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地震与校园安全
3326600000012

第12章 地震与学校建筑安全(4)

一、没有绝对的安全人类对地震的预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已经大大提升了,但是如同对天气的预测一样,在自然界面前,地震的预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首先是因为地震预测提前期很短,人类主要是通过对地震前期的一些小震波来判断地震的时间与强度,但仍然无法准确确定时间、震中点以及地震距地表距离。地震的破坏程度除与本身强度级别有关,也与当地地质结构、震中距地面距离、房屋建筑结构有关。即使预测有大地震发生,做出人员撤离决定仍然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因为在地震发生前没有人绝对可以预测破坏程度,政府可以要求人们准备,但无法在地震前全员大面积撤离。此外,地震与人的麻痹思想也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人一生并不曾经历地震等自然灾难,对地震的破坏心里认识不足,而许多地震又是发生在夜里,这会更大的增加受伤人数。

在主震发生之后,往往伴随着频繁的余震以及其他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等。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发生当日,余震相当多,一周内余震数已达8 000次,其中6级以上强震8次,至11月21日余震数已高达14 428次。地震复杂度和灾情严重度完全超出科学家们的想象预计。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得对于地震的安全防范无法到达绝对的层面,一套设计周密、完美无缺的应震方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地震面前没有绝对的安全,但是相对安全的建筑物抗震标准,却是可以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做到的。

二、相对安全的抗震标准经过几十年来的科研及技术发展和几代结构师的努力,我国于2001年形成了《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很多的抗震构造标准,抗震设计的标准制定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论证,数据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应该说,我国建筑物抗震标准的制定是严谨的科学的。

但是,如果要国家在各地城市全面提高抗震设防标准也不现实。汶川地震是一次极其罕见的自然灾害,不能作为一个绝对参考指标。所以,要提高建筑抗震标准需要一个过程。全国性提高这一标准牵涉到的因素非常多,这要充分考虑国家的经济水平、科技能力等等。

抗震设计一直在倡导“大震不倒”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尽量实现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的建筑(如学校)在遇到类似大地震的时候不倒塌。这一目标从工程措施上看,通过增加配筋等增加结构延性方法是可以实现的。与其说全面提高抗震设防标准,还不如在如何严格执行抗争设防标准上做文章来的现实和有价值。

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真正收到成效,还要通过严格具体的执行力来实施。在我国,一个建筑物需要建设方、勘察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施工方及业内通称的五大责任主体来共同完成,对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严格执行需要这五方共同执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的执行情况在勘察方和设计方两方要比在监理方、施工方和建设方这三方要好得多。

其中建设方是执行环节中关键的一环,就民用建筑而言,在建设方(即开发商)这一方,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意味着增加建设成本,使得在建筑设计时会要求设计方在标准范围内遵循最低造价原则,但是我国对这方面的要求同样严格,抛开人为因素,不达标的施工图设计是不能通过审查的,也就无法取得施工许可。而勘察设计方,则是执行中较为稳妥的一环,绝大多数的设计肯定为遵循抗震设计标准的红线,很少部分可能由于专业素质的差异会出现设计上的毛病。众所周知,在巨大的个人利益驱使下,建筑质量事故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监管制度及力度的乏力、巨大的利益驱使、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其他林林总总。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震之后大可不必全面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只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建筑物建筑设防标准。

汶川地震中,四川省多所中小学校舍倒塌或受损,因此校舍的质量和安全备受关注。2009年5月1日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全面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震区重建的各所学校,从原料,施工到质量监督,每个环节都控制得非常严格。施工的每个细节,如书面技术交底、组织图纸学习和流程教育等,都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据统计,四川需重建学校3 340所,确保安全成为地震灾区学校重建的重中之重,重建后的学校最高抗震设防烈度从原来的7度左右普遍提高到现在的8度以上。

