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会说的不如会听的”,这说明“听”与“说”的关系密切,因为在交流性语境中“听”与“说”不能独立存在。“说”与“听”的双方在信息输出与输入过程中进行言语的再生产,只有会听,交流才能有效地、和谐地进行下去。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听”的重要性主要是:
第一,“听”是思维的“起搏器”。
言语交流是通过话语信息的“振波”引起思维活动而开始的,所以“听”是对思维的一种启动。如果倾听意识淡漠,对方的话语就会听不准或听不懂,就不会有及时适度的反应,交流就会受阻。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离开了良好的听辨,听悟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听”是信息的“过滤器”。
言语交流是在不确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话语信息有好有坏;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言近旨远,有的言此意彼。要进行积极的对话和交流,就必须仔细听辨并注意过滤,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筛选,得到我们有用的东西。
第三,“听”是应变表达的“定向仪”。
“听”发挥确定和调控言语交际走向的作用。如果听漏、听偏对方的本意,就会“岔题”、“偏题”,造成误会,使交流受阻。只有会听,才能准确及时地摄取信息,进行顺畅的交流。
第四,“听”是一种“无声的交际”。
在人际交往中,“听”不仅是为了听懂别人的话、获取信息,它还应该体现对别人的真诚关注和尊重,是言语交际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例话
听话听音,锣鼓听声
几年前,“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擂台赛在中国举行。抽签仪式结束以后,主持人把话筒递给各位参赛高手,请他们各说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想或抱负。虽然他们说的只是“一句话”,但围棋高手们也堪称语言高手,他们的只言片语,都大有弦外之音。我们仔细辨析就会发现,要完全听清、听懂别人的话,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现引述如下,并作点评:
聂卫平说:“这次因为是中国人举办的比赛,我希望中国人能得第一。”
——点评:聂卫平两次强调“中国人”,咄咄逼人,颇有威力。
赵治勋说:“我特地赶来参加这场比赛,希望进入第二轮。”
——点评:关键词是“特地”、“赶”,可见来者不善、志在必夺。
小林光一说:“我原先预感,最近不太可能与曹熏铉下棋,未料竟碰上了,我将努力去下。”
——点评:“最近不太可能与曹熏铉下棋”是暗指曹上轮可能会被淘汰,透出了小看对方的傲气;一个“碰”字暗指曹的取胜可能纯属侥幸,小林光一这么说似乎是想激怒对方,让对手心理受挫、乱了阵局,好战而胜之。
林海峰说:“这个名单我越看越害怕,我想只有一盘一盘好好下了。”
——点评:林海峰是超一流选手,战绩显赫,却说这么软绵绵的话,显然也是在麻痹对手,但骨子里还是很硬的:“一盘一盘好好下”。
藤泽秀行说:“第一轮就能够同中国天才的棋手马晓春对局,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点评:这是以廉价的恭维松懈对方的斗志;但软中有硬:面对“天才”不觉吃力,反而感到“十分愉快”,反衬出自己的实力,就有点威慑力了。
第一节 掌握“TQLR”听辨法
“听”的目的是获得信息,但如何听才能获得最多的信息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从接受心理机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见解。比较典型的见解是:说话听不清的原因在“脑”不在“耳”。
这个见解认为,大脑中有一个控制耳朵接受音量的开关(大脑回路),大脑不仅接收来自耳朵的信号,还对耳朵发射信号——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人说话的声音上。由于有了听对方说的积极意愿,对方的话语就会以同样的音量同时达到你的双耳。加拿大科学研究会总结出一种科学的听辨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其方法缩写为“TQLR”,可译为“调频─提问─聆听─复现”:
1.调频。这是借用无线电“调频”的术语,说明注意指向的调节。意思是要求听者在听话时将思维注意“调”向对方表达的话题,并唤起脑子里“库存”的与话题有关内容的回忆,排除有碍听知的一切干扰因素。
2.提问。从一开始听就要在头脑里形成疑问,如:“他为什么要说”“他的中心语意是什么”“他说的话有没有根据”“他还将说些什么”等等。
