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快乐中老年健康枕边书
3322900000021

第21章 心态好,才能更快乐(7)

§§§第十三节 中老年人的再婚问题

“爱,对年轻人来说,是兴奋;对中年人来说,是习惯;对老年人来说,是依赖。”

——John Ciard

近年来,中国的中老年人口在不断地增加,随之而来的中老年问题也多了起来,其中中老年人恋爱和再婚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其实,对于失去伴侣的中老年朋友,如果能有一段浪漫的“黄昏恋”,再组织起一个美满的新家庭,对孤寂的单身中老年人来说,无异于枯木逢春。可现实生活中,中老年人再婚却遭遇重重问题。

1.中老年人再婚为何难获理解

①虽然子女都已经长大或已经成家立业,但是老人还以家庭生活为重心,没有形成自我意识,不善于争取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传统的观念把也把中老年人再婚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情。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也怕再婚会成为别人的笑料。他们认为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其实老年人也是人,大家有权利按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恋爱和结婚。

②子女的反对是中老年人再婚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少中老年人双方都有意,好不容易谈妥了婚事,只是因为子女不同意而不了了之。子女反对中老年人再婚一般有以下几种理由:担心自家遗产落入他人之手;怕旁人说对父母不孝;不愿愧对已故的长辈等,所以千方百计阻碍自己的父母再度走进婚姻的殿堂。但究其实质,还是子女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置上,而不是把他们看做同自己一样的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做儿女的也该想想:风烛残年的父母与其孤零零地活着,不如再找个伴过幸福有意义地生活。

③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多人认为中老年人的婚恋并非必需,有些人认为中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国国情,有些人甚至认为中老年再婚是耻辱的。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与比自己小好多的中年寡妇结婚,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舆论更是一片哗然。

2.再婚中老年人几种常见的心理

中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个伴,他们认为子女或已成人或已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平时忙得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大多能够体贴和尊重他们,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代沟。子女的情感、行为以及多么周到的照顾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间那种时有的情感和行为。丧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难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也有不便让子女去做之处,更何况性爱及情爱的伴恋呢?

有的老年人则是由于受子女虐待和歧视而渴望再婚。他们无法忍受子女对其冷淡甚至歧视的生活,他们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寻找到新的老伴,寻找家庭温暖。还有少数的独身老人是因为中青年期离婚后,由于当时要抚养教育子女,经济负担或其他原因,没有再婚,现在年岁大了,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顾,希望再婚。

另外,由于现在社会人们观点的改变,中年人离异或丧偶后大都希望能再次找到另一半,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

3.再婚幸福的6个前提

①要和子女沟通好。当中老年人有再婚意向时,应主动与子女商量,坦诚相见,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们,不要瞒着子女,暗中操作,或者一意孤行,应在沟通的基础上与他们达成共识。如果担心子女提出异议,可以慢慢渗透。中老年人时常因为自尊难以启齿,难以坦诚地就此问题与儿女协商,但是,中老年人应该处理好自己的婚姻问题,同时又不能因此影响与血亲之间的亲密感情。

②婚前双方了解好。如果双方没有取得共识和理解,并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础就匆忙结合,将会喝下自己酿下的苦酒,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再婚对中老年人的体力、精力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同样,两人要加强婚前了解,对对方脾气、性格、文化素养、爱好、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组成,尤其是双方子女对中老年人再婚的态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③自尊心是再婚的基础。中老年人再婚,由于感情基础欠缺,极容易怀旧、彼此猜疑,另外,由于经济因素,你有钱就和你过、没有钱就“再见”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少有同甘共苦的。所以中老年人再婚时要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这对今后的生活会有保障作用,是必需的,但是不可以因为条件而放弃自尊,要想使自己的晚年真正幸福,就要打好再婚的感情基础。中老年人再婚后还应有意识地发现和欣赏对方,缺乏这一点,互相之间就只剩下彼此利用的价值了。

④透过表面知对方。再婚者除财产、儿女等问题之外,彼此健康方面的详细情况是必须了解清楚的。有些中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并不是很了解,在一方患有传染病的情况下,两人之间一旦亲密接触,就有可能因相互传染而患病。举例说,结核病通过飞沫即可传染,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自身抗病能力弱,所以是易感人群,应引起警觉。

⑤不让“对比”影响再婚生活。丧偶中老年人再次恋爱时,总是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而且总是觉得不如过去的老伴好,因而迟迟下不了决心,这种“对比效应”往往会影响中老年人的再婚。其实,追念逝去的爱人是人之常情,但总沉浸在哀痛与回忆中,把逝者作为不可逾越的完美形象,是不是也会错失了现实中本可拥有的幸福呢?通过以下办法可以避免“对比”:一是直面生活,双方在有矛盾时应就事论事,不对过去的事和物做对比;二是改变思维模式,即使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也要学会用新人的优点和旧人的缺点相比;三是注意不要触动各自心理上的敏感点,例如双方条件的优劣问题、彼此间的信任问题,特别是两人竭力回避或讨厌的事情。

