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3316000000027

第27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5)

(1)使用书面语言

少用或不用口语、俗语。书面语言是指书面交际使用的语言,它区别于口语。文字记录语,逐渐形成比口语精确、严密的书面语,又称“笔语”“文字语”。口语是人们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称。书面语本身即具有庄重的风格,口语恰恰不具备这一点。比如,“母亲”一词有很多称谓,包括“母”“母亲”“妈妈”“娘”“娘娘”等;“妻子”一词包括“妻”“妻子”“媳妇”“娘们儿”“婆姨”“夫人”“太太”“屋里”“内人”等;“死亡”一词包括“死”“死亡”“牺牲”“逝世”“断气”“见阎王”“上西天”“上路”“一命归西”“呜呼哀哉”“命归黄泉”“咽了气”等。像上面这些词语,公文中可选用的是非常狭窄的,只能是“母”“母亲”“妻”“妻子”“夫人”“死亡”等,假若选用其他那些语词,由于它们是口语、俗语,就违背了公文用语的基本风格,有失庄重,甚至显得有些俗气。

(2)使用标准语言

要使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不使用大多数人无法弄懂的方言土语及含义模糊不清的社会流行语。如北方方言的“脑壳”(头)、粤地方言的“马蹄”(荸荠)、“番枧”(肥皂)、湘地方言的“里手”(内行);还有通行于某一个地区的土语,如东北的“老屯”“忽悠”“头晌”“一摸黑”;天津的“小玩闹”“爷们”“大铜壶”“二百五”“混混”“楞子”“吃二磨”;山东的“小力把”“丫”;河北的“伙计”;广东的“打的”;近些年流行的一些若明若暗、半文半白、含义模糊的“大腕”、“大蔓”、“酷”(她好酷啊)、“族”(工薪族、大款族、玩犬族、银发族、目光族、校漂族、玩股族)、“炒”(炒鱿鱼、炒房产、炒股票)、“打”(打工仔、打工妹)等,都不应引入公文。因为它们妨碍公文信息的准确交流,容易引起误解错用,同时也有损于公文的庄重性。

(3)避“虚”就“实”,切忌滥用文学语言

如写某石油公司的一位领导同志坚持深人群众、深入实际时,这样写道:“渤海湾的每座钻井台上都留记着他的脚印,他的胸中装着整个波涛奔腾的渤海湾。”又如写某一位人物的高尚品格时说:“他的风格之高,高过喜马拉雅山;他的精神之美,美过富春江。”还有一篇反映公路上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简报,在谈到事故发生当时的情形时写道:“……大客车翻下公路边的大沟内,如坠万丈深渊……车内乘客鬼哭狼嚎滚作一团。”这些都是由于把文学用语引进公文中来,故使所表达的内容显得有些虚华欠实,读后不免给人一种虚夸的感觉。

(4)语言实在,言之有物

介绍事物提出要求,凡可以用具体标准表达的尽量不使用“猴皮筋”式的语言,以使用语实实在在,具有可接受性。比如,前几年,我们常听到因工作需要公费用餐要坚持“四个菜、一个汤”的标准。这个提法实际上很缺乏可操作性。“四个菜”是什么菜?是“四素”、“四荤”还是“四鲜”?“一个汤”是什么汤?是“清汤”、“番茄汤”还是“燕窝汤”?由于提法缺乏严格的科学性,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高可低,所以到后来被少数“嘴馋”的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为“四个盆、一个缸”。事实证明,公文在表述事物,特别是提出一个政策主张时,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朴素、实实在在、避“虚”就“实”,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5)少用“特大调”

什么是“特大调”?即公文中一些过分修饰的词语,它有损于公文的庄重与平实的风格。具体地说有这样几种情形:一是由“特”字而引起的“特大调”,如公文中常见的“特大盗窃案”“特大贪污案”“特大受贿案”“特大杀人案”“特大文艺晚会”“特大交通肇事”等。什么是“特大”?至少在《辞海》中查不到。由于它缺乏明确的界限,内容往往相差很大,像个“猴皮筋”,在哪都能套得上,所以用在公文中,显得不够实际。二是由“最”字引起的“特大调”,如“最著名的……”“这本书在全国最有影响”“这是一种最有特效的解决办法”等。“最”字表示某种属性超过同类的人或事物,把这样的一个字用在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一种办法、一项措施上显然有些过分。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实事求是,不采用高耸人云、耸人听闻的手法,该是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不是非用不可的修饰词尽量不用。

(6)不要“学生腔”

由于过多的渲染和不必要的抒情,致使公文失去了朴实、庄重。一般称这样的病态为“学生腔”。如某工厂全年总结的开头时,这样写道:“‘嘀嗒’‘嘀嗒’!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时间在转瞬间消失了。这一年中,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我厂面向辽阔奔腾的大渤海,背靠日夜火车如梭的京山铁路大动脉,紧把着首都、天津的大门口……”这是典型的“学生腔”,充满文学味道,用语又欠朴实。按拟稿者的本意,也许是想使公文语言华丽多姿、词汇丰富一些,或者偏爱“文学韵味”,而这恰恰违背了公文写作注重实用的原则。语要实实在在,任何一点浮华之词都是应当力求避免的。

208.公文写作如何做到“语言美”?

