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军事史上传奇丛书)
3326500000020

第20章 近代早期的军事远征(2)

日军入侵朝鲜的战争持续了7年多,经历了一个停停打打,边谈边打的曲折过程,最后朝鲜人民在明朝大军的支援下,经受了挫折和失败,终于战胜强敌,转败为胜。通过这场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使日本侵略者在战后几百年间再也未敢践踏朝鲜国土,从而保证了朝鲜长期的对外的安全与和平。

7年的战乱,不仅给朝鲜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莫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田地荒芜,人口锐减,在日军撤走13年后,朝鲜恢复生机的耕地面积,还不到战前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此外,大量历史文物破坏以至被盗外流,许多史库被烧,大批贵重史书化为灰烬,其价值难以算清。对于战败的日本,消耗了国内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刚刚统一了的国家大伤元气,经济衰败、社会混乱。结果,日本封建诸侯不攻自破,很快被丰臣秀吉死后最有实力的德川家康所降服,为建立德川幕府创造了有利条件。

朝鲜抵御日本入侵的胜利,是朝中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使得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更加深了一步。中国和朝鲜只有一江之隔,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就极为密切。中世纪以来,两国交往更加频繁,特别是文化、经济交流极为广泛。如文字、绘画、印刷,丝绸、瓷器、药材等。随着这场战争的胜利,中朝友谊与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节北方战争

1700~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交战,又称北方战争。战争以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出海口而告结束,此次战争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之一。

16世纪中期,瑞典称霸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并同俄国、丹麦、波兰、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的领土争端日趋激烈。为立于不败之地,瑞典在战前加强陆海军建设,并与英国、荷兰和法国结盟。俄国是个封闭的内陆国家,为夺取出海口曾与瑞典多次发生战争,但均未得手。

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两次南征亚速,未能取得黑海出海口,遂把目标再次移向北方,于1699年同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签约,建立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当时,北方同盟各国共有8.5万人的军队,其中俄国4万、波兰萨克森2.5万、丹麦2万,除丹麦外,俄国和波兰萨克森都没有海军;而瑞典海军较强,有42艘战列舰,陆军近15万人,在欧洲首屈一指。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1700年2月,萨克森军队包围瑞典控制的里加,至此北方战争爆发。

北方战争爆发后,1700年3月,丹麦军队主力进攻瑞典盟国荷尔斯泰因。由于同盟各国企图不同,作战行动极不协调,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得以凭借军事优势,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5月,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支援下,派兵1.5万在哥本哈根登陆,击败丹麦,并迫其于同年8月签约退出战争。

俄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与土耳其签订和约,结束俄土战争。8月30日,俄国对瑞宣战,以3.5万人兵力包围芬兰湾南岸瑞典军事要冲纳尔瓦。查理十二世得知萨军撤离里加后,率军8 000人驰援纳尔瓦。11月30日,两军进行纳尔瓦之战,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查理十二世挥师南下,次年夏在里加附近击溃萨军,随后以主力进攻波兰,至1702年夏,先后占领华沙、克拉科夫和托伦,继而扶植傀儡莱什琴斯基为波兰国王。

初战失利后,俄国彼得一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紧军事改革,建立正规的陆海军,伺机再战。1701年底,俄军利用瑞军主力在波兰作战之机,再次对波罗的海沿岸发动进攻,于1702年秋攻占拉多加湖畔要地诺特堡,1703年5月渡过涅瓦河攻占尼延尚茨堡等地。为进一步向外扩张,彼得一世下令在涅瓦河口和科特林岛分别修建圣彼得堡和喀琅施洛特要塞,并建立波罗的海舰队。1704年,俄军发动新攻势,8月攻占纳尔瓦、多尔帕特和伊万哥罗德,1705年进入波兰,进至涅曼河右岸格罗德诺,企图策应萨军东西夹击瑞军。1706年1月,瑞军强渡涅曼河,包围格罗德诺,迫使俄军骑兵部队退向明斯克。同年9月,奥古斯特二世战败求和,并放弃波兰王位,退出北方同盟。1707年秋,瑞军近5万人在波兰集结,准备东征俄国。波兰境内俄军迅即撤回本土,转入战略防御。

