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彼得·林奇学投资
3317000000013

第13章 林奇这样解套(3)

事实上,涨市中比跌市中更要强调风险。首先,在弱市中,投资者资金市值的减少往往是非常现实和残酷的,这时,即使没有人提醒,投资者也会清醒地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而在强市中,投资者往往会因为行情好而麻痹大意,从而导致投资失误。其次,在熊市中股价不断下跌,投资者很自然地把控制风险放在第一位;在牛市行情中,股价不断上涨,风险也就逐步集聚,但多数投资者在盈利后,总是想赚取最后一分利润,不能及时获利了结,保住胜利果实,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牢记五条风险控制原则。

根据市场环境,投资者要重点掌握好以下几种风险控制原则:

①要控制资金投入比例在行情初期,不宜重仓操作。在涨势初期,最适合的资金投入比例为30%。这种资金投入比例适合于空仓或者浅套的投资者采用,对于重仓套牢的投资者而言,应该放弃短线机会,将有限的剩余资金用于长远规划。

②适可而止的投资原则在市场整体趋势向好之际,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忘记了风险而随意追高。股市风险不仅存在于熊市中,在牛市行情中也一样有风险,如果不注意,即使是上涨行情也同样会亏损。

③选股要回避风险。碰上险滩暗礁就要翻船,股市的险滩暗礁是指被基金等机构重仓持有、涨幅巨大的新庄股,如有色金属股、问题股、巨亏股、戴帽戴星股。不可否认,这类个股中蕴含有暴利的机会,但投资者要认识到,这种短线机会往往不是投资者可以随便参与的,万一投资失误,就将损失惨重。

④分散投资,规避市场非系统性风险。当然,分散投资要适度,持有股票种类数过多时,风险将不会继续降低,反而会使收益减少。

⑤克服暴利思维。有的投资者喜欢追求暴利,行情走好时总是一味地幻想大牛市来临,将每一次反弹都幻想成反转,不愿参与利润不大的波段操作或滚动式操作,而是热衷于追涨翻番暴涨股,总是希望凭借炒一两只股就能发家致富。愿望虽然是好的,但追涨杀跌的结果却是所获无几。

☆投资与投机的完美结合

投资是一次成功的投机,而投机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资。在当今的市场上,最难区分的概念恐怕非投资和投机莫属了。投资和投机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似乎已不太看重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在许多情况下,投资和投机两个概念经常是互相换用。林奇在投资与投机之间也有独特的理解。

林奇是与巴菲特、索罗斯齐名的世界级投资大师,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升华成一门艺术。林奇认为,股市的下跌对投资者来说是最佳投资机会的开始。

(1)如何面对股市的下跌行情。

①不要恐慌而全部低价抛出(在股市崩溃或股价出现暴跌行情中大量“割肉”会让投资者置身于另一种危险——踏空,即在股市飞涨的时候手中没有股票)。

②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守的勇气。

③要敢于趁低买入好公司的股票。

针对股市上一些流行的说法,林奇持批评态度,他认为这些说法虽符合大众心理,但却是最愚蠢、最危险的说法。

(2)大众心理。

①“既然股价已经跌了那么多,不可能再往下跌了。”

林奇:股价的底线是零,零以上都存在下跌的可能。

②“黎明之前总是最黑暗的”。

林奇:大自然是如此,股市并非如此,最黑暗的时候并不意味着黎明即将来临;同样,你也不能信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③“等它回升到10美元时就抛出”。

林奇:股票操作贵在根据情况伺机而变,守株待兔式的刻板操作绝非制胜之道,许多人正是在自己划定的框框里失败的。

这几点可以称得上是投资经典智慧,投资者一定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战操作中予以贯彻执行,用大师的智慧武装自己。

