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漫长的征程:军事史上的远征(军事史上传奇丛书)
3326500000008

第8章 上古晚期的军事远征(1)

§§§第一节汉武帝北伐匈奴

汉朝是中华古代史上空前的高峰,是中华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汉朝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也成了中国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作为农耕文明代表的汉朝与当时聚居中国北方大漠南北的、作为游牧民族代表的匈奴之间的和战的历史及其影响,也奠定了日后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两种文明之间互动的基本模式。

西汉建立之初,经历了秦朝苛政以及楚汉战争常年战乱蹂躏的人民生活窘迫,社会残破,经济凋敝。国力尚且衰弱的新生的汉王朝出于对秦覆亡的反思,同时也为了巩固统治的根基,初期的统治者们均采用了“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纲领,采取恢复经济、废除徭役苛政、减免税租的政策以顺应当时人民厌战,渴望安定生活的情绪。在陆贾的《新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闾无夜名之征,犬不夜吠,鸟不夜鸣……”休养生息政策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以至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作为“基本国策”在汉朝初年一直被制度性、延续性地贯彻下来,在边疆政策上也不例外。除去汉高祖刘邦曾御驾亲征结果不幸遭遇“白登之围”外,后来的几任君主一般都采用了和亲、互市的策略,与匈奴保持较为友好、两不侵犯的关系。多位远嫁大漠的汉族女儿,就是这样的为汉匈两族避免战争、维持暂时的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功臣。同时,针对匈奴对边境的骚扰,严加防御,但并不主动出击。

另一方面,秦汉之际的匈奴势力也十分强大,匈奴人战法飘忽不定、聚散无常,十分善于奇袭和突袭,他们个个能骑善射、剽悍无比,在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不久后,匈奴就东灭东胡,西击败大月氏,南吞并了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并夺回了秦朝将领蒙恬所取得的“河南地”,对汉朝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在匈奴吞并东胡后,实力大大增加,匈奴在其颇有军事天赋的首领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开始了称霸整个草原的军事行动。趁刘项在中原展开激烈的楚汉战争之际,冒顿在北方辽阔草原的实力得到了膨胀和壮大,建立了中国西北游牧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匈奴帝国,军队数量达到30多万。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汉朝和匈奴双方的力量对比、生活习性决定了在两者的初期较量中匈奴占到了上风。

然而,到了汉武帝刘彻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渐而转向有为。一方面是由于文景之治以来,社会不断复苏、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为复杂的问题,一味的“无为”已不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农耕文明在长期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下得以发挥自身善于发展农业生产、积累国力的优势,西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积聚,这也为汉武帝的有所作为提供了可能性。此外,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颇有政治才略和远大抱负的君主,意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都建立显赫的功业,拓展疆土,远播国威。

(1)马邑之战

汉武帝即位之初,匈奴曾遣使要求和亲,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大行令王恢进言,称匈奴人历来和亲后又必毁约,骚扰边境,不如一役以了心腹之患。武帝当时由于多数大臣均赞同继续和亲的意见而同意和亲互市,然而在次年,即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便用聂壹之计趁和亲初定诱击匈奴。6月,西汉由聂壹潜入匈奴内部诈降,对单于宣称自己能杀掉马邑守将,献城于单于,单于贸而信之。另一方面汉朝御史大夫、护军将军韩安国以精兵30万设伏于马邑附近山谷和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西部,严阵以待,意欲诱使单于南下而击之,后计划走漏风声,伏兵被单于发现,未遂。此役虽未成功,然而却揭开了西汉放弃和亲政策,反击匈奴作战的序幕。

(2)河南之战

元朔二年,汉武帝派受到重用的卫青任车骑将军,率3万军队出击匈奴,斩首、俘虏匈奴军队数千人。匈奴随即报复,于次年入境,杀掉了汉朝的辽西太守,在渔阳一带掳掠人口2 000有余,击败了汉军韩安国所部。汉武帝命令将军李息率军出击,从代郡出兵迎击匈奴;又命车骑将军卫青从云中出击至高阙。卫青消灭匈奴军队数千人,夺得牲畜数十万,击退了匈奴白羊、楼烦王。汉朝随后在黄河以南建立了朔方郡,令苏建发10万人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并修缮了秦蒙恬所筑长城及障塞,还从内地移民10万以充实边防。

