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攻八克
【释义】屡次攻击,屡次胜利。
【出处】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娄师德传》。唐朝高宗时期的名将娄师德智勇双全,是当时抵抗吐蕃的一员名将。他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鉴于不断加剧的吐蕃的威胁,唐高宗李治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想对吐蕃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并于次年参与了唐军与吐蕃军之间的青海之战。虽然当时唐军各路兵马达十八万,但因主帅李敬玄初战时怯懦失机,失利后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军士四分五裂。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聚集散失的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促成和谈,争取到充足的时间,完善了边防的军力和部署。
青海之战后,吐蕃虽然没有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五月,吐蕃统帅噶尔钦陵率军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今青海南部)。面对吐蕃的不断进犯,娄师德奉命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县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势头彻底得到了遏制。
“八攻八克”这条成语,是从后来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上的“北方势方强,娄师德八遇八克”一句提炼而来的。
八面威风
【释义】威风凛凛,声势逼人。形容十分神气,很有气势的样子。
【出处】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元朝末年的顺帝时期,上下官员极端腐败,统治手段残暴无比,根本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尤其是汉人,简直牛马不如,任由他们宰割。百姓求生无路,纷纷扯起造反的大旗。急风骤雨般的起义风暴,使元朝的反动统治很快地土崩瓦解了。
在起义军中势力较强的朱元璋,于公元1356年攻克集庆(现在的南京),自号吴国公。当时其他两路义军首领张士诚和陈友谅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和最大威胁,无时不想除之以后快。朱元璋岂能任他们摆布!通过连番征战,他兼并了各方势力。后来,鄱阳湖一战,陈友谅的数十万大军被朱元璋烧得所剩无几。混战中,陈友谅中箭身亡。看到大势已去,陈友谅的儿子率领残兵败将也乖乖地归顺了朱元璋。
朱元璋大获全胜,在九江口张灯结彩,犒劳三军。将士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三军气势酣畅淋漓。为了不让将士们在酒宴上过于拘谨,朱元璋便与大将徐达走出大帐。他们换上便装,边走边聊。此时,月上柳梢,清风送爽,二人精神为之一振,于是朱元璋提议过江一游。
江边只有一只小船,划船的是一对夫妇,徐达走上前去,客气地请二位老人把他们送过江去。老夫妇相视一笑,他们早已看出来者是谁,欣然请朱元璋和徐达上船。船行至江心,老人突然放开嗓子喊起船工号子,他唱道:“圣天子身后,盘云龙护驾;大将军马前,有八面威风(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和徐达二人听了,会心一笑。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南京,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即明太祖。他派人找到当年那对老夫妇,给予封赏,并将那条渡船涂成红色,表示有功。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释义】比喻各人有各人的办法。
【出处】明·吴元泰《东游记》第四十八回。民间传说中吕洞宾、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这七男一女,都是本领高强的神仙。有一天,他们应西王母的邀请,要去瑶池赴蟠桃盛会。行至半途,却被汪洋无边的东海挡住了去路。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惊人。
于是,吕洞宾提议道:“各位同道,前面大海挡路,行路艰难,我们各人都拿出一样法宝,丢入海中,方能平安抵达彼岸。”诸位神仙一致赞同。第一个站出来的是蓬首垢面、袒腹跣足的铁拐李。他的法宝是一根铁拐杖,铁拐杖丢入海中,铁拐李站立其上,很快就过了东海。
韩湘子也是神通广大,他紧随铁拐李之后,抛出了花篮。说也奇怪,那花篮在海中滴水不漏,平稳如巨船,韩湘子坐于其中也到达了彼岸。其余神仙也都不甘示弱,个个抛出了自己的法宝:吕洞宾的法宝是箫,吕洞宾骑在箫上,犹如骑在一匹骏马之上;蓝采和的法宝是拍板;汉钟离的法宝是鼓;曹国舅的法宝是玉板;何仙姑的法宝是竹罩,一个个神采飞场地渡过了东海。最奇的是张果老,不慌不忙地从巾箱之中取出一只纸驴,说声“变”,变成一只可爱的小毛驴,张果老倒骑于驴背之上,浩渺的东海霎时就通过了。
就这样,八位神仙各显其能,过了东海,只奔瑶池而去。
拔苗助长
【释义】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在这部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连好几天过去,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高一大截,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拔山扛鼎
【释义】扛鼎:把鼎扛起来。拔起山峰,扛起鼎。形容力大无穷,勇猛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负担日益加重。战争虽然暂时停止了,但无穷无尽的徭役,无休无止的征兵仍然困扰着人民。
西楚霸王项羽年轻时就勇力过人,能轻松地举起一只大鼎。当时,秦二世统治的天下,局势动荡,危机四伏。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很快星星之火便呈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到处飘扬反秦大旗。项羽也跟着叔父项梁在吴中举事,后来一路斩关夺隘,大败秦兵,力量日益壮大。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楚汉战争中,项羽多次被汉王刘邦击败。在垓下会战中,楚军被汉军用十面埋伏之计团团围住。项羽见大势已去,悔恨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败在刘邦手下。于是,在和美人虞姬饮酒诀别时,不由叹息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后来他突围至乌江,因羞于见江东父老而自杀。
后人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垓下歌》,概括出“拔山扛鼎”的成语,形容力大无比,英雄盖世。
白虹贯日
【释义】指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即晕。古人迷信,以此来喻示凶兆。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战国时,韩国大臣严遂与相国韩傀在政见上产生分歧,两人在朝廷上当众争吵了起来,甚至到了拔剑相向的地步。韩傀是个器量狭小、睚眦必报的人,严遂怕报复,便逃到了齐国。他一心想找个人除掉韩傀。后来,他听说有个勇士叫聂政,因杀人避仇,藏身于市井当屠夫,就带着酒食前去拜访。但聂政以母亲年老、需要有人侍奉为由,拒绝了他,但严遂仍然十分礼遇他。
等聂母寿终,聂政守孝期满后,长叹道:“我一个穷屠夫,受到位极人臣的严仲子看重,又是送酒食,又是送黄金。先前没有报答他,是因为要供奉老母,现在母亲已终天年,我要为知己献身了。”于是,他就投奔了严遂。
严遂对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韩傀,他宗族盛多,住处警卫森严。我已经准备好坚车骏马、勇壮猛士,助您成就大事。”
聂政说:“行刺诸侯的相国,勇士再多也不顶用。另外人一多,行事中难免有被活捉的,审问时就会带出指使的人,这样,韩国绝不会放过您。我还是独来独往吧。”
就这样,聂政仗剑独行来到韩都阳翟,穿越重重护卫,拔剑刺杀了韩相,未待护卫靠身,他就自毁面容,剖腹自尽。传说,那天有白色的虹光贯日而过(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后来人们就以此来形容发生了不平凡的事情了。
白驹过隙
【释义】白驹:白色骏马,喻指太阳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中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极快,一闪而过。
【出处】《庄子·知北游》。《庄子》中记载:有一次,孔子专程去请教老子说:“先生学问高深,请给我讲讲道学吧!”