2008年7月14日动工、12月31日投入使用的绵竹市遵道学校校长杨兴全表示,全校1 271名学生从板房搬到新教学楼后当地发生过几次余震,但教室里的孩子们或者感觉不明显,或者即使明显感觉到,也不再惊慌恐惧了,因为这所学校在他们心里已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尽管学校重建速度加快,校舍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仍非常严格。每个援建学校的设计方案都要通过当地建设局和教育局的审查,而当地建设局的质量监督站也会对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援建学校的水泥、钢筋和砖块等建材都是来自有资质认定的生产企业,这些材料还会送到当地的建材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检测。其实通过层层监管和严格举措,相对安全的学校建筑是可以重新矗立在地震灾区的。

三、辩证对待安全与浪费的关系汶川地震所引发的学校建筑质量问题带给人们的伤痛是惨烈的,人们正尽着最大的努力、不惜一切代价重建出一个可抗8级、甚至9级强震的崭新学校。然而,一个标志性的汶川一中可以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拼速度、提标准、升档次,但是百废待兴、物资短缺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共有数千所学校需要重建或者修缮,这样的投入是不是值当,或者说是不是一定需要这样巨资的投入才能给世人一个“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的承诺,这些问题,很值得在重建过程中深入思考。

距离汶川县城3千米不到的地方,如今矗立着整个汶川县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汶川一中。在当地很多人看来,这所质量上乘且规模宏伟的学校重生,将一扫5·12大地震以来笼罩在四川学校之上的阴霾,成为汶川县乃至阿坝州的重建骄傲。校舍重建被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任何质量上的怠慢或瑕疵都不能被容忍,高标准、高档次成为灾区学校设计、施工的普遍主旨,与曾经的死难相比,钱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标语常见在各处工地之中。为了保证建筑质量,汶川一中的资金预算已逾24亿元,钢筋、混凝土环节被严格把关,几乎所有建筑标准都远高于国家标准。

再以绵竹为例,在5·12地震之后,10多所学校彻底不可再用,重建无可厚非,但其他学校建筑有的鉴定为A级,有的鉴定为B级,更多的被鉴定为C级。B级为轻微受损,C级为加固使用性的轻维受损,D级为严重受损而不可维修级。众多的C级建筑却将在重建中全部推倒,还有一部分B级建筑也纳入推倒重建的范围(有一些是90年代才修建的,甚至还有2000年以后修建的),这种浪费是巨大的!

据统计,国定39个重灾县需重建学校3 340所,估算总投资4875亿元;省定12个重灾县需恢复重建1 213所,估算总投资37亿元;91个一般受灾县需恢复重建学校4 592所,估算总投资100亿元。四川省共需恢复重建学校9 145所,估算总投资需要625亿元。国定39县目前已筹236亿元,资金压力比较小一点,但是大部分是完全重建,工程量非常大。而剩下的一般受灾县主要靠地方解决资金,目前资金缺口很大。

2008年12月2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由9家高校建筑设计研究机构编写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指出灾区中小学重建和维护要以安全为首,但同时杜绝浪费。导则中指出要把地震灾区学校建设成最安全、最牢固和最让群众放心的建筑,确保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但同时也要求严控投资,在安全使用和经济支配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建设规模和装修标准,避免奢华浪费和高标准建设校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灾区重建项目中,有些建筑的抗震等级已经超过了当地抗震标准,比北京、天津等城市标准还要高,矫枉过正情有可原,但是造成太大浪费并不可取。如果每个重建的学校都能像刘汉希望小学的承建者那样,在施工时严格监理,尽心尽力保证工程质量,即使强震来袭,也依然安然矗立,确保孩子们的毫发无伤。对于存在超标准建设的学校,有关部门可以做一个引导,把该节省下来的资金用在为学校配置仪器装备和提升软件建设水平上,可以大大提升现有的办学条件,那将同样是灾后重建过程中意义深远的大事情。

§§§附一:地震中最牛希望小学——刘汉希望小学北川刘汉希望小学,位于北川曲山镇海光村,离北川县城8千米。该小学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1 268.5平方米的教学楼分为3层,有12个教室,共11个班,还有1个是多媒体教室。震后的学校,周边已成瓦砾。教学楼的交接处裂了两条细细的裂缝,楼后的地面下沉,使得整栋楼稍有倾斜,偏离中心大概有两厘米的距离。地震那天,共有483名学生,28名老师在校,全部安然无恙。