(3)河西之战

河南战后,匈奴单于和右贤王远遁大漠以北,河西仅存休屠王、浑邪王等部,势孤力单。汉武帝决定再次抓住有利时机,乘胜发起河西之战。河西之战可分为春、夏两次作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以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精兵万人,由陇西出发,涉狐奴水(今甘肃石羊河),穿越5国,转战6天,向西北挺进千余里之深。途中汉朝军队对降伏者予以安抚,对抵抗者则击破,几俘虏单于之子。终大败休屠王、浑邪王所部,杀折兰王、卢胡王,俘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获8 900余人,一举击败了河西匈奴军,然汉军也损失7/10之多。

同年夏,汉武帝为进一步歼灭匈奴有生力量,以便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命令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精骑数万,由北地(郡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出发,分两路进攻河西匈奴。霍去病率军渡黄河,经沙漠南缘,与会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西过小月氏(今甘肃敦煌市南湖镇阳关遗址西南),转向东南,攻至祁连山,大败酋涂王,降俘6 500人,斩首3万余。然汉军亦伤亡3/10。另路公孙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参加作战。

同时,为策应霍去病作战,郎中令李广、卫尉张骞率骑兵万余,从右北平(郡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北)出发,进击左贤王。李广率4 000骑北进数百里,因张骞部未能按时出发,被左贤王4万骑包围,军士皆恐慌,李广命其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击匈奴骑兵队伍以鼓舞士气,并将骑兵列成圆阵御敌,匈奴进攻,汉军则弓弩齐发。激战终日,汉军箭矢用尽,李广手持强弩连续射杀匈奴裨将数人,缓解了匈奴的进攻。至次日,汉军死伤过半,匈奴也伤亡巨大。此时张骞终率万骑赶到,完成了牵制左贤王部的任务。

河西战后,西汉将匈奴降众分置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塞外,称五属国,并移民实边,修筑城塞,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如此,汉朝便打通了西域的道路,解除了匈奴对西部边疆的威胁。此后,陇西、北地和河西地区少有匈奴攻掠。

(4)漠北之战

胸怀远大志向的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于元狩四年春再令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发起漠北之战,并以“私负从马”(运送私人行李的马匹)4万(一说万匹)随军行动,步兵数十万转运辎重。卫青率部出定襄,北进千余至漠北,击败了单于军。霍去病率部出代郡2 000里,至漠北遇左贤王部,大破之,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大胜而归。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9万余,汉军亦损失兵士数万,马匹十万余。“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汉书·匈奴传》)。西汉也一时无力反击匈奴,于是双方暂时休战。

(5)燕然山之战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3月,汉武帝命李广利将军率军7万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军2万出西河,重河侯马通率军4万出酒泉出击匈奴。匈奴单于闻汉军将至,将辎重北徙,自率主力南渡以待汉军。李广利出塞后,击败匈奴左大都尉卫律,乘胜追击,匈奴退走。李广利以2万骑击败左贤王,杀左大将。汉军撤退时,单于知李广利疲惫,以5万骑击汉军于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匈奴。

汉武帝经燕然山之战被匈奴打败后,国力骤减,人民疲惫,于是停止了对匈奴的远征。连年的战争使得匈奴人畜伤亡惨重,在远徙漠北苦寒地区后,匈奴经济衰败,加上内部倾轧,势力渐衰,造成南北匈奴的分裂,最终汉元帝时南匈奴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依附汉朝,北匈奴也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被西汉灭亡。汉匈长达百年的大战至此落下了帷幕。

