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3316000000032

第32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10)

③判断的主宾词语要相关,即指主词与宾词或者有肯定关系,或者有否定关系。如既无肯定关系,又无否定关系,那就是主词与宾词不相关。如“我对自己能否考上北京大学失去信心”这句话就难以理解,因为前者与“失去信心”相关,后者与“失去信心”不相关。

④判断间的关系要恰当。一是条件关系,即一个判断的存在决定着另一个判断的存在,客观事物之间是有条件关系的,在公文写作中必须如实反映出这种关系,不能把充分条件当作必要条件;二是选择关系,即对某一事物有时不能立即作出确切的当否结论,而作出若干断定,供人选择,在公文写作中注意不要把相容的关系当作不相容的关系;三是联合关系,即同时断定事物有几种属性而形成的关系,在公文写作中要注意断定的顺序,就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能颠倒。

(3)推理要严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再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在一份公文中,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往往就是推理关系。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其中常用的是“三段论”,即先有大前提,再有小前提,最后是结论,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推理,这是以特殊性为前提,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这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这三种推理方法,前两种可靠性大,最后一种就不一定是可靠的,所以,用类比推理方法时,要特别强调实践证明的重要性。在推理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推理,都必须注意:要有充分的根据;要有确能成立的因果关系;要按步骤进行,必要的推理步骤不能省去。

224.撰写公文对结构层次序数有哪些规范性要求?

【解答】结构层次序数往往见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公文。它的使用是否规范、正确,直接关系到公文的条理是否清楚,外在结构是否合理。关于这一问题,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六)项做了明确规定:“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这种结构层次序数标识方法,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一篇公文大的层次及里面所包含的小层次,便于把握公文的脉络,从而为准确地理解和办理公文打好基础。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要准确,不要写错。实践中常见的诸如“(一)”“1”“(1)”之类的写法都是不符合规范的,应分别改为“(一)”“1.”“(1)”。

(2)要适度,不要过细。公文中使用的结构层次序数,法规中所规定的四个层次,一般而言即已够用。因此,应当尽可能地控制在四层以内。实践中有些公文所使用的诸如“①”“1)”,甚至A、B、C、D之类的层次序数均为不妥。公文中使用的结构层次序数过细过多,往往会给人以散乱、零碎之感,显得很不紧凑。(3)要有序,不要越级。公文中的结构层次序数,一定要按照法规中规定的层级顺序使用,不能越级套用。因此,实践中所见的诸如“(一)、(1)”之类的表述,是不合规范的。

(4)要合格,不要旁骛。是指对于结构层次序数的使用,应当采取序数显示的形式,尽可能地不用诸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此其一”“此其二”“此其三”之类的结构层次序数表示法。

225.如何正确表达在数目字中的倍数?

【解答】倍数用于表示数量的增减,常与“为”“到”“了”配合。增加时,要注意将除原数外的增加数的增加后的和数表述准确,例如,“增加”“上升”“提高”“扩大”“增长”等词后面附带“到”“至”“为”字,是用以说明加上增加数的和数;附带“了”或不带“了”字,则不包括本数在内。减少时,如“减少”“降低”“缩小”等词后面附带“到”“至”“为”字,是用以说明原数减去减少数的差数,带或不带“了”字,则不包括本数在内。例如,增加了3倍,即原为1,现为4;增加到3倍,则原为1,现为3。降低了60%,即原为100,现为40;降低到60%,即原为100,现为60。

要注意不能用降低××倍或减少到××倍的表述,而只能用降低××%或减少了××%。

226.怎样正确运用表示比例关系的数字?

【解答】公文中要经常涉及对有关比例关系的表述问题,撰写时要注意讲求规范。例如,降低到过去的70%,是指过去为100,现在为70;提高到过去的130%,是指过去为100,现在为130,现在比过去提高了30;比过去提高了80%,是指过去为100,现在为180;比过去降低80%,是指过去为100,现在为20;由过去的60%提高到80%,是指过去和现在两者的基数均为100,过去为60,现在为80;由过去的80%降低到60%,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基数均为100,过去为80,现在为60。

227.如何表达“零”和“点”?

【解答】“零”和“点”在公文中经常用于表示事物的数量。应当注意的是,凡用汉字并加位数词的数字,除年份可用“○”外,其他应一律用“零”。如“二○○五年”;但“二百零三公里”,不能写成“二百○三公里”。“点”仅用于汉字数字,阿拉伯数字不用。例如,“零点六”或“0.6”,不能写作“零.6”或“0点6”。

228.可否将人民政府简写为“政府”、将“工商行政管理局”简写为“工商局”?

【解答】这里涉及的是公文中机构名称的规范表述问题。应当说,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交流以及非正式的场合,使用上述简称是可以的,它不会给人们的准确理解造成障碍。但在正式公文中,将“人民政府”省减为“政府”等诸如此类的简称却是不妥的。因为“人民政府”“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整体概念,有其特定的内涵。这些冠以“人民”的国家机关,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去掉了“人民”就改变了其原有的含义,出现在正式公文中是不完整、不科学、不严肃的。同样,把“工商行政管理局”简化为“工商局”,把“土地规划管理局”简化为“土地规划局”,把“乡镇企业管理局”简化为“乡企局”,等等,也是如此。因为去掉了“管理”两个字,就等于改变了这些管理部门的性质和职能。

229.可否将“中国共产党××乡委员会”写成“中共××乡党委”?

【解答】不可以。因为“中共”即已是中国共产党的简称,而后面又出现“党”字,显然属于重叠。

230.可否将“人大常委会”简化为“人大”?

