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3316000000030

第30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8)

(8)层层递进式

所谓层层递进,是将所说的事理,按照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窄到宽的差别,一步一步地加以表达。下一个层次是上一层次的持续与发展,上一个层次是下个层次的基础与前提,形成步步进逼的局面。这种步步进逼,有的是按时间前后顺序安排组合的,例如,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决议、专门性的调查报告等;有的是按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组合的,如情况通报、专题性的工作报告、检讨报告等,有的请示通常由“为什么要请示”与“请示什么问题”两大内容组成,计划通常由先写“做什么”,后写“怎样做”两大内容组成,这些都属于按事理层次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形态的优点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合乎自然。

(9)问题相扣式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要求人们写文章、做演说、著书、写报告,“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39页)。毛泽东在该文中还回答了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我们可以说,公务活动运转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作为完成公务活动工具之一的公文,也必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形成了公文的内在逻辑形态。

以上充分反映了公文的结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前六点,大体上反映了公文形态的外在美,后三点则说明了公文结构的内在美。正是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与运用。

219.在“决定”“意见”“请示”“会议纪要”“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及法规、规章性公文写作中,怎样掌握它们各自的结构逻辑要求?

【解答】公文写作是规范性的写作,这种规范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它要遵循特定的结构逻辑要求。在这方面,诸多的公文有其共性的特征,但有些文种也有着特殊性。“决定”“意见”“请示”“会议纪要”“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研究”以及法规、规章性公文,在写作时就应体现其各自不同的结构逻辑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

由于决定内容的多样性,故在写作的结构形式上呈现纷繁的现象。要写好决定,首要的是要切实把握决定的多种结构形式。一般地说,知照性的决定,由于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内容单一,文字简短,所以,大都是一气呵成,不分段落,多采用“篇段合一”的结构形式。部署指挥性决定,主要是传达部署对某一具体重要工作或行动的决策意见,往往要首先交代一下决策的背景与依据,故要在篇头处做文字撮要表达,然后再写决策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为了表达清楚和便于执行,多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条与条之间是并列的逻辑关系,这样的结构形式叫做“撮要分条式”。法规政策性决定的结构形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分部分”的结构形式,即把全文划分为几个大的层次,层次与层次并列,各自相对独立,涉及重大问题、确定大政方针的决定,大都采用这种结构;二是“分条列项”的结构形式,把全文分作若干条条,一条为一个独立的意思,条下列项,与法律、法规的写法很相似,适用于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一类的决定,如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就是这样。表彰或处分性决定,一般采用是“分列自然段”的写法,先用一段文字介绍被表彰或受处分对象的基本情况,再用一段或数段写明表彰或处分的依据,然后写表彰或处分的决定,并就此提出希望、要求或发出号召。

(2)意见

写“意见”不同于写“请示”“情况报告”“周知性通知”与“函”,这几个文种较多地在内在结构上并不要求必须首先“提出问题”,随即“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为有的“请示”和“通知”,基本上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单一内在结构形式;一些“情况报告”,往往是“提出与分析问题”,而不存在什么“解决问题”的内容。但“意见”不同,特别是下行的“意见”,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对问题作出深刻的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完整想法。也就是说,“意见”的内在结构必须是“提出——分析——解决”三个“问题”的“珠联璧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不符合“意见”写作的内在规律。

(3)请示

一份“请示”不论文字长短,其内在逻辑结构均是由“为什么要请示”和“请示什么问题”两大层次组成。所谓“为什么要请示”,通常包括请示的依据、背景和缘由;所谓“请示什么问题”,即要求上级机关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怎样来解决问题。

(4)会议纪要

除通知型的日常办公会议纪要,大都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格式(通常由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和决定事项组成)外,对指示型会议纪要,不论是综合性的,还是专题性的,都要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一讲公文结构就是“开头”“主体”与“结尾”,不论具体文种,也不看具体内容,更不做深层次透视,只是把几个“木块”生拼硬凑在一起,这是违背公文写作实践千变万化的运动规律的,因为公文的结构是多姿多彩的,不仅外形多变,其内在结构更是变化无穷。为此,综合性的会议纪要,由于内容涉及前前后后、方方面面,情况比较复杂,故在结构上,除自然情况外,内容多采用“三大块”的写作形式,包括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对当前工作形势的分析、对今后工作的打算等。这是就整个篇章布局而言,至于具体到每一部分,特别是第三部分,可以是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所要反映的内容归纳成几个问题并列说明,这是“横式”结构;也可以是一环套一环的层层递进,这是“纵式”布局。专题性或专业性的会议纪要,由于内容单一,故多采用“撮要分条”或“分条列项”的结构形式。“撮要分条”,即在开头讲完自然情况后,或相接、或独用一段文字,交代会议的中心议题、主要活动情况及总的评价;然后在内容上可并列写几个条段,每条之前标以序号、提出段旨,做到一目了然。“分条列项”的结构,体现为“横向”布局,是把全篇纪要归纳成几个条条,既无独立的开头亦无独立的结尾,若干条条之间是并列关系。总之,不管采用什么结构,都必须体现出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中间不可出现“空白”,也不能产生“跳跃”,更不能按照会议顺序来写“纪要”,这样写出来的不是“纪要”,而是“会议日志”,是“流水账”“豆腐账”。