理性思考的胜利

不断地翻检手中所持有的证券,不仅和林奇须鲸般的投资方式有关,而且和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有关。须鲸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选择地、快速地吞食数以千百万计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过鲸须选择很少的精华部分留下来,其余的杂质则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觉到投资良机时,也像须鲸一样,先买一大批股票,然后经过仔细研究,最终选择一小部分优异的股票留下来,继续持有,其余的则全部卖出。但即使这些留下来的股票,也会由于公司经营情况的改变而使该公司的股价发生变化,如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加剧,面临新产品的挑战,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现问题,凡此种种都会引起该公司股价的下跌。一旦情况有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股价变了也会促使林奇采取行动。

(1)试图从一家公司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早掌握信息。

从一家公司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反映到股价上来,往往有1个月到三年的间隔。林奇希望抢在人先,利用这个间隙做买卖。林奇除了经常找所投资的公司经理通话以外(这要比财务报告出来后再分析,在时间上更有利),另外一项为大多数优秀的投资者所欣赏的策略就是询问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的看法。如果某公司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进行严厉批评,那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参考价值;然而,如果管理人员对竞争对手赞誉有加,那就值得注意了,林奇说不定会投资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因为没有人比竞争对手更了解一家公司,它得为创设新产品、占领市场份额与这家公司天天斗争。有一次林奇访问联合旅社,他被公司管理人员对他们的竞争对手拉克塔汽车旅馆所怀有的尊敬深深触动,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与拉克塔汽车旅馆的高级管理层通了电话,过了不久他又亲自前去造访,然后在三周的时间里,他把麦哲伦基金总资本的3%投资于该公司。

(2)向公司经理们打听他的公司以外的情况还有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关于它的供应商或消费者的投资观念。

例如建筑工人们认为销售比通常认识的行情要好,这就会促使林奇开始考虑森林产品、水泥、石膏或其他建筑材料。不过,林奇同时也指出,跟你交谈的人对行情真正了解的程度深浅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说将迅速改善工厂的状况,这是个可靠的信息。但如果他说纤维光学业务将有重大进展,那也许你最好应当向更有证据的人那里寻求证实。然而很奇怪的是,投资者们很容易地就被对真正的秘密并不懂的不同产业的头面人物所引诱。

(3)特别注意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举动,认为他们买卖公司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而作为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员,他通常比外界更熟悉、更了解自己的公司,而且可以放心地假定,只有在有了充分自信的依据之后,他才会买卖本公司股票。林奇发现管理人员大量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公司很少会破产。林奇尤其在寻找被中层管理人员抢先购得的萧条股票,这要比总经理都介入的情势更为乐观。当然,并非所有的内部管理人员买卖股票的行为都值得注意。如果一位内部管理人员,为了购买房子将他所持有的1万股售出了1000股,这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他持有45000股而将40000股售出,同时其他几位官员也抛售了相当数量的股份,那这里面的意义就重大了,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或许有必要采取行动。林奇手下专门有一个小组负责追踪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买卖股票的动向。他们通过对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所收到的报告加以分析提炼,标出公司内部购买股票的情形,然后提交给林奇作决策参考之用。

(4)处世冷静,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林奇的许多投资都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他看报时不仅注意好消息,而且特别注意坏消息,灾难性的坏消息往往能带来异乎寻常的机会。即使在他逛街购物时,也随处留心新事物,以期发现新的投资主意。比如他对塔克、贝克、沃尔沃、苹果计算机、邓金、唐纳兹、皮尔第一出口以及哈尼斯等公司的投资全部得益于他在与这些公司交往时,对这些公司的细心观察。但他也有因未留心观察而错失投资良机的教训。

