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相应的传染病。避免接触,有类似感冒发烧症状,尤其是发烧不退、头痛、关节痛、咳嗽,应马上进行治疗。
生活小贴士:如何与呼吸道传染病人共处?
首先,在家中休养的病人,隔离期限内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不去公共场所。保持居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换气。通风可使病原体和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下降。
其次,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口罩连续使用不应超过4小时。接触病人后勿忘更衣洗澡。病人饮食起居用具应专用,并注意保持清洁,隔离期后应消毒。陶瓷、玻璃餐饮用具煮沸消毒,水面浸过被消毒物品,水沸时开始计时,一般为15~30分钟。
再次,痰液用漂白粉混合消毒,其比例为5∶1,消毒时间为2小时。痰杯、痰盂等每次用过后用强力杀菌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
最后,病人解除隔离后,对居室空气、地面、家具进行消毒。喷洒消毒剂时关闭门窗,1小时后方可开窗通风;地面、家具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第三节肠道传染病防治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关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等。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痢疾杆菌后数小时至7天,一般在1~3天内即可发病。痢疾杆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水源或苍蝇等方式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除了感染因素外,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原因均有利于菌痢的发生。一旦水源和食物受到痢疾杆菌的污染,容易发生暴发和流行。值得注意的是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痢疾杆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体内几个小时就可发病,病情在几分钟内便可急转直下。病势凶险,大多以突发高烧或超高热(42℃)起病,继而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和中毒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死亡。不少患儿腹泻症状比中毒症状出现晚,且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1.急性菌痢的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呕吐者需静脉补液,由于耐药菌株增多,应选用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注意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注意控制高热与惊厥。待病情好点后改口服药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
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改用乳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二、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临床上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由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染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如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切不可乱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病人应及早卧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
甲肝病人一般需要住院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病人过多时应集中隔离,专人管理。对没有条件住院的病人,须实行家庭隔离。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脚盆、餐具、便器等要专用,呕吐物和粪便要用漂白粉消毒处理,病人和家属都要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
预防甲肝的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注射2次,终身受益,必要时还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
三、做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突然,症状严重,传染性很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1.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严把食品采购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贮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5.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6.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概括起来,预防肠道传染病有一个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健康小知识: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4)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第四节血液传染病的防治
过去对血液传染病的概念认为是由寄生于人体血液和淋巴中的病原体所引起、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由蚊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蚤传播的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虱传播的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和白蛉传播的黑热病。其中以疟疾、乙脑、丝虫病、出血热较为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传染源是人、动物或两者同时兼之。以吸血昆虫在吸血过程中将病原体直接注入人体为主要传播方式,疟疾亦可通过输血而传染。由于长期进化和适应的结果,各种血液传染病与吸血昆虫之间都有比较固定的关系,如乙脑、疟疾只能由蚊子传播。因为昆虫的地理分布与生活习性各异多数血液传染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血液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广泛侵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如乙脑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鼠疫可损害全身多个脏器。消灭媒介昆虫是预防血液传染病的主导措施和努力方向。其次,必须有效控制、隔离传染源,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如乙脑疫苗)或药物预防,野外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防虫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