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3314400000010

第10章 影响力的传播(2)

像《拯救大兵瑞恩》和其他电影,战争都被塑造成人类灵魂的承重负担,动作也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待的,敌人就是普通的会一次性爆发野性的动物。《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部队为了一个意义不明确的目的开赴前线:去营救一个叫做瑞恩的战士。因为他的母亲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另外两个儿子。这样的场景和马利克的黑暗美学虽不太符合,但情感还是表现出来了。“二战”是美国最伟大一代人的一次可怕的经历,所以战争的受益者应该保证他们的牺牲和他们崇高的理想永远被世人铭记。

《父辈的旗帜》

另外两部电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硫磺岛来信》(2006)和美国海军援助拍摄的《父辈的旗帜》(2006)。两部影片都对战争进行了不同往日的冷静思考。从《父辈的旗帜》中可以看出,美国有时会编造美国军队的胜利,士兵们也并不会因为他们的胜利而觉得自己成了英雄。但美国会利用他们取得的胜利进行宣传。《硫磺岛来信》则很明显从一个日本士兵的角度站在太平洋同一个战场上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中出现的历史性的时刻,也就是美国胜利地把美国国旗插在岛上的场景,在《硫磺岛来信》里就变成了仿佛地平线上的小点那般微不足道。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电影至少对外国人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同时也通过媒体对政府歪曲某些事实的倾向表示理解。还是那句话,电影对美军在战争中的暴行依然毫无提及。

《黑鹰坠落》

在影片对现代战争所做的描绘再现当中,我们看到的是雷同模式,有时甚至对残酷场面也较少有冲淡处理。影片《黑鹰坠落》实际上警告美国在新的安全环境里进行军事干预充满风险。片中再现了1993年10月3~4日美军对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空袭事件,这次事件导致19名美国士兵阵亡,近百名士兵受伤,近千名索马里人伤亡。影片的发行宣传亮点是对那场战事的忠实再现。导演里得利·斯哥特强调说,他认为“每一部战争片都是反战片”。影片改编自新闻记者马克·鲍登所写的一本书。他本人至少在写电影剧本之前对于美军参与联合国重建希望计划的行为表示非常不满。尽管存在这样一些明显的激进因素,但是《黑鹰坠落》还是得到五角大楼的大力支持,包括调用8架直升机和100名士兵。出席该片在华盛顿首映式的五角大楼高官当中有奥利弗·诺斯,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保罗·沃尔福威茨和迪克·切尼。作为一种回报,制片商对影片做了不少修改,其中包括将片中一个人物,突击队员约翰·斯迪滨斯的名字也改变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因奸污自己6岁的女儿被判监禁30年。

在影片中美国特种部队抓捕一名索马里疑似军火贩子,奥斯曼·阿里·阿托,此人是实力派军阀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将军的亲密伙伴。迫于五角大楼下令务必取得明显结果的压力,美国军方决定大胆行动,欲在巴卡拉市场的奥林匹克大饭店里抓捕阿托的另外两名亲密伙伴。在兵营里美国特遣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士兵研究抓捕任务方案,并做相关准备,注意力特别集中在突击队新任队长埃弗斯曼中士身上(由乔希·哈特内特扮演),他对于美国插手索马里事物表现出道义上的肯定。在实施突袭过程中,索马里部队击落两架黑鹰直升机,随后展开残酷的地面战,直到次日早晨才告结束。这场战事由威廉·F·加里森少将(山姆·谢帕德扮演)在指挥部遥控指挥监督。镜头跟踪大批美国士兵投入战斗,眼睁睁看着一些士兵阵亡。一级准尉迈克尔·杜兰特(朗·艾尔达德扮演)被捕,遭到阿布杜拉·哈桑(特列瓦·艾蒂安扮演)的审问。有些敏感士兵逃到巴基斯坦管辖的联合国安全区域。埃弗斯曼后来反思自己的战争经历,吸取了三角洲特种部队一名勇敢老兵上士诺姆·胡特尔(艾利克·巴纳扮演)的人生智慧。

影片《黑鹰坠落》暗示,此次行动是华盛顿方面犯下的一个战术错误,但片中没有迹象表明有关当局的动机源自私人利益,或者符合私人利益。影片开始部分出现的字幕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是为了阻止当地人相互残杀,阻止他们杀害维和部队军人,因此在“世界”有关“反应”当中勇当先锋。我们被告知,“在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的维护下,(索马里)食品得到发放,秩序得到恢复”,美国的政策就是反对“军阀”把“饥饿”用做一种“武器”来对付自己的人民。