3.聆听。这是关键的环节。要聚精会神,力求提高听话“一次听清”的准确率,听清每句话、每个词,边听边记(暂留性记忆)并作提炼和归纳,通过相关联想,预测还会说些什么。
4.复现。这是“听”的终端环节,需要听话的组合能力和听话品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边听边回忆前面说的内容,并与眼前说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辨推断,暂存记忆“仓库”,然后继续听下去。
虽然,“TQLR”四个步骤是在连贯的、合成状态下完成的,但是“TQLR”听辨法通过科学分解从听知、听记、听悟三个方面揭示了言语交流中听辨的基本规律,对我们正确听知、听辨、听悟是有价值的。自觉运用这个方法,可以提示我们如何听得清、记得住、理解准、反应快。
训练设计(26)
(一)悄语听辨
训练方法:选择一盒会议讲话的录像带,音量放在低档,坚持听15分钟左右,说出所听的内容,然后放大音量复听对照。
(二)闹语听辨
训练方法:试在喧哗嘈杂的场所同别人谈话,可以谈一件事、一个道理;或将电视机或收音机的音量开大同别人谈话,力求听清对方的每句话。
(三)快语听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话也说得越来越快了,“快语”正在成为一种富有时代色彩的语言风格,这就对我们的听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训练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与说话快的人对话,听清他们说的每句话;也可请一位说话快的朋友说一段话,听后复述其内容,看是否准确完整。
(四)方言听辨
使用方言会给人们的言语交际带来障碍,但能听懂一些方言还是必要的。我们可以用方言听辨培养听辨注意力。
训练方法:试找不同方言区的人聊天,尽量不使对话中断,看能进行多久。谈的时间越长,越能表明听辨能力有了提高。
训练提示
1.“听”也是一种心理素质。要有顽强的自控力,全神贯注地听,甚至对于有些含糊不清、枯燥无味的讲述,也要能沉得住气,能够听得进、听得明。
2.听一段话注意领衔句、结句及关键词句,边听边筛滤无用信息,浓缩要点并归纳;即使别人说得再急再快,听时应尽力平稳心态。
3.方言难懂,但容易引起听觉亢奋,可调动听辨注意力。但方言选择要难易适中,不能一点儿都听不懂。
第二节 动态语境的听辨训练
“TQLR”听辨法,一般是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使用的,但是我们的言语交流经常是在不稳定的动态语境中进行的,因为“听”是一个交际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归纳这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运用“TQLR”听辨法。
动态语境中的“听”归纳起来应当注意:
1.排除一切干扰。在动态语境中听别人说话,需要增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卡耐基曾说“除非房子失了火”,你听别人说话时最好看着对方的脸,要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2.浓缩信息要点。边听边将对方最重要的话记住,或将对方的话整理成几句话,记住几个最能表明对方观点的关键词。
3.梳理对方思路。对方的表达再乱,也要沉住气并找到语脉的“线头”(有时不止一个“线头”),切忌用自己的主观思路代替别人的思路。
4.增强定向意识。准确判定话题指向,切勿把注意力滑向无足轻重的方面。认定听辨目标以后就坚持定向追踪,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游移。
5.谨防超前判断。听要听全、听完整,别人没有说完,不要轻易、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要轻率地打断别人的话,把自己的判断强加于人。
6.不要因人废言。注意力要集中于对方所说的内容,不要因为对方令人不快就分散注意力或拒听,更不要专拣合自己心意的内容听。
7.适应对方语速。每个人说话的语速是不一样的,对方说得快,要特别留心听;说得慢,也不可分神,可以利用其表达间隙,整理或思考已得到的信息。
8.静听弦外之音。有时说话者说话会比较隐晦,此时听话者就要特别留意含有“潜台词”的关键处,留心寓褒贬于一句一词的地方。
主持人在节目现场,面对观众或嘉宾的七嘴八舌,就需要集中精力通过认真地听记、听辨、听悟,归并各方面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语更有针对性、更有质量,以顺利推进节目的进程。
例话
归并整合,顺势深化
下面是《实话实说》的《智斗》片断,观众七嘴八舌的议论以后,主持人运用归并概括,然后推进话题的讨论。
主持人(崔永元):……如果你顶面碰到了一个坏家伙,一个鬼头鬼脑的疑似打劫者,你怎么办?
