华报》题词:“多想”。多想就是要开动思想机器,善于用脑子思考问题。
当记者、通讯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记者、通讯员思维能力的活跃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创造精神财富的能力。实际上,新闻工作者从开始采访,接触大量的原始材料,到出“精神产品”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活动。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有独立的见解,写出有“独到之处”的新闻,而不至于“人云亦云”,报上登什么,“随后”也写什么,或靠“牌子新闻”、“应景新闻”吃饭。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会增强“应变能力”,捕捉“意外之物”。报道实践中常有这种情况:奔着一个线索采访,结果,原来“有心”栽的花却“花不发”,原来“无心”插的柳却“柳成荫”,得到意外的成果,这个“意外之物”的获得,正是记者、通讯员勤于思考、随时留心的结果。
只有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最快地捕捉新闻的主题思想。有些记者采访以后,对纷纭复杂的各种情况感到头痛,觉得无从提炼主题。实际上,只要勤于运用头脑这个“加工厂”,主题是不难提炼的。不少有经验的记者或通讯员,采访中边听、边观察、边思考,等到采访结束以后,主题也随之形成了。
(五)勤于写作
一位中央负责同志曾经说过:“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非常勤快。所谓勤快,就是写得又勤又快。”
常言道:“熟能生巧”。记者、通讯员的笔要勤,对于采访之后经过思考,决定要写的事情,雷厉风行地去写,不要怕失败。只有多写,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为一个热爱新闻工作的记者、通讯员,不仅要勤动笔,积极热情地为报纸写稿,而且还要注意文风,力争写得好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提笔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掌握的材料,决定新闻体裁;根据读者对象,决定谈话的方式。不要公式化地固定模式。
2.无论是写通讯,还是写消息,或者写述评,要紧的莫过于内容,而内容要有新的东西,不能硬写没有“新意”的东西,更不能东拼西凑,抄袭别人的意思或词句。
3.要力求写得具体。要通过具体的事实来说话,就好像看见人的面貌,听见人的声音,使人觉得真切实在。当然,我们说具体细致,并不是一定要写得长。这里所说的具体细致,是指具体的事实,而不是靠抽象名词说明问题。
4.要善于“小中见大”,不要养成一个爱定大题目的习惯。只有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自己要说明的问题才既容易突出,也容易写得深刻精练。
5.力求简明扼要,清楚明了。《美国名记者采访工作经验》一书中谈到:“新闻写作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清楚明了……清楚明了只有在把新闻写得简明扼要时才能实现。”我们在写新闻的时候,应当尽量写得朴实自然,不要故意玩弄辞藻,尽量以最简短的话表明意思,对可有可无的文字,要毫不吝惜地删去。
6.注意文字修辞,推敲稿件的文字和用语,做到用语准确,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和语法。对一些引语要查明出处,不能想当然。
7.稿子写完发往报社以前,要细心再检查一至两遍。检查稿件所涉及的事实情节是否真实准确、分寸得当;检查稿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专用名词、数字、时间、史实是否准确,是否前后一致;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等。尽量避免用“最近”或“有些地方”等模糊的时间、地点概念。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然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是要空虚的。”(《鲁迅书简》)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业务修养的座右铭。
思想作风修养
作为一个合格的党报记者、通讯员,不仅要注意政治修养、业务修养,而且还要重视思想作风修养。没有一个好的思想作风,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通讯报道任务。“作文先做人”,一个思想作风恶劣的人,是不配做党报新闻工作者的。
思想作风修养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记者、通讯员,是党和人民的代言人,要随时随地替党着想,替人民着想,把自己的一颗心拴在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社会的升沉和人民的冷暖上,并把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贯穿于笔端。当然,通讯员大都工作在基层,所观察到的社会生活面是有限的。但即使是报道本单位的事情,也要从全局着想,站在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高度上。
当群众的代言人,就要有眼睛向下的作风,虚心向群众学习,不要自认为比群众高明,在他们面前摆架子。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比如,有的单位的通讯员认为自己多少能写点,在报刊上也留过名,因此在群众面前神气起来,成了凌驾于他那个单位组织和群众之上的“特殊人物”,直到最后跌跤。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要提倡的是甘当人民“公仆”的品格,需要丢掉的是“无冕之王”的作风。