【解答】在某些公文中,把“人民代表大会”简化为“人大”,把“常务委员会”简化为“常委会”,应当说是可以的。但在公文中第一次出现时,按规定应写全称,以后简化应该注明。但在公文中绝不能将“人大常委会”简化为“人大”。因为各级人大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简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简称应是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没有主任、副主任等职务的设置。全国人大也没有委员长、副委员长这类职务,各级人大(包括全国人大)也没有办公厅之类的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开会时都是由主席团主持会议的召开,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厅(室)”之类的工作机构。因此,“人大办公厅(室)”之类的称谓也是不正确的。应当分别称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

231.“××省(市、县)人民政府省(市、县)长”与“××省(市、县)长”这两种写法,哪个是正确的?

【解答】前一种写法不正确。因为省、市、县长分别是省、市、县的行政领导,不应是“人民政府”这个组织机构的首长,似应去掉“人民政府”这几个字,而变成“××省(市、县)长”才正确。

232.称“苏联”时要不要加“前”字?

【解答】不必要。因为苏联是历史产物,是一个国家政权名称的简称,也表示那个特定区域内的时间概念。确切地说,是在1922~1991年的70年间,若干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国家,在这个时期以前或以后都不能称为苏联。正像我们没有人称前明朝、前清朝、前中华民国一样,无须加“前”字。

233.如何区分法规文件中的“款”和“项”?

【解答】款和项是法律、法令、规章、条例等法规体公文中条文所分的项目。法规体公文多采用章条款式的结构模式,通常是章下分节,节下有条,条下列款,款下设项,项下标目;也有章下直接分条,条下直接设项的。其中,章、节、条三个级次都有明确的序数予以标示,不会出现问题。但有些人对款和项却常常混淆不清。实践中,经常见到有些公文特别是司法公文在引用法律条文时,或是将“项”写成“款”,或是将“款”写成“项”,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条下的款与款之间、项与项之间,意义迥然有别。那么,如何准确地加以区分呢?正确的方法是:“起段为款,括号为项”,即在“条”这一层次之下,凡属以自然段形式显示的则称“款”;而以括号标识序码形式显示的则称为“项”。

234.如何表述机关或单位名称的“全称”与“规范简称”?

【解答】公文中要经常涉及机关或单位名称的表述问题,不仅版头部分用,发文字号中用,公文标题、落款(发文机关署名)以及印章中也要用。至于正文部分的写作,使用得就更多。但在表述时究竟是用其全称还是规范化简称,并无硬性规定,一般情况下二者是通用的。但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党委名义所发的文件,如系采用《中共××文件》形式的版头,其发文机关名称可以使用简称

例如,《中共中央文件》;但如系采用《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形式的版头,其发文机关名称则需用全称,以示郑重。这就是说,下行文的版式中,发文机关名称既可用全称,也可用简称,但上行文版式中的发文机关名称一般只能使用全称。

(2)要根据文字的繁简视情确定使用全称或是简称

例如,公文版头、标题、发文机关署名(落款)中所涉及的发文机关名称,究竟以使用全称还是简称为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酌定。一般而言,如果机关名称字数较多,特别是一些企业名称往往冠以一二十个字,为简洁起见,则通常应当使用简称,以使行文趋于简洁,并求得文面布局的醒目、匀称、美观。但需要注意的是,发文字号中的机关代字必须是简称,而且是高度浓缩了的称谓;印章中的发文机关名称则应使用全称,以示庄重、严肃。

(3)要根据公文的运行范围和内容性质酌情确定使用全称还是简称

就一般而言,对于系统或机关单位内部运行的公文,其发文机关名称可以使用简称,既不会令人费解,又会使行文显得简练,便于接受;但对于那些政策性、规定性较强的公文以及会议性公文,如公报、决议、会议纪要等,则应以使用全称为宜,以体现行文的庄重性和严肃性。

(4)要注意讲究规范

根据公文处理法规的规定,在公文写作中第一次使用机关名称时应当使用全称并用括号注明简称,下文再出现相同名称时,则始可用简称。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简称的使用必须注意讲求规范,不可随意简化。例如,“中共××委员会”“中共××乡党委”之类的简称即不符合规范。其中前者的问题在于繁简混杂,“中共”是简称,但“委员会”又不是,故而应改为“中共××委”;后者的问题属于叠床架屋,其理由已如前述。

235.在公文写作谋篇布局中如何准确把握“纵”与“横”的关系?

【解答】纵向与横向系指公文谋篇布局的逻辑要求,也是谋篇布局的一条规律。

(1)所谓纵向,即反映公文的思想体系是纵深发展的,每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种递进又具体表现为三种纵式:

①按时间前后顺序安排的纵式,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第一至六部分,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纵式结构。

②按事件发展过程安排的纵式。如大事报告、专项工作进度情况报告、专题调查报告,以及对某错误行为的批评性通报等,多采用这种形式布局。

③按事理层次安排的纵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分层次地组织结构。如主从、因果、总分、种属等关系,在请示、报告、总结、计划、会议纪要等文种中,多采用这种形式。

(2)所谓横向,即公文思想是横向发展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并列的“平辈”关系

这种横式又具体分为三种:

①按章条款安排的横式,如各种法规、规章制度;

②按过去、现在、未来安排的模式,如大型工作会议纪要,涉及某一重要方面工作的决定、年度工作计划;

③按情况、问题、今后意见安排的横式,如综合性工作总结、工作情况报告、调查报告等。

(3)所谓纵横混合式,即把纵式和横式合在一起来安排公文的层次

混合式多数是按先纵后横式或大的层次为纵式,纵式里面包括横式的顺序来组合,也有的是在横式当中包含着纵式。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第一到第六部分是纵式,第七、第八部分是横式,全文布局表现为先纵后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