官方的说法与该片配套的文献纪录片《善良的愿望,可怕的结果》当中得到了明确表白:“当代历史上最为含混不清的人道主义使命结束在枪弹,导弹和死亡之中。”该片的道德寓意是“任何善举都逃脱不了惩罚”。

上述说法与《非洲的权利》导演之一阿列克斯·德瓦尔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他指出,当美国军队抵达索马里时,除一省外,战争已在南方各省结束。另据红十字会和美国教友派服务协会/美国公谊会服务委员会介绍说,80%~90%的援助当时正在落实之中。这就存在着如下几种可能:这场战争另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动机,比如刺激美国军火销售,转移公共视线,因为美国不能够或不愿意以政变的形式解决巴尔干半岛危机,获取石油资源,甚至因为联合国秘书长布托罗斯·加利同艾迪德的哈伯-吉德尔部族长期以来素有仇怨。影片开始时的场景表明,索马里公民(艾迪德武装力量的受害者)也许能够在影片中得到很大的同情。然而,观众无法靠近他们。影片是从美国黑鹰直升机上的远距离视角拍摄的,地面上的人们看上去就好像是电子游戏中的人物。影片剧本也以有损尊严的客观化言辞对他们展开适度的描写:“成群”的索马里人“涌上”卡车“抢夺”成袋的粮食。尽管他们需要帮助,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实际上对得到的帮助心存感激之情。军事行动是通过埃弗斯曼和加里森的眼睛观察审视的,而他们二人则反映了官方对这次美军行动的看法。

埃弗斯曼(意思是“每个人”)这样解释他对于索马里人的态度:“我尊敬他们。你看,这些人没工作,没食品,没教育,更没前途。我认为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也可以袖手旁观,在CNN电视节目上眼看着这个国家自行毁灭。”尽管其他士兵对于所执行任务的政治意义很少表现出的清醒认识,他们本能地持有的善意的干涉主义观点,堪与埃弗斯曼和加里森相提并论。当埃弗斯曼大声喊道:“你看见了吗?”又提起了影片刚开始时发生的大屠杀(由艾迪德一手策划),杜兰特请求进行军事干预,但是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他不能这样做。阿托满脑子都是有关美国人的错误刻板印象(例如他错以为德克萨斯人加里森来自阿肯色州,还把KO竞技场说成OK竞技场),但是加里森却亲眼目睹了索马里的实际生活现状,随处可见,无可争辩,在影片一开始由全能全知的叙事人一一讲述出来。很矛盾的是,后来由这位美国将军(在信件发出6周之后)比较真实可信地讲述了索马里发生的事件——断言发生了种族大屠杀,不过他本人也恰恰是军事入侵力量的一位领导者。现实生活中的阿托实际对BBC抱怨过影片对他被捕一事的描写,称他的同事阿麦德·阿里双腿都受了伤,他本人的汽车(不是影片中描绘的壮观车队)被美军至少枪击50次。他还说在袭击期间有人死亡。在数字影碟解说词上瑞德雷·斯哥特和杰瑞·布鲁克海默承认,有人对车队开枪,他的随从躲进了一个被美军包围的建筑物里。这一事件在影片中被删去了。尽管美方造成了平民伤亡,这并非美方本意。

我们不断地听到有关联合国干预规定的警告,军方从未放弃这些规定,有时甚至达到荒诞的程度。再者,他们自身的体面文明意识也阻止他们杀害手持武器的危险妇女和儿童,至少不会没有痛苦和伤心的话语。指挥索马里军事行动的安东尼·C·齐尼少将说,索马里6000~1万人的伤亡当中有2/3是妇女和儿童。在1993年夏季美军实施干预的4个月期间,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冲突以及索马里敌对派系之间的战斗造成了上述索马里人的伤亡。鲍登在书中敏感地反映出对美军行动的这种关注。在他的笔下,索马里人进行抵抗的动机,以及与朋友家人建立重要的关系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鲍登解释说,在10月3日以前索马里人已经遭到6次袭击,美军经常不加区分地胡乱杀人。在第一次袭击中,美军偶然地抓捕了9名联合国工作人员。9月14日,美军突袭部队闯入一名男子家中,后来证明此人是联合国盟友,正被推荐领导一支待建的索马里警察部队。这导致38人错误地被捕。9月19日,在来自第10山地师的一组推土机工程技术人员遭到一伙索马里人袭击之后,美军向前来观战的人群开枪,打死近百人。此前在7月12日那天,联合国授权发动“阿布迪宅第袭击行动”,试图铲除艾迪德领导权,而实际那次行动屠杀了至少50名不同政治派别领导人,将索马里推向了绝境。鲍登在书中记录了一些事件同影片中对美国士兵的描写不相吻合。在影片中美国士兵表现得神经脆弱,不忍心杀害、恫吓妇女儿童,而鲍登在书中披露,有一次“美国士兵密集的排炮射击火力几乎将一名索马里妇女尸身打烂……非常恐怖,可是有些突击队员却哈哈大笑”。