2.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全面地反映情况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高尔基曾经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读者有最充分的权利要求新闻工作者采取诚恳、严肃的态度。假如新闻工作者做不到这一点,那他最好不要挤进需要真挚的、诚实的工作态度的领域。”(《高尔基论报刊》)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通讯员,不能为“见报得彩”弄虚作假,更不能为了政治上的迎合、投机,有意地捏造事实。1984年1月《解放军报》刊登的《司令员李国忠三过妻子儿女关》报道的失实,与作者的单纯“见报得彩”的思想不无关系。还有,《人民日报》1983年10月25日登载的表扬河北临璋县委书记蔡成功的报道《他没沾临璋半点光》,把一个违法乱纪的人公然吹捧成是“端正党风的带头人”。像这类不真实的新闻,之所以在报纸上屡见不鲜,与某些记者、通讯员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深入采访的作风是有联系的。
对先进单位的报道,也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使“牌子”增彩,不顾事实,拿来“牌子”横涂竖抹。前些年,一些报刊在对待大寨的宣传上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如果说“文化大革命”前,对大寨的宣传还比较实事求是的话,那么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对大寨的宣传则发展到严重脱离实际的程度,基本上是来了什么风,大寨就被说成什么样的典型。当然,这和大寨某些领导人的恶劣作风有关。可笑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大寨又被说成是抵制“四人帮”的典型。如此翻来覆去,影响很坏。
近年来,随着深圳特区的振兴,到深圳采访的记者络绎不绝,而有关深圳的报道,也基本只是一个调:深圳是高效率的,人们的工作是快节奏的,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深圳在前进中真的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吗?不是的。任何新事物在成长中总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1985年第2期《民主与法制》刊登的新华社记者戴煌写的见闻,通过对深圳某些招待所、商场、出租汽车的观察,提出了深圳在工作效率、服务作风上有待改进的地方。记者实事求是的观察,对深圳的前进有益而无害。这都值得记者、通讯员借鉴和深思。
要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支持一切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批评一切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坚持真理,就要不畏权势,不怕打击报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怎样学会做新闻记者》)范长江要求大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记者,他本身就是一个楷模。党报新闻工作者也要力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比如,在揭露不正之风、批评错误行为,有遭到打击报复可能的时候,这种勇气更为重要。要反对在原则问题上丧失立场、回避矛盾、不分是非、曲意调和的做法。
3.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讯报道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通讯员白天要上班,业余时间采访写稿,更显得劳累。在这种情况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很有必要的。《人民日报》摄影记者高粮同志在战争年代一边指挥作战,一边当摄影记者拍照片,就是发扬了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战争年代这种事例很多,记者和战士一起行军打仗,战士休息的时候,自己还要垫着背包写稿。记者、通讯员如果怕艰苦也是做不好通讯报道工作的。今天情况变了,有的单位提供的条件好点,有的差点,不论遇到的条件好或差,都要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4.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反对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反对抄袭和剽窃;反对利用采访之便,谋求个人私利的不道德行为。
5.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对于自己在采访工作中存在的缺点,要敢于自我批评不护短,不能只允许你批评别人,不允许别人批评你;报道失实,要敢于公开更正,敢于承担责任(当然希望这种更正越少越好)。
6.要有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因为刊登了一两篇稿子,报上有了点名气,就自以为了不起,飘飘然。要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做群众的学生。
7.正确处理“同行”之间的关系,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一是要正确处理和报刊编辑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上一篇稿,搞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二是要正确处理和兄弟报刊记者、通讯员之间的关系,反对互相轻视贬低、封锁消息的不道德的作风。
总之,作为一名党报的记者、通讯员,修养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此所谈的还很不完全。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记者、通讯员要使自己成熟起来,重要的是勇于实践,走自己的路。路,就在你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