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3316000000036

第36章 公文写作技巧解疑(14)

(3)论述语言违反逻辑

公文的论述用语要遵守逻辑规则,否则即属违反逻辑。例如,在一篇公文中,先提出“对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屡教不改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并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这一论题是正确的,但文中又说:“……对少数检查态度较好的,可不必再承担经济上的责任”,前后矛盾,违背了逻辑。

(4)说明文字不合事物的特性

这是指公文中使用文字说明某一事物特性时,表达得不准确。如有一份文件说:“大李庄乡实行深耕细作的第一年,粮食总产量比任何一年都高”,“任何一年”的讲法按理既含过去,也含将来,实际文件讲的是过去,由于缺乏“过去”两个字,所以不符合所表述的事物特性。

274.公文用语有哪些常见的病误?

【解答】语言是公文的第一要素。公文语言的直接策令作用与实用性,要求其必须做到准确贴切、平实易懂、简洁生动、庄重严肃。所谓准确贴切,即用语谴词准确无误,合乎语法规则;所谓平实易懂,即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语言朴素、语意实在,避免使用生僻晦涩的词句;所谓简洁生动,即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做到“文约意丰”“言简意赅”,简洁明快,直来直去,恰当地选用一些警策词句和修辞手法;所谓庄重严肃,即指用语庄严郑重不俗气,尽量使用书面语言,注意使用雅语、敬语。在公文的语言表达中,如果不符合上述用语要求,即是公文用语的差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的错用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疏忽大意或不懂乱用,把含有别义的字用在本义上,从而造成用字不当。例如,有一个单位发出的请柬,把“莅临现场指导”的“莅”字印成了“泣”,还把“务必”二字印成“勿必”,令人啼笑皆非。

(2)词义误用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对词汇的含义没搞明白而误用,即把对此事物的概括反映到了彼事物上。例如,“最近以来,职工在上班期间里,很少有干私活的现象发生”。期间是个大概念,用在这里不妥,应当用“时间”这一小概念。词义的误用多出现在对近义词的使用当中。例如,“地震给唐山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坏”,这就把本应用“毁坏”的词误用了“损坏”。

(3)句子搭配不当

是指在公文写作中,句子成分之间互相搭配不合适,造成句子不通顺。例如,“他每天都接待许许多多的人民来信和来访”,这句话中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接待来访是可以的,而“接待来信”却是不正确的。

(4)语句位置颠倒

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摆得不对,次序颠倒,造成句子结构混乱或语意变化。例如,“公司经理和其他公司的干部跟我们一起参加了企业的改革。”作者本意是指公司经理和“本公司的其他干部”,但由于把本应放在“干部”之前的“其他”二字放到了“公司”的前面,结果使人理解为其他公司的干部也参加我们的企业改革,使语意起了变化。

(5)语句成分残缺

这是指句子里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如“在入厂教育中,使我懂得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意义”。这句话缺少主语,改法应去掉“使”字,成为“在入厂教育中,我懂得了……”,或留“使”字,去掉“在”和“中”,成为“入厂教育,使我懂得了……”

(6)语言结构混乱

在公文写作中,句子成分的关系处理得不合语法规则,就会造成结构混乱。如“对于滥用文言的做法是应当受到批评的”,这句话的毛病是把主动和被动两种格式揉在一起了。如用主动格式,就把“受到”改为“提出”;如用被动格式,则应删掉“对于”二字。又如“该厂几年来一直狠抓防火工作,做到安全防火普遍化,很少发生重大的火灾事故”,既然做到安全防火普遍化,又讲“很少发生重大的火灾事故”,前后是矛盾的。

(7)指代不明

乱用代词,造成指代不明。如“渤海毛纺厂……从日本引进当今世界上先进的人造丝不织布生产线。……该厂已经生产出各式针刺不织布……我们欢迎您来了解和使用不织布产品”。从全段话看,是渤海毛纺厂(即说话一方)向客户介绍产品,因此,应自始至终用“我厂”“我们”或“本厂”说明介绍,而不应用“该厂”来指代。

