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3312300000030

第30章 F(1)

发奸擿伏

【释义】发:举发;擿:揭发。揭发奸邪,使之无法隐藏。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赵广汉,字子都,是西汉一代名臣。他执法不避权贵,疾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

赵广汉任颍川太守时,颍川有几个豪门大户。他们互相包庇,横行霸道,气焰十分嚣张。赵广汉上任以后,决心要整那帮恶霸。他先在这些豪门里买通一些人,让他们揭发别人的罪行。取得确凿证据后,就把罪犯抓来,故意将揭发者的姓名透露给罪犯,使他们相互怨恨。他还让人在门外悬挂竹筒,供老百姓投揭发信。每次拿到揭发信后,他就把原揭发人的姓名去掉,却假托是那些豪门子弟所写。于是,颍川的豪门大族之间渐渐互相猜疑、仇恨起来,行为就收敛多了。

由于官民互相监督、互相举报,赵广汉的消息就特别灵通。有一次,财主苏回被两人劫为人质,欲用他来敲诈一笔巨款。两人刚把苏回架到家中,赵广汉已带领衙吏跟踪而至。赵广汉让手下人去敲门喊道:“京兆尹赵君让我告诉你们,不要杀人质,干蠢事,还是把人质放掉,束手就擒吧。在牢中绝不让你们吃苦头,如运气好,碰上大赦,你们很快就会出狱的。”

两个绑架者没想到这么快事情就败露了,乖乖地开门出来。这两人被关进监狱后,赵广汉不食前言,对他们特别优待。两人被判了死刑,赵广汉又预先为他们置办棺材、尸衣。

京城的百姓都很服赵广汉,说他“发奸擿伏如神”。

发蒙振落

【释义】指揭掉物件上的蒙罩物,震掉将落的树叶,这都是极容易的事。后来用以比喻做事轻而易举,或者形容开导启发非常容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汲黯传》。汲黯,字长孺,是西汉初期名臣。他出身名门,七世为卫国的卿大夫。汉孝景帝时,汲黯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

武帝即位不久,采纳了董仲舒向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但汲黯觉得武帝这种表示是言不由衷的。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非常难堪地离去。

大臣公孙弘善于玩弄权术,时常弄虚作假,讨取武帝欢心,因而很受武帝信任。汲黯很讨厌他的奸诈行为,时常当面揭露他口是心非,经常弄得他狼狈不堪。为此,他想寻找机会报复汲黯。

后来,公孙弘当了丞相。他对武帝说,现在右内史(掌管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多数由陛下亲族担任,不太合适,还是派一位有威望的大臣来接任好,并建议让汲黯担任这个职务。

原来,右内史这个官最容易得罪京城内的权贵,很难当;再说当了这个官,就不能过问朝政。武帝也讨厌汲黯时常直言相谏,弄得自己难堪,便同意把汲黯调职。不料,汲黯在右内史任上干得很好,公孙弘无法抓住他的把柄。

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从不把公孙弘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刘安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去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后来,刘安由于阴谋败露,被迫自杀。尽管如此,他对汲黯和公孙弘的不同评论,倒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刘安说的对付公孙弘很容易的那句话“发蒙振落”,也就成为成语。

罚不当罪

【释义】当:相当。处罚和罪行不相当。指判罪不应过宽或过严。

【出处】《荀子·正论》。荀况,字卿,又名孙况或孙卿,赵国人,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多次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名望很高,三次担任学宫祭酒。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令,最后卒于兰陵。他有很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李斯、韩非、毛亨、张苍等。他的主要言行,载于《荀子》一书中。《荀子》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国君要在百姓面前做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对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并涂上墨),而是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刑(割犯人的鼻子),而是用戴上草做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混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的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的自己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反求诸己

【释义】诸:“之于”的合音。回过头来求之于自己。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夏朝的开国国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有伟大的禹的意思。有一次,有个诸侯叫有扈氏的起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有扈氏的侵犯。他们在甘泽地方打了一仗。结果,伯启战败了。伯启的部下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战。伯启却说:“不用再战了,我的地盘不比他小,我的兵马也不比他弱,结果我被打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必定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我教导部属的方法不如他。我要从自己身上找出弊病,并努力加以改正才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从此,伯启立志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吃的饭菜不讲求美味,穿着衣服只重朴素,爱护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这样经过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地归顺了伯启。

方寸之地

【释义】指心。

【出处】《列子·仲尼》。据说,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龙叔,属于道家学派。这个学派讲究心地空灵,不计得失,冷漠世人追求的物质利益及对身心有碍的荣誉。不难想象,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肯定显得古怪,令人讨厌,甚至与亲友也很难融洽相处。

龙叔是个心灵剔透的聪明人,觉察到自己与世人格格不入,但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他自以为不是个令人讨厌的家伙,因为他从不与人争名夺利,更不会伤害任何人。

他听说文挚学问博广,洞明世事,故而向文挚当面请教,他问:“久闻先生是一代名医,有手到病除的医术,可否为我诊治一番以解除我的痛苦?”

文挚很熟悉龙叔的人品,对他分外敬重,便客气地说:“很高兴能为先生效劳,只是不知道先生病状如何,请先生详告才行,以便对症开方。”

龙叔说:“我的病有些奇怪,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些关系。例如,人们很看重的事情我却毫无兴趣。人们都以声名在外而感到骄傲,可我却不在意;又如,有人诬蔑我们国家的政策,我听了也绝不恼怒,根本不屑于争辩。我曾意外得到一件宝物,但我绝不为此高兴得忘乎所以;后来又丢了一件很珍贵的物件,我仍然处之泰然。你是否觉得我这个人愚蠢?”

文挚摇摇头说:“不敢,不敢,先生还有其他病状吗?”

