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激将法呢?简单地说,就是用反面的话激励别人,使他痛下决心去做成一件事,从而起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从相反的角度、以“刺激”的方式对孩子寄予良好的期望,以激起其“不服气”情绪,使其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起到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有句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对于一些个性要强的孩子,在做思想工作中除了坚持对孩子循循诱导的同时,适当运用激将法是促进其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提高“激将”的艺术水平是争取教育“正效应”的重要环节。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家长和孩子谈话时,有时可用“激将法”,用言辞激励孩子努力进取。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竞争压力,作为孩子,要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促使他去接受挑战,使其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运用“激将法”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切忌滥用
要知道,“激将”并非每次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能奏效。例如,在孩子遭受挫折之时,运用激将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应给予更多的安慰和鼓励,而在其得意忘形或麻木不仁之际,运用激将法则可以起到震动、唤醒的教育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的研究,“男孩易受斥责影响,女孩易受颂扬影响”,在思想工作中,对男生适当“刺激”往往会产生好效应,而对女生则多表扬少批评,而且大多数女孩害羞胆小,所以使用激将法也不宜在公共场合进行。
2.适可而止
每个孩子的心理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此限度内,家长给予刺激、压力的强度和“内驱力”成正比,即人们常说的“越激越奋发”,压力变动力,如果超过了这一限度,就会导致与家长期望相反的反应或“内驱力”的降低,即人们所说的“越激越糟糕,压得瘫了腰”。因此无论是家长用意何其善,对孩子施行“欲擒故纵”时,家长手中的那张“网”要撒开去后,收要收得得心应手,切不可操之过急,千万要考虑你的话语分量是否已超出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底线。这就需要慎上加慎,精心部署整个“战役计划”了。例如,对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引导过程中可用激将法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自卑怯弱的孩子一般不宜采用此法,应以鼓励为主,即使“激将”,态度也要和善,“刺激”也不宜过大;对那些漫不经心,对一切都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可严肃认真地“刺激”一下,以引起其重视;而对那些踏实认真的孩子一般以诱导为主,如需用“激将法”也只宜在谈及相关问题时比较含蓄地点到为止。
运用激将法能否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主要取决于“刺激”中暗含的期望目标是否适宜以及对“激将”方式和时机的把握是否恰当。所以,要充分发挥这种方法在教育中的效能,就必须做到:
(1)了解孩子近期的表现,确定适宜的期望目标。
激将法所暗含的期望必须略高于孩子的实际思想认识水平,但又是近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如果不考虑孩子实现这一期望的可能性,期望过高、过远,孩子感到“可望而不可即”,那就不仅不会成为激发他们实现这一期望的内部动因,相反还会使其丧失“羞耻心”,增加自卑感,甚至会使其产生消极退缩或对抗情绪,导致逆向反应。因此,家长运用激将法,必须了解目前孩子的思想状况,寻找其思想的“潜在发展区”,在此基础上确定“激将”的期望目标的高低。使用激将法,暗含的期望也应是他们能够接受且近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从而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这种进步和成功反过来会导致其抱负水平的提高,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促使孩子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研究孩子心理的承受度,采取恰当的“刺激”方式。
心理学上常用阈限值说明人的感受能力,人体接受刺激是有一定限度的,因而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承受度,采取适当的激将法,激将法比较适合好胜心强,性格外向的孩子,否则要慎用。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心理医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总之,决定是否采用激将法,采用何种“刺激”方式以及用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因人而异,要根据其心理承受度,选好“开锁的钥匙”。
(3)把握教育情境的变化度,选择最佳的“激将”时机。
在不同的情境中,对同一个孩子运用“激将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能使其激动不已,积极奋发,有时却“激而不起”或引起其“消极反应”。
教育情境的可变性决定了家长不能“守株待兔”,运用激将法必须把握教育方法配合穿插使用。
综上所述,在孩子教育中运用激将法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思想认识水平和近期能及度、个性和心理承受度以及教育情境的变化情况等因素,期望、刺激要适度、适时。为此,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以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相容”,保证“激将”教育的可接受性,发挥这种独特教育方法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