(8)滥用方言土语

在公文中使用一些为大多数人不理解的方言土语,阻碍了公文信息的传递。如有的公文使用“老屯”“头晌”“一摸黑”“乍起根”“二百五”“大铜壶”“楞子”“海把”“小力把”“吃二磨”“名堂”“马蹄”“里手”“伙计”“玩闹”“破鞋”等方言土语;还有的使用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半明半白、非明非白的词语,如“三先生”(指代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款爷(指代投机倒把的商人)等。这些词语不仅有失公文的庄重性,妨碍信息交流,而且不利于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

(9)用语叠床架屋

这是指在公文用语上重复累赘。具体表现为:①内涵不明引起的叠床架屋。如“诸位代表先生们”“他要求大家要”“他希望大家要”“我们必须要”“继续进一步”,等等。②外延不明引起的叠床架屋。如“反映了情况和问题”这句话,其中“情况”的外延大,已经包括了“问题”在内,故属重复。③语义不清引起的叠床架屋。如“最最坚决拥护……”“非常非常热爱……”按语法要求,副词通常都不能叠用,例句中的“最”“非常”一叠用即成语病。④非语病的叠床架屋。如“仅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了……”、“截至十二月底为止已完成……”。

(10)文句冗长

这是指公文用语该简练的未简练,造成文字多余、累赘。例如,“为了保证我局今年的行政经费略有节余,各处、室各项经费的开支,要严格执行局领导根据上级财务部门要求制定的,并经局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75.公文逻辑方面有哪些常见的病误?

【解答】公文写作必须遵守逻辑规律。从当前大量的公文写作实践来看,有悖逻辑规则的问题时有所见,以致于影响了文意的准确表达。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准确

概念不准确是指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概念有错误。如一份简报的标题是《皇家酒店在整顿中,解决“漏水”问题立见成效》,“漏水”这个概念令人费解,后经询问,才知道是指浪费、私拿公物;又如一份简报的标题是《农村卖粮高潮,电视机销路激增》,“销路”这个概念内涵不明,应当改为“销量”才对。还有一份报告中讲到“皇姑区有一家夫妻老婆店……”,夫妻包括夫、妻双方,紧接着又出现“老婆”这个概念,相同概念出现重复。

(2)并列概念重复交叉

并列概念重复交叉是指在公文写作中,并列的概念相互进行交叉,这是违背逻辑要求的。例如,“县委直接管理行政、事业和局级企业单位的正副科级干部,人武部正、副科级干部,各区(镇)正、副职干部和党委委员,各乡(镇)正、副职干部。”这段话中的“人武部正、副科级干部”包含在前面的“正、副科级干部”之内,故属重复;“各区(镇)正、副职”就是正、副科级,区(镇)政府是行政部门,故与前面的规定出现交叉,因此,这两点应当删掉。

(3)判断违背逻辑

判断违背逻辑是指在公文写作中,运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时出现差误。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判断不明。“这是小蝴蝶的玻璃缸”,这个判断既可以理解为“这是属于小蝴蝶的玻璃缸”,也可理解为“这是画着小蝴蝶的玻璃缸”。二是判断混乱。“事实充分说明,依照宪法规定,把国家权力机关建设好,使之充分行使宪法规定的职能,是能否搞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个关键。”“说明”之后所带的是一个结构不正确的直言判断。其主项“依照宪法……职能”,只含有一个方面,而其谓项“能否搞好……的一个关键”却含着两个方面,这样,主项只能和谓项中的“能搞好……”相应,而不能和“否……”相应。由此导致判断内容不科学。正确的写法是应将“能否”二字去掉。三是判断不当。例如,有一份文件中说道:“××市销毁了价值40万元的假烟”,假烟有何价值可言?应当将“价值”改为“卖价为”或以假烟的箱数来表达。

