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5年,江苏邦宁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IDC服务提供商之一,2007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1亿元。徐毅征也完成了从穷学生到亿万富翁的蜕变。徐毅征几乎克隆了陈天桥的基因,和陈天桥一样是白手起家,和陈天桥一样短时间里成长为亿万富翁,一样注重德性,也一样干练和果断,认准机遇就全力以赴。解读成功者,学习与会模仿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快捷方式。
珍惜机会
出身贫困的徐毅征从小就明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时正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网络,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的图书馆的计算机书就成了他获取知识的途径。“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我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只要是看见有关计算机的书甚至是字条,我都会拿起来仔细地看看。但我并没有放弃其他功课的学习。”
高中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东南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之后,他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与机房的两点一线之间就多了徐毅征的身影。因为他迫切需要的是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为了避免学校作息时间而给自己实践带来的麻烦,我决定通过打工为自己买一台电脑。”学习加上假期的辛苦劳作,在大二上学期,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拥有了自己的一台电脑。而就是这台电脑成为了他事业的起点。
同样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他搬到了寝室好友租来的房子。这里他既能上网,又不受时间限制。这里也就成了他的工作室,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笔业务。“这得益于我利用一些免费的空间做的一个主页。一个东北的企业通过我的主页找到了我,要求我按照他们的要求设计一个企业网站,为了锻炼自己,我价格没谈就答应了。”
一个通宵的设计制作,徐毅征将整个网站的交给了那位老板。“也许是自己的诚恳打动了那位老板,我顺理成章赚取了‘第一桶金’——400元。这是我接触网络以来第一次赚钱。”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大三学生。
发现商机
很多人都会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一生中都有那么一两次非常好的机遇,可惜那会儿不懂得抓住,一生就此碌碌无为而过。徐毅征坦承,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就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时机抓得非常好。而这个机会出现得多么地不经意,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在心上,而让其如时间河流上漂浮的一只小船一样悄然漂走。
徐毅征在东南大学读大三时,认识了一个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朋友,“我跟他的私人关系还不错,于是到他开的一个服务外包公司学习用C++语言做开发,也算是勤工俭学吧。”这样勤工俭学的经历,徐毅征却从中发现了一个大商机。
徐毅征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经常需要用到后台服务器对程序进行测试,而他所实习的公司并没有太大的实力购买庞大的服务器机群,因此不时需要租借。在这个过程中,细心的徐毅征发现,要找提供服务器租借的公司并不容易,北方倒是有几家比较大的公司如万网,但是由于南京是在南方,属于电信的势力范围,而北方的租借服务器的公司大都用网通的机房。南北互通差导致用户体验不理想的现状,让徐毅征冒出一个想法:要是我在南京成立一个租借服务器的公司,那么服务体验肯定会更好。
“广告公司、软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需要上网的公司应该都对IDC有很大的需求。”徐毅征一想到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就兴奋不已,仿佛自己找到了一个大金矿。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当徐毅征把他的想法向他的朋友提出的时候,他的朋友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奋,并以自己的创业经验告诉徐毅征,仅有想法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看市场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大。他的朋友还给他泼冷水:你要技术没有技术,要经验没有经验,甚至还没有钱,怎么创业啊?
过来人的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让徐毅征开始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真的是要什么没什么。“我是一个认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全力去尝试的人。”徐毅征的这种性格让其开始踏上了对IDC行业的“上下求索”之路。
他断然结束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到处找来关于IDC的技术书籍进行学习,当然书本只是提供了基本知识,要掌握最新的、最具有操作性的IDC技术,咨询和学习同行是一个捷径。徐毅征说,他当时到处在网上找做IDC的人,争取成为他们的朋友,然后请教从技术到运营等方面的问题,“一个来自无锡的做IDC的人告诉了我很多关于IDC产品怎么卖出的经验。”
与IDC行业的人士深入交流后,徐毅征更坚定了自己当初的判断:IDC是一个成长非常快的市场,同时竞争并不激烈,利润率还比较高。确实,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后,沉寂了两三年的中国互联网慢慢开始复苏,而各种传统企业也得到启蒙,开始注意在互联网上建自己的脸面——官方网站。
更让徐毅征惊喜的是,做IDC门槛并不太高,初期可以先代理知名公司的产品,而做IDC最主要的成本——服务器和带宽也可以随着业务的增加逐步而增加的。这很适合还是个穷学生、没有资金的徐毅征。
2003年9月18日,经过5个多月的酝酿,用到处筹措来的几万块钱,徐毅征成立了南京创网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IDC的长征。
内功修炼
正当徐毅征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互联网大潮开始衰落,互联网出现了寒冬。正当其他公司因为行业状况而削减公司成本的时候,徐毅征做出了一个让其他员工难以想象的决定——将公司地址再次搬迁。这一次搬迁所带来的是公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搬迁之后公司的成本确实是上升的。因为他逆势将公司的规模扩展到50多人,而且办公地点所花费的成本更大。”
徐毅征反其道而行之,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正所谓大乱之后必大治,徐毅征也许看中的就是这一点。“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企业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得企业在行业衰退之时实现更大的发展。”
于是,徐毅征加强了公司的内功修炼。一方面,他加强公司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发展新客户。他利用公司的网站实行免费空间的试用来吸引用户进行注册。利用注册信息将一些企业的资料搜集起来整理成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库上的资料对这些潜在的客户联系进行分析,并派专人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按照他们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不断与客户实行一对一的沟通,不仅使得公司能更加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减少了传播的噪声干扰。”就这样,徐毅征用长远的眼光和独特的策略征服了公司的员工。当竞争对手还在对徐毅征的反常举动不屑一顾的时候,中国数据已经摆脱了行业衰退的阴影,成为该行业在华东地区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