老子说:“你想问道的学问,必须先去掉杂念,清净精神,心志专诚,洗涤身心,然后才能听讲玄道。不过今天我先粗略地给你说一说吧!我先说人吧。人活在天地之间,时间是十分短促的,好像骏马过狭窄的空隙,一闪而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马过郤,忽然而已)。世上的事情,总在变化不停,生的生,死的死,生了死,死了生。生死往来皆是变化,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可是对于死,人们却感到悲伤,这是人还被生死的观念所束缚,如果将死看成骨肉埋在地下,精散天空,变成无形的东西,这便是从有形归之无形,也就没什么可以感到悲哀的了。道这个东西,不可以多求问,关键在于领会它的妙处,真正弄懂了,就能深得其奥秘……”
孔子谢过老子,回去细细地琢磨他的道理。
白面书生
【释义】白面:文弱的样子。谓少年文士,含年轻识浅之意。比喻一般缺乏经验、不懂世事的年轻书生,也泛指一般相貌姣好的年轻读书人。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沈庆之传》。南北朝刘宋时期,吴郡武康地方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他少怀大志,又孔武有力。东晋末年时,晋将孙恩作乱,乱兵进攻武康,那时沈庆之才十多岁,随族人进行自卫,屡次获胜。从此,沈庆之便以勇敢善战闻名。后来,他投在征虏将军赵伦之的儿子竟陵太守伯符部下任职。竟陵地方常有蛮夷侵扰,由于沈庆之的勇敢善战,使竟陵得到安宁,伯符也因而升了将军。沈庆之因战功显赫被推荐给孝武帝,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想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一再向文帝规劝,力陈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说不过他,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争辩。
沈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问织布的婢女。陛下现在谈北伐的事,应该去问将军,跟白面书生策划此事有什么用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文帝仍然不接纳他的意见,最后果然大败而归。
白首同归
【释义】表示两个老人同时而死。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隟》。西晋时,大富豪石崇有一爱妾绿珠,貌美而且擅长吹笛。当时的中书令孙秀想霸占绿珠,就派了人去强行索要。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最喜欢的,谁要也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决心报复石崇。后来,孙秀假传诏书去逮捕石崇。当抓人的军士到了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饮酒,他对绿珠说:“我现在是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泣道:“您因为我而获罪,我应当死在您面前,表白我的愧意。”说罢跳楼自尽。
石崇的朋友潘岳自小就被誉为神童,长大后却不得志,三十多岁就白了头发。潘岳的父亲担任琅琊太守的时候,孙秀还只是服侍他的小吏。因为孙秀为人行事诡诈狡猾,而且自以为是,潘岳非常厌恶他,常常打骂他。孙秀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当了中书令后,就设计陷害潘岳。
潘岳与石崇同一天被捕,并都以谋反之名,在同一天处死。
石崇被先押到刑场,他事先并不知潘岳也被捕了。所以,当潘岳也被押来时,石崇很吃惊,问:“安仁(潘岳的字),你怎么也落到这个地步啦?”
潘岳说:“这就是‘白首同所归’啊!”
原来,潘岳在与石崇的交往中,曾作有《金谷集作诗》,其中有一句为“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这竟成了二人最终下场的预言。
白头如新
【释义】白头:指时间很久。到了满头白发的年纪对多年的朋友却缺乏了解,是件很令人悲哀的事情。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邹阳传》。邹阳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起初在吴王刘濞的手下做事,后来,刘濞密谋反叛,邹阳便离开他,投奔了梁孝王。
在当时,羊胜、公孙诡和邹阳三人的文章不相上下。羊胜心中十分忌妒邹阳,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邹阳的坏话。于是,梁孝王下令将邹阳抓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不甘心被流言所害,便在监狱中上书梁孝王,为自己申辩。书中写道:
“忠义必然得到厚报,诚信不会遭到怀疑,过去我一直信以为真,现在看来,这两句话简直是谎言。荆轲对燕太子丹绝对忠诚,他冒着必死的危险去刺杀秦王,为燕国报仇,但太子丹却一度怀疑他胆小怕死,不敢行动。卞和向楚王献出稀世珍宝,却因欺君的罪名而被砍去双脚。李斯根本没有反心,照样被秦二世将他全家杀害。常言说‘多年交往的朋友却像刚刚认识不久,仅仅初次见面就如同多年的老朋友(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为什么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相互之间是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