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3326800000017

第17章 克服心理障碍收获心灵感悟(2)

2.如何克服虚荣心理

我们主要应从三方面来做出努力:

一是家庭和父母。父母要适度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小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父母要有责任心。有一部分家长认为,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尽到了做家长的责任,他们认识不到营造温馨、健康、进取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才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关键之处。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作为父母,要尽可能以榜样的力量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趣味,进取的学习态度,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二是学校和老师。作为老师,要对班级中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有所了解,了解学生长处和优点,更要关注特殊家庭条件的学生(如单亲、离异、富有、特别贫困的家庭)。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物质的优越,使他们不至于只追求物质的享受,帮助他们形成对金钱的正确认识,同时可引导他们利用物质的优越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经常激励和表扬他们的进步,使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才是值得骄傲的资本。

学校和老师还要注意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通过多种渠道的宣传,会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人们去关注、模仿,从而发生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大肆泛滥,也会造成一种负面的推动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的扩展。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有些人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盲目效仿,打肿脸充胖子,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花着父母的辛苦钱,赢得了一些所谓的“面子”、“酒肉朋友”,最后得不偿失,甚至陷入泥沼难以自拔。

作为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学校和老师更要注意弘扬和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关注和模仿的是那些正面的、符合年龄特点的时尚和人物,发挥出环境教育人的良好作用。

三是学生本身让自己成熟起来,是克服虚荣心理的根本方法。

首先,要认识到虚荣的危害。学生应该懂得,虚荣的背后,往往是谎言、欺骗、虚假,这些都是不能长久的,也是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的,一旦被揭穿,要面对的可能就是尴尬、怀疑、嘲讽、讥笑,最可怕的是,会失去同学、朋友、亲人的信任,那时,内心的痛苦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为中学生,合理地追求新潮、时尚,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要符合自身的条件和身份,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自然就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欢迎,无需哗众取宠,那样反而暴露的是自己的幼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如果超出了物质基础地追求打扮,人们往往会说“这孩子真不懂事”,而如果穿着朴实、整洁,人们往往会赞美道:“这孩子很踏实,理解父母,有正事儿。”

其次,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在生活和学习中,中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生命的营养,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成长为有内涵、有能力的人,从内心当中强大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幼稚地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浮夸的东西了。

有人说:人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能够培养起朴实的观念,创造出真善美的人性,才能体会生命之意义,生活之乐趣。确实如此。作为中学生,要多动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行动起来,不仅能够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会让你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的人才更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动机。

第三,慎重交友。我们说,虚荣往往是比较之后的产物。多结交习惯良好、勤学上进、心地善良、热情大度的朋友,你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有的人会说:近墨者未必黑。我相信极有定力和信念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大多数普通人,大可不必去冒被染黑,或者可能只是被溅上黑点的危险,而耗费很多的精力去做些无谓的事情,因为,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还在成长中,成长过程中需要营养,但他们还缺乏成熟的甄别良莠的眼力和判断力。所以,结交好朋友,是能够给予我们成长过程中极大向上的推力的因素,我们要善加利用。

第四,正确对待荣誉。每个人都需要成就、威望、名誉、地位和自尊,但这一切都应当与自己的真实努力相符。例如,一个学生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如果用欺骗手段赢得名次和荣誉,那么,这样的“荣誉”是虚假的,不光彩的。这样不仅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会受到他人的蔑视和否定。

第五,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量力而为。中学生要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所了解,更要懂得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重要的是要学会扬长避短。只有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避免过高估计自己,或者过低评价自己,避免过强的自尊而成为自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自负和自卑都更容易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

第六,正确对待舆论。人是群体动物,离开群体,我们难以为生,但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别人的品头论足,也不免要对别人指指点点。对别人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议论,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对于正确的意见应当接受,对于不正确的要心平气和地给予纠正或分析判断,对于不能够主动纠正的,要善于用行动说话,行动大于语言,是最有力的说明,从而不被舆论所左右。三、远离考试焦虑

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无数次考试,尤其是学生时期,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处于考试的状态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历数一下一个学期中学生们的考试有哪些: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阶段性考试、任课教师自己组织的单科考试、各种竞赛考试,而每次考试又要经历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下来,占用和持续的时间就会很长,那么,每个学生的考试心理状态,也同样会持续很久。

这样看来,考试,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初高中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中学生就会在心理上更看重,心理的紧张度自然就会增加。因而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因紧张焦虑导致的成绩不理想,甚至考“砸”现象,就很多见了。