美国最大的有限电视公司的股票1977年仅为每股12美分。由于当时它的收入状况不佳,债务也令人担忧,依传统的观点来看,有线电视并不是吸引人的买卖,因此,林奇始终未大量买进有限电视公司的股票。10年后,该公司的股票上涨到每股31美元,也就是说上涨了250倍。这令林奇感到非常后悔。他之所以错失良机,一方面是由于有线电视1986年才在他住的城市里开始使用,到1987年他才用上有线电视,这使他对这一行业的价值缺乏第一手的一般性认识。虽然其他人也曾告诉过他,但经常是若非他亲眼见到事实,别人的劝说都没有多大效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林奇未能注意到他的家人是多么喜欢有线电视的节目。他的大女儿玛丽是那么地欣赏通俗音乐,他的小女儿是那么地喜欢迪斯尼节目,妻子安妮是那么地盼望观看尼克尔迪思的表演,甚至他自己都非常爱好CNN的新闻和有线电视上的体育节目。如果他当时能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他也许会意识到有线电视已成为像自来水和电一样的家家必装物品,数以百万计的有线电视用户会给该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

(5)应当投向对他们认为良好的零售产品。

对服务业、食品供应公司等做详细的记录。许多个人投资者在作为消费者购置一件重要的物品,如住房、冰箱、电视机时,他们会先向朋友询问,或向专家请教有关问题,然后作仔细的比较研究,最后才做出是否购买的决策。但当这些人购买某种股票时,却一点研究都不做,而是像赌博一样,靠碰运气去投资。结果,他们所谓的“运气”通常不太好,常常是胜少失多。而在林奇看来,个人投资者不必像机构投资者那样,每个月、每个星期甚至每天都买卖股票,他们应该像购买自己的住房一样,集中精力对其所购买的股票进行仔细的研究,而留心身边各行各业拥有良好产品的公司,有助于他们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投资者应当比机构投资者拥有“一种难以置信的优势”。

(6)只要所投资的公司业绩好,大可以持股五年十年不变。林奇说:“哦投资组合里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后才利润大增,而不是在三五个星期之后。”投资者有时既需要对自己所选的股票有充分的自信,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只有这样,才会有理想的回报。

尽管林奇的投资方法是属于现代派,但他认为现代投资理论的那一套关于市场有效率、股价反映一切信息的观点是荒唐的。林奇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格雷厄姆投资方法的运用。

(7)注重对公司隐蔽性资产的挖掘。

林奇认为在金属和石油业、报业、电视台、药业等行业,甚至有时在公司的亏损中,都有隐蔽的资产。这些隐蔽性资产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一笔现金,也可能是房地产或者是税收优惠等等。林奇曾举了沙石滩公司作为例子。1976年年末,沙石滩公司股本规模为170万股,每股为14.5美元,整个公司的价值仅为2500万美元。过了不到3年的时间(1979年5月),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以7200万美元买下了沙石滩公司,沙石滩公司的股价随之涨到了每股425美元。而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在买下沙石滩公司后的第二天,就把该公司的砾石场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而砾石场只是沙石滩公司诸项资产中的一项。换句话说,仅砾石场这一项资产的价格就超出了1976年投资者买下整个公司所需的资金。所以,砾石场周围的地产、德尔蒙特森林和蒙特雷半岛的2700公顷的土地J300年长成的树木、一家旅馆、两个高尔夫球场等就成了白送上门的财富。

(8)资产与机会处处皆是,投资者尽可以从买卖拥有隐蔽性资产的公司股票上获得巨大收益。

可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未能将资金投资于这类股票呢?林奇解释说,这些投资者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他们与这些能涨10倍的股票之间存在着极多的障碍。按现行的体制,只有当某种股票在股市上为多数大金融公司所认可,并且已被华尔街知名的分析家(即对各行各业、各公司进行追踪研究的人员)列入到购买推荐单里以后,这种股票才对买卖股票的大多数人具有吸引力。众人都等待着别人先迈第一步,这常常会贻误投资良机。当这些投资者都准备购买时,该股票已涨了很多,5倍或者10倍。林奇把上述这种状况称为“华尔街滞后现象。”林奇最得意的投资之—国际服务公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国际服务公司是1969年上市的。在其后10年间,虽然该公司曾尽力想引起华尔街的注意,但是却没有一位股市分析人员对这家公司给予稍微的注意。直到1980年,史密斯·巴奈投资公司才发现了它,并对它进行了研究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