在影片《黑鹰坠落》中美国士兵受到广泛的同情观照,他们被描绘成顶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是影片中第一个场景(如上所述)的失望受害者,因为由于联合国干预规定的限制,他们未能展示出仁善精神。讨人喜欢的一等兵托德·布莱克博恩(奥兰多·布鲁姆饰)在慢镜头中从黑鹰直升机上坠地死亡。后来,下士杰米·史密斯被枪杀,上士库尔特·施米德(休·丹斯饰)在一幕令人筋疲力尽的生动场景中必须夹住史密斯的股动脉,以防鲜血喷出。史密斯那痛苦的喊叫令人毛骨悚然。随着特写镜头,我们看到荒唐的军事行动出现严重失误,埃弗斯曼必须对垂死的士兵撒谎才能减轻他的痛苦。在这幕场景中,史密斯临死前最后谈起他的父母,兰迪·舒阿上士往家打了一个电话,正当他妻子拿话筒接听时,电话挂断了。此情此景也有助于使人联想到美国士兵在非洲遭遇的暴力,他们的亲人也跟着痛苦。尽管再建希望计划实际上全盘就是美国人的行动计划,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国籍却不尽相同——马克格里格是苏格兰人;巴纳是澳大利亚人;伊萨克斯是英国人。这就使本次战事带有微妙的多边色彩。按着这样的解读,影片描写的不仅仅是美军的惨败,更是西方文明的悲剧。影片最后,理想主义者埃弗斯曼也受到胡特尔态度的影响,认为“待在国内”的任何人都无法理解军人的动机——军人的动机仅仅建立在情谊基础上,政治价值观在战斗中无足轻重。埃弗斯曼的个人态度转变,进一步使军人超越了敌方,甚至也超越了西方平民。书中描写的美国士兵其他很少有教化启迪意义的行为细节,比如,裸露着身体四处走动,使用炸坏的塑料性爱娃娃,在降落伞上手淫等细节,均被删除,以正银幕视听。影片中描写了较多传统的娱乐消遣活动。在五角大楼直接要求下,制片人淡化处理了美国士兵乘直升机追猎一只公野猪的描绘场景(这一场景已经拍摄完毕,而且在书中也有描写)。影片《黑鹰坠落》描写了美国士兵的痛苦和天真(即使按着好莱坞标准也有些过分),同邪恶的敌人混合掺杂在一起。电影史学家劳伦斯·苏德认为,这部影片“绝不是想入非非地赞成重返索马里……,其思想倾向恰恰相反!”在狭义上苏德的论点是正确的,即影片揭示了美国政府对外干预政策给美国人带来的危险。《黑鹰坠落》还暗示:美国军队确实可以不做任何错事,而且一旦美国选择开战,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胜利,否则将会使文明的敌人捞到好处。苏德还评论说,这部影片表明“我们尽心尽力,却遭到屠杀”。他的这一评论再次显示,有些论者未能认识到美国干预行动充其量只能带有一些性质严重的道义含混不清特点。影片结尾处的字幕告诉我们,战斗结束后美军撤离了索马里。如果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立即观看这部影片,不难得出如下结论:这种“匆忙撤离”的做法导致了针对美国的爆炸袭击。

制片人,包括鲍登,一再强调《黑鹰坠落》不是政治影片。然而,这种说法就鲍登而言实难严重对待,因为他在书中更为详细地描述了索马里局势。鲍登披露,如果杜兰特不能被抓获他的那些人安全无恙地释放出来,美国就要对索马里发动一场猛烈攻击。他引用了美国驻索马里大使罗伯特·奥克雷说给艾迪德听的一段话,“一旦战事再起,所有这些压抑的愤怒就会爆发出来。整个城市将被毁灭,男人、女人、儿童、骆驼、猫狗、山羊、毛驴……都遭到毁灭……那将是我们所有的悲剧,但是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从鲍登的书中(不是从影片中)得到的另外一个教训,当然同下述内容相关:一旦情势失控,包括在履行“人道主义”使命期间,强大的国家如何能够实施凶猛的暴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