那么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我们共同来认识一下:情绪上表现出担忧、焦虑、烦躁不安;认知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思维迟滞;行为上表现为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身体上表现为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重度考试焦虑的学生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考前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个别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障碍,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漏题丢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

导致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客观因素

(1)他人对考生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不考虑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一味的高要求,并且一厢情愿地无私为孩子付出,比如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甚至连洗袜子的事都代孩子做好,只要求孩子一心一意学习,殊不知,孩子不仅是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的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用固定的程序来完成某项任务,他也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七情六欲、休息娱乐、自我独立、要求被尊重等要求,完全被家长包办,尤其感受到这种包办和代办是以学习上的好成绩为交换条件的情况下,逆反、焦虑、对学习和考试的错误认知等,甚至造成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负罪感,不仅达不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老师,由于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不全面,只看成绩,不考虑学生的气质性格、情绪、心理等,不恰当地拔高学生的水平,或对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每逢考试,学生就会紧张、担忧、失眠等,怕自己考不好对不起老师。

(2)教育方法失当。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一旦学生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就讽刺、责骂、甚至体罚,而不是理解学生失败后的心情,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厌倦学习,惧怕考试,逃避家长和老师,还可能造成学生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采取欺骗、作弊等不正当的手段,只为了追求一个分数。这些做法不仅难以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学习和考试过程,严重的会养成学生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影响学生的一生。

(3)其他因素。如不熟悉考场,不适应考试环境,试题过难等,也会造成考试焦虑。

2.主观因素

(1)个性差异。个性,尤其是气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乐观、善于表现、适应能力强,即使面临重大事件,更能够积极乐观对待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考试过程中较少出现紧张、焦虑的现象;黏液质的学生少言寡语、老成持重、情绪稳定、忍耐性强,是“慢性子”,对重大刺激的耐受性较强,在考试中不易紧张和焦虑;胆汁质的学生虽然勇敢、直率、争强好胜,但缺乏耐心,易急躁,因此,在考试中较易紧张焦虑;抑郁质的学生多愁善感、怯懦、凡事思虑过多、容易自卑,环境适应性较差,就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现象。研究发现,出现考试焦虑的人中,以胆汁质和抑郁质者为多,尤其抑郁质者居多。

(2)个体的认识评价能力。我们发现,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个重要中间变量(心理学上有著名的ABC理论),可见,考试这件事能否引起考生的焦虑和焦虑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考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如何。

在考试中,考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考试本身的认识,如考试的作用是什么,考试的重要性如何,如果考生能够正确认识考试,把考试看作对自己前一段学习的考察,是帮助自己查缺补漏以备后一段时间能令学习更有针对性和效率的话,那么,考生的焦虑程度就会有所缓解;二是考生认识到考试对自己的重要性后,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应付考试的能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良好的应试技能,那么,考试中就不会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相反,如果考生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本次考试存在考不好的危险,同时又找不到合理的应对办法,那么焦虑反应就会加剧,或退缩,或逃避,内心情绪体验剧烈,往往会影响考试状态和成绩。

(3)心理因素。有些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出现过紧张和焦虑的现象,尤其若造成过惨痛的失败结果,会在考生心中留下负面烙印,这种负面的感受和体验,甚至失败的结果,都会作为一种经验(或者叫做反馈信息)留存在大脑中,在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境时,往往会发生消极的影响和作用,产生对考试焦虑的恐惧感,心有余悸,这是一种对“考试焦虑”的焦虑,是对考试焦虑的副强化,越担心越紧张,从而加剧了焦虑的程度。在意义重大、关键的一些考试,更容易出现这些反应。

(4)学习动机和方法。在两种学习动机下,较易产生考试焦虑:一种是目标过高,动机过强。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较早就为自己定下了目标“我必须考上某名牌大学,我非某大学不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给别人学的,考试是给别人考的,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好或者落后,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另一种是平时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稀里糊涂,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发现很多知识和题目都会一点,脑子里有印象,但不能够很好地应付考试,这时心里就会着急,但在考场上再去悔恨平时没有努力把该学的知识学会弄懂为时已晚,往往忐忑不安、急躁,越急躁反而可能把原本会的东西也忘掉,这时,焦虑就加剧了,最后的考试成绩当然就很难有进步。

有一部分学生平时非常努力,做题多,学习时间多,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归纳总结,不去思考,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缺乏计划性,因而会出现平时很忙很累,公认的勤奋,但经过多次的考试检验,成绩上不去,产生考试焦虑也就不可避免了。

了解了考试焦虑出现的原因,就更容易找到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那么如何远离考试焦虑,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取得理想成绩呢?

首先,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