观众1:我觉得,打个车跑掉或者打110。
主持人:如果附近没有电话怎么办?
观众1:随便在地上找块石头。
主持人:准备自卫。这是一个方法,还有没有?
观众2:我,我曾经这样教育过我家的孩子——这会儿你就往大街上走,往有警察叔叔的地方走,不要回家。
观众3:我在国外故事片中看到一个情节,他就找一把锤子或榔头,把玻璃砸碎或者敲击金属器皿发出很大的声响,提醒邻居或周围的人,让他们关心你。
主持人:这比较专业,惊动大家让他们帮助你。
观众4:我认为他是做歹徒嘛,他自己也害怕,首先你自己镇定下来。比如说不能打,你可以做出许多惊人的动作,或者说你首先就是把他先吓唬住了。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座的这么多朋友,讲了他们各式各样的方法,大概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积极地去反抗,一种是尽量回避、躲开,那毕竟我们说的这些方法,都是在没有亲身经历的环境下想象出来的。什么方法最好呢?我们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发表看法……
训练设计(27)
(一)准确听记训练
1.请几位朋友,一个接一个地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出生地点和个人爱好,然后复述,看看准确性如何。
2.请将下面的材料制作录音,播放后尽量作详细复述。
活着的滋味
第一个人说:活得太累了。没完没了地赔笑脸,无休止地小心,成年累月地为别人活着。看别人脸色,讨别人喜欢,避别人忌讳,给别人好感。摇旗呐喊、插科打诨,不想笑要笑,哭不出来要哭……累了,累了,活得太累了。
第二个人说:活得腻味了,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乐过了。金银财宝身外之物。功名利禄,过眼云烟;香酥鸡、肯德基、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大同小异。长城饭店、昆仑饭店、建国饭店、国际饭店,千篇一律。台球、保龄球、羽毛球、高尔夫球,无非是球。人生不过如此,该收场了。游戏人生,我够了。你们爱玩儿玩儿去吧,别拉扯上我。
第三个人说:怎么能这样对待生活!怎么能说活得太累,怎么能说活得腻?在这大变革时代,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吗?人生在世,难道就为自己活着?我们的国家能有今天,这容易吗?同志们啊,振兴中华,匹夫有责,开放改革,重担就落在你、我、他的肩上。我们应该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后代负责。否则就是犯罪!振作起来啊,前进!
第四个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教训别人?你是活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在。坐公家的小车,住公家的宾馆,吃公家的宴会大餐,三天两头上电视,三月两月出趟国。你当然可以大谈社会责感。可你自己呢?你有多少社会责任感?
第五个人说:何必那么激动?你以为当官的都那么快活?你以为当官的都活得挺舒坦?没有那事儿。官场不好混。左右逢源,上下照应,按下葫芦起来瓢,没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儿。别瞧当官的就有气,别瞧着当官的发号令就腻烦,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就说社会责任感吧,他当官的不说谁说?
第六个人说:算了,算了,都别嚷嚷了。树林子大,啥鸟都有,人跟人哪能都一样?不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不一定没有社会责任感。把社会责任感挂嘴上的,有的确实有社会责任感,有的也不一定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个人说:算了,算了,管它呢,反正都得活着。活着就是得吃喝,吃喝就是消费,消费就刺激生产。更何况,吃了喝了还得拉、还得撒,拉了撒了就为社会增加了肥料。走,喝二两去……
(作者:谌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