汉王朝远征匈奴,是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一次国内民族战争。连年战争给北方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由于这次战争对制止匈奴奴隶主掠夺北方各族人民财产,保护北方各族人民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汉武帝在战胜匈奴的过程中,随着移民、设防、置官、屯田等一系列安边措施的实行,汉文化也传入了北方匈奴等各民族,包括从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移植到生活习俗、语言的传播等。当西域各民种族和部族归降后,汉人士兵在当地屯田,把先进的生产品、生产经验、技术和文化同时传到了西域,对开发西域生产起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还打开了东西方的交通,开辟和密切了各族人民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后汉时,班超等人通西域,又开辟了到波斯湾的交通,并引起罗马和中国交流的开始,对东西文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这次战争,交战双方首次大规模使用骑兵,在广大的荒漠地区进行广泛的机动作战。汉军千里迂回,远程奔袭,正面冲击和两翼包围相结合等,创造了一系列骑兵战法,这对汉军的作战思想以及作战力量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罗马西征马其顿

亚历山大帝国崩溃之后,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间,东部地中海地区主要有下述几个国家: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王国、叙利亚地区的塞琉古王国(也称叙利亚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削弱,罗马趁机对之发动战争。马其顿战争便是罗马与马其顿王国之间的争战,共有3次。

马其顿王国位于巴尔干半岛,控制着希腊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素有扩张野心。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便侵入伊里利亚,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引起马其顿王腓力五世的敌意。腓力五世密切注视布匿战争的进行,企图借罗马在战争中的失败恢复自己对伊里利亚的控制。公元前217年,罗马在特拉西梅诺湖一役惨败,马其顿王认为时机已到,开始对伊里利亚采取军事行动。于公元前216年夏初派舰队进入爱奥尼亚海,并且北上几乎到达阿波罗尼亚,但刚一听说罗马人的战船快到时便匆忙撤退回马其顿。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腓力五世与迦太基的汉尼拔达成协议,共同反对罗马,并进军意大利,于是,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1)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前205年)

公元前215年夏,马其顿与汉尼拔结盟,腓力五世派使节到汉尼拔的营地,缔结了同盟条约。规定马其顿必须与迦太基结成联盟对罗马作战,而迦太基则承认腓力五世对于伊里利亚沿岸、科尔启拉、阿波罗尼亚、埃披丹姆努斯和其他城市的权利。马其顿的使节在离开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营地时被罗马人俘虏,罗马元老院得知了条约的内容,及时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密切监视亚得里亚海。

公元前214年夏,腓力五世组织军队出现在亚得里亚海上,准备围攻阿波罗尼亚,罗马统帅玛尔库斯·瓦列里乌斯·列维努斯率军赶来援助,加强了对阿波罗尼亚城的防守,并切断了腓力五世的海上退路。最后,腓力五世得不到迦太基方面的帮助,不得不烧掉自己的舰队,从陆上退回马其顿。

罗马又施展外交手段,打击马其顿。公元前212年,列维努斯与埃托里亚的首脑秘密谈判,结成罗马——埃托里亚联盟。双方在陆上和海上共同反对腓力五世,埃托里亚负责陆上,罗马负责海上。共同征服时,埃托里亚得土地,罗马得战利品,并且不单独与腓力五世缔约。这样一来,腓力五世反被巴尔干半岛上的敌人包围,反马其顿联盟迅速扩大。

公元前207年,罗马为对付迦太基,将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因此不能对自己的希腊联盟者以任何帮助,形势对腓力五世有利。腓力五世对埃托里亚人发起猛攻,并突出了他们的边界,迫使埃托里亚联盟和马其顿缔结单独的和约。

马其顿战争

后来,形势发展对迦太基的汉尼拔不利。汉尼拔与腓力五世虽然早就结盟,但由于罗马的极力活动,开展外交攻势,组成了一个反马其顿同盟,其中包括埃托里亚同盟、柏加曼、伊利斯、曼提尼亚和斯巴达。因而反马同盟拖住了腓力五世,使其未能进兵意大利,汉尼拔也因此未能得到马其顿的实际援助。罗马则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汉尼拔,仅派出少量兵力牵制马其顿,避免与马其顿发生大规模冲突。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双方之间仅发生一些零星的战斗。公元前205年,罗马和马其顿之间缔结和约,罗马保留伊里利亚领地,腓力五世得到大陆上的部分土地。所谓的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