(5)法规、规章性文种

法规文件的外形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呈现全篇设章、章下分条、条下有款的写法,即“章条款式”;也可以先写一个开头说明制发的缘由、目的和依据,然后分条列项讲明规定的事项及实施的要求与时间;还可以既无单独的开头,也无独立的结尾,全文由若干条项贯通起来。虽然它们的外形结构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但其内容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总——分——附”,这就是法规性文件结构的一条内在规律。所谓“总”,即开端要讲明制定法规的目的、依据与适用范围,它可以是一个“总则”,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开头语,还可以是并列的一、二条;所谓“分”,即法规所规定的具体事项内容,它可以是一个由若干章组成的“分则”,也可以是并列的若干章或条条;所谓“附”,即用来明确时效、地效、人效、解释权及未尽事宜的部分,它可以是一个“附则”,也可以是单独的结尾段落,还可以是两三个条条。所以,我们在写作“条例”“规定”“办法”时,不论采用什么结构形式,这个“宗”是万万不可违背的。

(6)工作总结

从结构形式上看,包括以下五种:

①“三大块”式。这是综合性工作总结极其普遍而又常见的一种基本形态。它通常由三大部分即“三大块”内容组成,包括“基本情况概述”——“主要做法”(或称“主要经验”,或称“主要经验和做法”,或称“经验与体会”,或称“经验与教训”等)——“问题及今后打算”(或称“今后打算”)。在文字详略上表现为“两头小、中问大”,即“凤头——猪肚——豹尾”。

②“因果倒置”式。这是专题性工作总结极其普遍的一种形态。它将经验、体会置于重心部位。通常开头先讲这一专门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这就是“果”,随后分条列项地表述这一成果取得的原因,也就是经验、体会,这是“因”,先“果”后“因”,形成“因果倒置”。对待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常是置于结尾,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属表态性的。

③“条款并列”式。把情况、效果、做法、经验、体会、问题、今后意见等融合在一起,归纳成若干条条,逐一加以叙述、议说,不采取大问题套小问题的方法,而每个问题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④“正反对比”式。把情况特别是经验与教训糅在一起,归纳成几个大问题,逐一从事实与道理、正面与反面、经验与教训的对比结合上进行叙述和议说。

⑤“层层递进”式。这也是专题总结经常采用的一种布局形态。通常先写一个非常简明的开头,说明开展某一工作或活动的缘由、背景,然后在主体部分里,按照这一工作进行的过程,从初期到后期、从远处到近处、从低级到高级,分作几个层次逐一加以说明,步步深入、顺理成章。

(7)计划

计划性文种写作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形式,计划的主体部分必须体现出“做什么”与“怎样做”的逻辑关系。所谓“做什么”,即工作的目标、任务,同时要写明完成的时限。所谓“怎样做”,即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步骤与方法,一般应包括人力、物力、技术、手段、组织领导等,对这些内容应当写得详尽、具体。

(8)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文种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要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并要进行恰切有力的分析,找出根源,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既要提出问题,又要解决问题;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既要以材料说明观点,又要用观点统率材料。为此,在撰写时必须精心设计其框架结构,以便合理地使用所获取的材料,更好地突出全文的主旨。对其结构的安排方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分部分式,即以调查点为核心,调查了几个点,就分为几部分叙写。二是分阶段式,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逐段进行叙写,前后有所概括、有所归纳。三是分问题式,即将调查情况归结为几个方面的问题,按其内容性质的主次、轻重的逻辑顺序,逐一进行叙写。究竟采用何种形式,应视具体的内容表达需要确定,要眉清目楚,有助于说明问题。

(9)工作研究

“工作研究”在结构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头,一般首先摆出矛盾,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不要以虚代实,以假充真,模糊不清;二是析因探原,这是“工作研究”的核心部分,研究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问题析因探原、理清脉络、推导缘由、找出症结、明确认识,以便对症下药,引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寻求良策,这是“工作研究”的落脚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意见或措施,主张要鲜明、简洁,可信可行。

220.撰写工作总结怎样做到“快速成文”?

【解答】主要要做到以下四点:

(1)找出规律、突出重点

总结的目的,在于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便对今后工作的认识更加明确、行动更加自觉、步伐更加稳健有力。为此,就必须通过总结找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即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指导价值的东西,所以,写“总结”应切忌“流水账”。所谓“流水账”,即不分主次,不讲轻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端”。克服这种现象的唯一办法就是突出重点。所谓“重点”,是指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地说,就是把工作中的基本经验、主要做法以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的成功之处、指导工作开展的得力之法、推动事业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等总结提炼出来。只有这样的“总结”才是积累智慧的“宝库”,达到认识彼岸的“桥梁”,那种“千年模样一个样”的“通用总结”(即每到年底,把上一年的“总结”找出来,改改日子,换换数字,开头增加点新的提法,以此应付上级机关)理应加以杜绝。

(2)“功夫下在平时”

写“总结”最根本的一条是丰富地占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写“总结”时才去现翻材料、现给下级打电话要数字、要例子是不行的,而是要把材料积累的功夫真正下到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