1708年1月,瑞军主力乘河面结冰之机越过维斯瓦河,占领格罗德诺,并于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7月在戈洛夫钦附近歼灭俄军一部。面对瑞军进攻,俄军坚壁清野,诱敌深入,逐步消耗和疲惫敌人,迫使瑞军放弃取道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转而进入乌克兰等待援军,并期望得到反俄哥萨克统领马泽帕的配合。10月9日,俄军在列斯纳亚附近击溃勒文豪普特率领的瑞典援军,歼敌9 000余人,缴获辎重7 000车。瑞军余部6 000余人与查理十二世率领的主力会合。与此同时,俄军袭击马泽帕的基地巴图林,随后进占切尔尼戈夫、涅任、基辅、佩列沃洛奇纳亚和波尔塔瓦等地,从北、西、南三面对瑞军形成包围态势。1708年冬,天气奇寒,瑞军因冻伤和给养困难大量减员,被迫于次年春继续向南转移。1709年4月,瑞军进抵并围攻战略要地波尔塔瓦,企图打开进军莫斯科的通路。7月,彼得一世率俄军主力驰援波尔塔瓦,决心同瑞军决战。8日凌晨,4.2万俄军同3.2万瑞军激战,结果瑞军战败,伤亡近万人,被俘数千人。7月11日,瑞军残部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亚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率千余人逃往土耳其。

波尔塔瓦之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瑞军失去军事优势,丹麦、萨克森同俄国重新结盟,奥古斯特二世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相继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夏,俄军乘胜攻占波罗的海沿岸维堡、里加、雷瓦尔和厄塞尔岛等要地。同年11月,土耳其在查理十二世鼓动下对俄宣战,彼得一世挥师南下远征土耳其。1711年7月,4万余俄军在普鲁特河畔被17万土军和克里木汗国军队包围。俄国以归还亚速、允许查理十二世过境回国为条件,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恢复对瑞典的进攻,集中主力于芬兰方向,于1713至1714年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奥布、瓦扎等地。1714年8月,新建立的俄波罗的海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海军。瑞军被迫撤出芬兰。此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已结束,西欧大国特别是英国加紧干涉波罗的海事务。

俄国为巩固已得战果和尽快结束战争,于1717年8月与法国和普鲁士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使瑞典更加孤立。1718年5月,俄国与瑞典开始和谈。12月,查理十二世在挪威前线中弹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于是战争又起。1720年,俄国海军在格伦加姆岛附近再次击败瑞典舰队并登陆瑞典,进逼其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被迫同俄国恢复和谈,战争遂告结束。

1721年9月,俄瑞双方终于签订《尼什塔德和约》。俄国获得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同时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进出波罗的海,彼得一世也因此而被枢密院授予“大帝”称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北方战争是以俄、瑞两国为主角,欧洲各国进行的一场混战,由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1697~1718年在位)和俄国沙皇彼得(1682~1727 年在位)这两个擅长军事的强国之君导演了这次大战,方使此次战争有声有色,在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终于有了自由出入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这是彼得一世战略的一大胜利。从此波罗的海和东北欧的霸权让位给了俄国。

这次战争中,俄国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进行的军事改革,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彼得一世把俄国的对外扩张政策从地域性蚕食体制转变到世界性侵略体制,实现了沙皇俄国一个半世纪的梦想,为进一步西进和南下造成了有利形势。从此,俄国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对世界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节俄罗斯远征奥斯曼帝国与十次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

17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国力日衰退。而沙皇俄国通过1654到1667年的俄波战争国力日趋强盛,为了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对俄国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在1676到1681年的俄土战争中确立了对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统治后,加速推行南进政策。两国间围绕着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沙皇俄国与土耳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在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乌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1677~1678年间,俄乌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79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乌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和1689年,俄军10余万人在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土耳其属国克里木汗国进行了两次远征,均因水源和粮草被当地鞑靼人和土军断绝而失败。1695年,沙皇彼得一世率3万余人远征扼守亚速海出海口的土军要塞亚速,因部队战斗力差且缺少海军配合,大败而返。1696年,彼得一世率军7.5万余人在新组建的小型舰队配合下再次远征,终于攻克亚速。因北方战争爆发,俄国于1700年8月与土耳其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归属俄国。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

北方战争爆发后,彼得一世并未放弃南进目标。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1710年,土耳其对俄国宣战,第三次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率主力4万余人挺进多瑙河下游,在普鲁特河畔陷入10万土军和7万克里木汗国军队重围。在弹尽粮绝情况下,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1711年7月,俄土签订《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俄国南进企图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