震后的刘汉希望小学这所农村小学原来是危房。出身教师之家、又当过教师的刘汉,听北川的一位副县长谈起了这个大山里的学校,他决定捐赠一所小学,给翻山越岭来上学的娃娃,学校的名字就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起初,刘汉所经营的汉龙集团只是悄悄捐钱,后来发现,只捐钱并不能保证学校的建筑质量。这时,汉龙集团也成长为业务涉及房地产的大公司,拥有了通晓建筑业的专业人才。因此,既不是承建商,也不是业主的汉龙集团,而是直接将款项捐至当地相关部门,但全程参与了希望小学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

汉龙集团会亲自过问每一所希望小学的建设。他们把预算的资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中去,宁肯多付给建筑商钱,也要在施工中严格地按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推荐行事,一直采取甲方供应建材的方式,将材料质量的关口掌握在自己手里。按照设计,沙子、水泥和碎石的比例,水泥的标号必须用够,量也必须用足,否则混合起来,一剥就会掉——水泥的标号是水泥“强度”的指标,水泥的强度是表示单位面积受力的大小,是指水泥加水拌和后,经凝结、硬化后的坚实程度。相关的质量标准还有,建筑材料中,外表光滑的河道中的石头,坚决不可用,必须加工成碎石;扁石决不能用,因为它会叠在一起,影响建筑质量。

刘汉希望小学教学楼和师生的幸存,所有的链条都被一个关键咬合:负责。其中包括负责的政府、出资人、施工方、监理及老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人为可控的质量。在刘汉希望小学的建设中,当地政府的监管也细致到位。当时的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用最原始的办法验收:用斧头用力砍下去,看混凝土是否经得住这一下。消息传出,刘汉希望小学被喻为最牛的希望小学。同样由汉龙集团捐赠的北川县擂鼓中学汉龙教学大楼,在一片废墟中屹立不倒,连玻璃幕墙都没有倒下。刘汉则表示,“我们只是按图施工,老老实实地盖了这个学校。做人做事要凭良心,要干就好好干。”

§§§附二:最牛教学楼——彭州白鹿中学教学楼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一条地震断裂带刚好从彭州市白鹿镇中心校校区内穿过,导致一栋新建教学楼被整体抬高近3米,产生一个陡坎,坚固的楼体依然在原地屹立不倒,近千名师生得以平安撤离;而旁边的教师宿舍却完全垮塌,旧教学楼、办公楼均成危房。这栋竣工于2007年8月的教学楼,被当地人称作“5·12汶川大地震最牛教学楼”。彭州市相关部门特将此教学楼列为地震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在教学楼上挂出了醒目的“最牛”大招牌。目前,每天都有两三百名游客来此观光“最牛”教学楼地震遗迹。

汪德全是这座楼的建设者。在该楼被当地政府挂上了“最牛教学楼”的牌子后,汪德全也因此被当地人尊为“最牛包工头”。如今,“最牛教学楼”已经成为灾区学校重建参考的样本。作为彭州兴华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2006年12月,汪德全的公司中标,开始修建白鹿镇九年制学校的教学楼。当时这座楼基地质很复杂,半边是很深的软土,汪德全指挥工人足足挖了7米多,直到见到坚实的岩石层,才开始浇灌地基。房子修好后,彭州市质监站的人来检查房屋砌墙的砂浆饱满度,想用羊角锤敲一块砖头下来,结果砖敲碎了也掉不下来。

彭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汶川地震,彭州没有一所学校建筑倒塌。少数学生的伤亡大多是被掉落的水泥瓦块所致。彭州在2006年开始执行“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都市政府投资了10亿元来消除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彭州市对这项工作抓得很到位。地震发生前,彭州市中小学已经全部消除了危房。当时彭州龙门山中学有一座房屋是20世纪60年代建的,教育局要拆除,学校的领导觉得还能用,不愿拆。最后教育局坚持必须拆掉,最终这座房子在教育局命令下被拆除,5个月后就发生了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