龙叔叹口气说:“当然不止这些,仅仅这样,亲友们也不会觉得我难于相处。我连生与死的大事都不当做一回事,既不为生而欣喜,也不为死而悲哀。在我看来,穷与富,贵与贱没什么不同,人与兽也都在为生存而挣扎,其实本质别无二致。利害得失难以让我动心,荣华富贵对我毫无诱惑力。所以,连妻子和奴仆都用奇怪的目光来看我,问题够严重吧?”

文挚站起来说:“请背光而站,让我来看看您的心吧。”

文挚注目看了一会儿,兴奋地说:“阁下一寸见方的所在已经空灵了(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简直是掌握了长生不死的诀窍,可喜可贺呀,哪有什么病,您是永远不会患病的。”龙叔恍然大悟,高高兴兴地走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释义】川:河流。不让老百姓说话,造成的灾祸比河水泛滥还可怕。现用来比喻压制言论自由造成的危害。

【出处】《国语·周语上》。西周的周厉王是个暴君,老百姓对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讲他的暴行。有个大臣叫邵公,见人民对周厉王越来越不满,很忧虑,就劝周厉王说:“大王,现在百姓都在议论你。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了。”

周厉王一听,吼道:“谁敢议论我,立即处死!”他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而被巫师告密丢了性命。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一起讲话也不敢了。两个熟人在街上偶尔遇见,只能互相递个眼色,谁也不敢张口。从此再也没有怨恨之声传到周厉王耳朵里,他得意地对邵公说:“你看,我能禁止百姓发议论,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吧?”

邵公叹气说:“你这是用堵的办法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所以治理河流的办法是疏导,治理国家的办法是让老百姓说话。古代圣贤的君主为政,总要让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广开言路,让天下百姓都有议论政治的机会,老百姓嘴里讲的都是心里所想,怎么可以不让他们说出来呢?”周厉王根本听不进邵公的劝导,反而变本加厉地镇压百姓。三年后,他终于激起民愤,被流放到国外去了。

防微杜渐

【释义】防:防止;微:事物的苗头;杜:杜绝;渐:事物的开端。在错误或危险初露端倪时,就加以杜绝,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出处】汉·陆贾《新语·道基》。东汉和帝刘肇继位时只有十岁,当时的大权主要由其养母窦太后掌管。窦太后让她的哥哥窦宪任大将军,掌握全国的兵权,又让窦氏子弟分别担任重要职务,这样窦氏一族就几乎控制了朝廷所有的要害部门。

外戚权力过大给国家及皇权所造成的隐患,自汉朝建立以来一直没有杜绝过。西汉初年,吕后专权时,汉室的天下就几乎被吕后的子侄们所篡夺,结果险些酿成大祸。

有些大臣看到窦太后又要步吕后的后尘,都不愿看到这幕悲剧重演,便经常聚到一起商讨改变这一局面的办法。可是谁也不敢在朝廷提出抑制外戚权力这件事,都怕遭到迫害,轻则丢官,重则丧命,搞不好还会殃及一大批官员及其家属。

司徒丁鸿是个非常有学问又富于正义感的人。他博览经史,深明大义,很受汉和帝的器重。他觉得自己作为朝中大臣,不能听任这种危险情况发展到不堪收拾的地步。于是他决定上书皇帝,剖析问题的严重性。

丁鸿连夜草拟奏章,他在写给汉和帝的密奏中,为了国家利益直言不讳地写道:

“陛下,自古至今,太阳是帝王的象征,月亮则代表大臣。现在我朝已出现了日蚀,它是在提醒陛下应小心谨慎。日蚀意味着臣子的权力过大,这已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春秋》的年表上,记录日蚀出现过三十六次,这期间有三十二个君主被臣下所害,看来事情绝非偶然。君主对臣子过于放纵,会导致大臣犯上作乱,问题非常严重。”

接着,奏章又换了一种方式,十分形象地写道:“涓涓细流,汇成洪水,将冲决山崖,毁伤林木;丝丝弱枝,长成大树,会遮天蔽日。世间万物都是由小到大,由隐而显的。”

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忽视看来细小、琐碎的事情,任其发展而成大患。目前,大将军窦宪倚仗着太后的势力,专擅朝政,破坏纲纪,盘剥地方,草菅人命,使全国上下臣不敢言、民不聊生,地方上盗贼四起,朝廷上窦氏满门。他们不仅如此,甚至连皇帝您也不放在眼里,只认汉室天下是窦氏天下了。长此下去,后果堪忧!皇上此时应亲揽朝政,将国家社稷放在心上,防止微小的事情酿成大患,杜绝严重威胁于萌芽状态(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丁鸿草拟好密奏,誊写清楚。这一天,他悄悄溜进后宫,将密奏呈给了汉和帝。汉和帝读过丁鸿的密奏,不禁大吃一惊,方知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立即采纳丁鸿的意见,免去窦宪的大将军之职,着手理顺朝政,削弱窦氏的势力。不久,汉和帝又联合宦官郑众将窦氏一网打尽,但是东汉也由此进入宦官专权时期。

飞沙转石

【释义】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客风力极大。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陆胤传》。陆胤,字敬宗,是三国时期的吴郡(江苏苏州)人,起初为御史、尚书选曹郎,与太子孙和交好。当时,吴国的鲁王孙霸要与太子争权,全寄、杨竺等人则暗中依附于鲁王。

有一天,吴主孙权召见杨竺,问他孙霸的才能如何。杨竺一再替孙霸讲好话,认为他有文有武,应当立为嫡嗣。孙权听后就准备立孙霸为太子,哪知有人暗伏于床底下,将听到的话偷偷地都告诉了太子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