⑥婚前财产公证需做好,办好结婚手续,婚后关系协调好。毕竟是重新组合的家庭,所以中老年人应努力扭转旧观念,做好婚前财产公证,这并不意味着不信任对方或者“留一手”,其实,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婚后的财产纠纷。中老年再婚同样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只有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的夫妻。所以,一定要按程序办理好手续,这样的婚姻才有保障。中老年再婚是得之不易的幸福,所以,再婚后的人们要互敬互爱,求大同存小异,避免把现配偶与原配偶做过多的比较,这有益于再婚后共筑爱巢,使再婚如同初婚一样幸福美满。

总之,中老年再婚是一件好事,但这应该以中老年人自己的意志为主,有时,子女希望老人找个老伴,晚年有个依靠,虽是出于好意,但如果老人执意不找,子女也不要强求。

§§§第十四节 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古往今来,帝王将相都曾幻想过能得到到一种长生不老之术,或是返老还童的妙药灵丹,但事实一次次无情地证实,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罢了。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但是,有很多老年人,却产生了恐惧死亡的心理。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各种字眼,都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那么,老年人畏惧死亡时怎么办呢?

1.老人的死亡恐惧心理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惧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例如当一个从来没见过数码相机的人面对闪光灯的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眨眼、退缩,尽管闪光灯是无害的,但这种千百万年保留下来的本能还是在起着作用。人一旦死去,感知觉活动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没有人知道死亡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对死亡的未知,也是人们会对死亡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

对于老年人来说,距离死亡比年轻人要近得多,因此对于一无所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恐惧,自然也要比年轻人要多一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到老年,死亡的几率开始上升。也许自己身体还算健康,但当与周围同伴聊天时,发现自己当年的同学、同事、老伙伴相继过世,难免不胜唏嘘。人也许可以不怕死,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孤单和寂寞。同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死亡意味着要和老伴、子女的诀别,如果家庭关系和睦,谁也舍不得离开谁,自然也会害怕死亡将他们永远的隔开。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死亡带来的孤寂感,也是让人害怕死亡的原因。此外,人是想象力丰富的动物,当人们从电视剧、新闻报道等节目中看到那些濒死者的挣扎、呻吟以及亲属的哀号时,往往会想到“自己死的时候会不会也是那样?”这种对痛苦的害怕,会不由自主的转移到对死亡的恐惧上。

2.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老年人应该尽各种生命力量来抵抗衰老,延缓衰老,调节好自己,和死亡作斗争。

①努力克服怯懦的思想。目前,在老年人中,自杀是一个值得引起社会重视的问题,自杀的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活着比死更有意义。

②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没有哪一个人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关键。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才构成了人生的意义。

③正确地看待疾病。疾病是人类的敌人,它时刻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疾病做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和死亡作斗争。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强化人的免疫功能,乐观的态度、充足的信心更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④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准备。这对于临终前的老人是非常重要的,老人要尽量使自己剩余的时间过得有意义。要做到很安定地对待死亡,从心理上战胜死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健康教育者很好地在老人中间开展死亡教育,培养老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也需要其自身完善的个性。

⑤应该小心谨慎。老人不要不服老,但也不要惰性地认老、服老。既要按照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好活动,尽量不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积极锻炼、合理用脑,主动地迎接新生活的挑战,使自己永葆青春,从理智上、意志上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感。须知,恐惧感是一种足以造成心理疾病的大敌,如果说死亡可怕的话,那么,对死亡的恐惧感比起死亡本身来就更加可怕!

总之,在晚年老年人面对死亡时,既不要糊里糊涂地混日子,也不要整天忧心忡忡。正确地态度应是正视死亡,对死亡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当然完全回避忌讳不考虑身后之事也不一定妥当;也要接触了解关于死亡的一般常识和各种解释,打破对死亡的神秘感与恐惧感,把死亡看成是顺乎自然的人生必然归宿。

3.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

在亲人离去时,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在《庄子·至乐》中记载:庄子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时,他却“鼓盆而歌”,因为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自责。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睡不好,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②思念。老伴过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③恢复。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那么,丧偶老人怎么减少心理障碍?

当丧偶老人情绪极度悲伤时,可大哭一场,或者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如果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增加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当丧偶老人情绪极度悲伤时,可看看老伴以前的照片,抚摸老伴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总之,学着用最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亲人的离去,想想如果是自己的亲人,他一定也希望你能快乐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