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3326000000027

第27章 持之以恒的能力(3)

郑和下西洋播下了我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友谊的种子。他们第3次出使到锡兰时,把大批金银供器、织锦宝幡等赠送给岛上的寺院,并立碑留念。他们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欢迎。在越南占城,国王头戴金冠,身穿五彩霞衣,骑着大象,率领500多名骑兵到码头迎接郑和,一路上人们吹着椰壳筒,跳着民族舞蹈,隆重欢迎。直到现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还有用“三保”命名的港口、城市、庙宇,斯里兰卡首都的博物馆里,至今还珍藏着那时立的石碑。印度的古里还保存着郑和的纪念碑。

海上的“丝绸之路”,增进了我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显示了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水平。第一次出使西洋时,最大的一只海船,长44丈,宽18丈,装有9根桅杆,12面风帆,可乘坐1000人,水手二三百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据参加航海的人记述,船舶“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动举”。

船上储积淡水,船体的稳定程度,抗沉能力,航海图、罗盘针等等设备,既齐全,又安排得合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整个船队组织严密,指挥系统合理、分工明确、人员齐备、职责分明,所以在海上航行时,能够战胜狂风恶浪,日夜航行。这是15世纪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一支船队。

在航海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精细地记录了航行的全面情况,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随航的费信、马欢和巩珍,分别著有《星槎胜览》、《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书。当时我国造船业和航海业的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可算妇孺皆知。为了纪念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1980年,我国政府将郑和故乡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郑和纪念亭”重新修葺一新,并且在滇池之畔新建了郑和公园。文艺工作者还将郑和下西洋的英雄事迹搬上话剧舞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

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持之以恒获得成功的例子有很多: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从以上的“天文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

作为年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持之以恒。只要我们持着恒心,迈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努力,一定能够沐浴到成功的阳光。

10年才出一本书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相传《红楼梦》问世不久,曾轰动了当时的社会,并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30年,被人视为珍宝。“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所以,早在“五四”前,梁启超先生曾高度评价说:这是一部“只立千古”的鸿篇巨制。

曹雪芹(约1724或1715~1764)名霑,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生于南京,祖籍河北灵寿。他的曾祖曹玺的夫人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康熙即位后,派曹玺到江南去做织造宫,历经祖父曹寅和父辈曹颙、曹,他们相继做了65年的江宁织造,负责掌管宫廷所需要的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也是皇帝的耳目。康熙南巡,有5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家的兴盛,是完全和康熙一朝相为始终的。由于得到康熙的“天恩”,曹家才成为当时“家资巨万”的“豪富”。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的名士,做过康熙的“侍读”,对经史有相当的研究。善诗词戏曲,也是有名的收藏家。他热心于书籍刊刻,非常有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刊印的。所以,曹雪芹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大概16岁前,曹雪芹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的“公子哥儿”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康熙末年,四皇子雍正夺得皇位。他一上台,就残酷镇压打击他的众多政敌。1727年(雍正五年),雍正以“屡忤圣意”为借口,将曹家革职抄家。不久,又遭另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曹家失去了贵戚的保护,家道衰败,一蹶不振。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过着流浪的生活。传说,他曾投宿一些富有的亲戚家,但都遭到了冷遇,甚至住过王府的马圈。

曹雪芹目睹曹家的兴隆衰替,察觉到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开始对整个社会发生了怀疑和憎恨,加之他饱经沧桑的经历,使他决心要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用笔来抒发他满腔的不平与愤慨,从而构成了他创作《红楼梦》的初衷。

曹雪芹性格豪放,胸襟开阔。“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他聪慧过人,多才多艺。金石、字画、诗词、风筝、编织、医学、烹调、工艺、印染、雕竹,样样都爱好。他的友人说他画的石头是:“傲骨如君此句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心中块垒时”。他的“傲骨”体现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

曹雪芹的后期生活,是在北京西郊的一个荒山中度过的。在那里,他只能靠卖画和友人的接济勉强糊口。传说,他写作《红楼梦》无钱买纸,就把旧年的皇历拆开,把书叶子反过来折上,订成本子,字就写在皇历的背面。“作书时,家徒四壁,一几一杌一秃笔,外无他物”。一次,他的友人敦敏来访,恰逢雪芹外出,那正是时冬天阴日暮,野水寒云,诗人未归,门庭萧寂。敦敏不禁感慨系之,因而写下“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簿;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但是,就在这荒寒凄寂的世界里,他继续着创作《红楼梦》的伟大事业。

后来,曹雪芹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患天花而夭折,伤感成疾,只活了40余岁,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他死后家里十分萧条,只抛下妻子和留下的几柬残稿,连理葬的费用都没有,还是他生前的几位好友给他草草埋葬了。

曹雪芹一生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震撼人间的恢宏巨著,流芳千古。他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由于他在书中描写的人情世态,也是他人世沧桑的自我写照,并对封建社会大胆地提出了疑问和抗议,因而触怒了当时的皇家和权贵,致使《石头记》只流传下来前80回,其余的都散失了。乾隆末年,程伟元把《石头记》前80回与后来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改名为《红楼梦》。

全书百余万字,前80回,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袭人、史湘云、尤二姐、尤三姐、贾母、刘姥姥等一系列艺术形象,其中着重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高鹗续写的后40回,继续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败,完成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悲剧。《红楼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意识,闪现出民主主义的思想光华,被人们誉为了解封建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说,“在我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红楼梦》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但受到我国读者的珍视,而且还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迄今已被译成英、俄、法、德、意、越、匈等国文字,译本达50种之多。研究《红楼梦》,已成为一门新学科“红学”,中外从事“红学”研究的人日益增多。曹雪芹不仅是我国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曹雪芹的名字也被用来为宇宙一颗行星命名,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曹雪芹持之以恒著书精神确实令人敬佩。无独有偶,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文人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代思想家荀况也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