(4)违反同一律

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关于思维准确性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其主张、思想、解释、要求等要保持一种说法,否则,就是违背同一律。公文写作中违反同一律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公文格式中的同一项目或相关项目之间缺乏同一性。公文格式中的一些项目是密切相关的,如版头中的作者与“落款名称”,紧急、密级程度与文件中的内容,发文字号中的“年度”与成文日期的“年份”,阅读范围与贯彻要求等必须保持绝对一致,否则,就违反了同一律。

②标题与正文内容缺乏同一性。有一份请示,其内容是申请拨款购买一辆大客车,而标题却写作《关于大客车资金的请示》,“大客车资金”一语外延太大,与内容不符,违反了同一律。

③公文的中心思想与具体思想缺乏同一性。如某市北塘百货商场《关于有些鞋供应存在脱销断档情况的报告》,其中心思想是一些鞋供应出现脱销断档,但在具体表述时,除讲了童鞋、女平底布鞋、男鹿皮鞋脱销的状况外,又讲了有的鞋(如单价1000元以上的旅游鞋)出现滞销的现象,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④使用概念、运用判断缺乏同一性。

(5)违反矛盾律

矛盾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关于思维一贯性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针对同一思维过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有逻辑矛盾,即不能作出自相矛盾的判断,否则,就违反了矛盾律。在公文写作中违反矛盾律的情形主要有:其一,时间表述上的矛盾。如“这家工厂用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才建成这条生产线”,“将近两年”是不到两年,“两年多”是超过两年,两者有矛盾。其二,数量表述上的矛盾。例如,“到本月末,这一重点工程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只有少数扫尾活仍在进行。”“全部完工”与“少数……进行”相互矛盾。其三,程度表述上的矛盾。例如,“……大家基本达到了一致意见。”“基本”与“一致”是矛盾的。其四,行为上表述的矛盾。如“李厂长在会上说:该讲的王书记都讲了,我没有讲的了,只说六点想法。”先说“没有讲的了”,又说“只说六点”,前后矛盾。其五,要求上表述的矛盾。如“……基本同意文中所提六条办法,请有关部门严格贯彻。”先说基本同意,后又说“严格贯彻”,显然违反了矛盾律。

(6)违反排中律

排中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关于思维明确性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要作出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的明确选择,不能两个都否定;在是与非、真与假之间,不能含糊不清。否则,就违反了排中律。公文写作违反排中律的情况主要表现为:①折中调和,模棱两可。例如,“关于××同志未经领导批准在外兼职的行为,我们不能说是正当的,但说是错误的又有些过分,也不尽妥当。”②含糊暖昧,不置可否。“……上级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准从事职权范围内的第二职业。对这一问题,你们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7)违反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关于思维根据性的规律。在公文写作中,任何一个正确的思想,都应该有真实的事实材料或已经在人们实践中被证实了的其他思想作为依据。不管是判断、推理还是论证,都要有充足的理由、正确的依据,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如果不符合上述要求,即属违反充足理由律。主要表现为:一是理由不真实。如“现在各单位人员都多,不少人没事干,所以有些单位出现了知识分子用非所学的问题”。把“用非所学”的问题说成是“人员多”造成的,理由是不真实的。二是理由偏颇,如“由于会议多、文件多,所以领导干部下基层比较少了……”这只是理由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理由即主观上的原因并未提到,故道理很不充足。“实行高薪,才能有效地遏制工作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发生,这就是‘高薪养廉’。”这种提法显然极不真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工资非常低,而且提职不提级、不涨工资,但贪污受贿并没有成风。三是理由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鉴于入冬以来天气寒冷,港口装卸货物量较前三个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段话中的“天气寒冷”与装卸货物量没有直接关系,以此说明下降的必然性理由很不充足。只有讲明了“鉴于入冬以来天气寒冷,风大多雪,地冻路滑,给机车带来一定困难,故……”把话讲完整,理由也就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