【解答】公文用语在确切、庄重、平实、简明的前提下,也必须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语言美。语言美,不是文学作品的专利。但在有些人看来,好像只有文学写作所使用的语言才有美可谈;而公文则是“板起面孔讲官话”,单调、枯燥、干巴、平淡,跟美沾不上边。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公文的用语固然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千姿百态,百花争艳,但也能算得上五彩缤纷,颇具精彩。

(1)气势雄伟之美

动员令、宣言、声明、告人民书以及涉及重大政治问题的决定、决议等公文是很有气势的,其气虹贯长空,其势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江河涌流。出自于毛泽东笔下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以上四篇均编入《毛泽东选集》),由于作者运用了排比、综说、层递等修辞手法,加之语气坚定,逻辑严密,从而构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例如,“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一条)。作者以“奋勇前进”这个使令动词作句首,接着是一个祈使语气的排比词组——‘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并用这个排比词组对后面的“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一语进行“综说”修辞,故这段话读起来,使人民欢欣鼓舞,令敌人闻风丧胆,气势雄伟无比。

(2)浓缩精粹之美

通过省略、浓缩等办法,把公文用语写得十分精粹,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简明扼要,这又是公文用语的美好之处。使公文用语做到精粹之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以数量词为首进行“浓缩”修辞,即把名称中几个成分归纳在一起,前面冠以数词或数量词。例如,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冠以数量词浓缩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总结出来的三大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冠以数词后浓缩为“三大法宝”。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冠以数词后浓缩为“一国两制”。这种被高度浓缩概括起来的句子,不论是读起来,还是写起来都会使人享受到用语上的一种精美之感。

②从原句中摘取一些成分,省略一些成分,把用语缩写到不可再精炼的地步,这显然是公文用语的又一种美。例如,把“人民解放军‘拥护政府,拥护人民’的口号”浓缩为“拥政爱民”,把“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拥护军队,优待军人家属’的口号”精简为“拥军优属”,最后再把上述两个压缩句的八个字高度浓缩为“双拥”二字。

③穿插使用一些语简、言奇、精切、意深的成语、警句等,使语言达到言简意赅,精粹有力。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一文,由于作者巧妙地穿插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成语和四字格的词组,使全文显得相当精粹: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战有功,驰名中外。军长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此次奉令北移,突被亲日派阴谋袭击,力竭负伤,陷身囹圄。迭据该军第一支队长陈毅,参谋长张云逸等电陈‘皖南事变’经过,愤慨之余,殊深轸念……”(《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771页)。

这份命令全文不超过300字,在惜字如金,言简意赅方面堪称典范。读这样的公文,不亚于读一篇艺术高超的声讨诗词。

(3)委婉幽默之美

公文用语也是很讲究委婉的,即用语婉转、含蓄,外柔内刚,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幽默对公文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公文的生动性,做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委婉幽默都是讲究语言艺术的表现,显然也是一种美。例如,毛泽东1948年12月17日,以中原、华东两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名义,写给国民党徐州“剿共”副总司令杜聿明等人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从谴词到用句都采用了外柔内刚的“委婉”技巧。

(4)抑扬结合之美

公文中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体现对事物评价的全面性,增强说服力,使人信服无疑,往往采用要批评而先表扬或要表扬而先批评的做法,一般称这种做法为“抑扬”。例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是正确的。我们已经胜利地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经济建设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已经获得显著成就,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工作正在有效地取得进展,城乡人民的生活也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党的纪律有所加强,党的作风有所好转。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政治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阴暗方面。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近两三年来,走私贩私、贪污受贿、投机诈骗,盗窃国家和集体财产等严重犯罪活动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少数地区、少数人员中还相当猖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

这段话就是欲抑先扬。“但是”之前是“扬”,其后是“抑”。

“近几年,要求出国出境的知识分子日益增多,不少人去而不归,这种情况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中央历来强调,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宏大的干部队伍。”(《中共中央关于检查一次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

这是“欲扬先抑”,“中央历来强调”之前是“抑”,即前者提出问题所在,后者是正确的主张应积极提倡。公文用语的“抑扬结合”,不仅使用语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起到易被接受的效果,而且充分体现了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

(5)形象生动之美

形象具体,寓于生动,也是公文用语竭力追求的一种美。公文写作中讲的形象,固然不能与文学写作中的形象化相提并论,但在不失庄重的条件下,也很注重形象具体,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如在公文用语中,从外界(医学、科技及日常生活用语等)引进不少术语,通过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还要注意使用一些成语、歇后语、典故及一些富于哲理的趣味性语言,以增强公文用语的生动性。例如,用“红眼病”比喻“追逐金钱,嫉妒别人致富”的人;用“输血”比喻“源源不断的救济”;用“首脑”比喻“政府的领导人”;用“伯乐”泛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领导干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文件中出现的“摸着石头过河”“上山摘桃子”“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放水养鱼”“筑巢引凤”等用语都是非常形象生动的。

在毛泽东起草的大量公文中,作者是非常注意有关成语、典故、谚语及群众口头语引用的,以把深奥的革命道理浅显地告诉给干部、群众。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例,引用的古语、成语、典故等就有20多处。歇后语也是增进公文用语形象生动美感的一个方面。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不过对歇后语的使用要慎重,以防用语有失郑重。

(6)节奏鲜明之美

公文不是诗歌,当然不讲究和辙押韵。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必要时也可运用对偶、排比等句式,把语言写得明快和谐而带有节奏,读着上口,听起悦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八荣八耻”等语句,都能够体现出节奏鲜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