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3326800000004

第4章 健康从“心”开始(1)

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感受到了压力和困惑。我们发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中,以情绪问题为多,一些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障碍等,往往是由情绪导致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遇到生活、交往、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时,情绪不稳定,又缺乏意志力,往往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多变的情绪,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地学习、生活,缺乏克服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遇到挫折爱走极端,甚至酿成严重后果。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采取适当的办法调控情绪,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了解情绪,认识情感

当人们看一场感人的电影时,会激动得落泪;回想往事的时候,有时会哑然失笑;遇到违背社会公德的人和事,会义愤填膺;经过艰苦的思索,攻克一道难题,就会满心欢喜。这种伴随着认识活动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属于人的情绪和情感过程。

1.什么是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及生理唤醒等内容。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周围事物,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常常抱着不同的态度。一些现象使人愉快,另一些现象使人悲哀,一些现象使人愤怒,另一些现象使人恐惧。愉快、悲哀、愤怒、恐惧等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

情绪与认识过程一样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情绪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是反映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事物并不全部都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发人的情绪。

一般地说,凡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满意等),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此外,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无论人对客观事物抱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体验”被认为是情绪的基本特征,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情绪。总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人的基本情绪

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这些情绪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是不学而能为,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1)快乐

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如经过积极准备,考取了大学后常常会有快乐的情绪。快乐的程度和紧张程度取决于目的重要程度和目的达到的意外程度,如果追求的目的非常重要,并且目的的达到带有突然性也会引起异常的欢乐,否则只能引起微小的满意。一般把程度分为:满意、愉快、异常的欢乐、狂喜。

(2)愤怒

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逐渐积累起紧张而产生的情绪。如幼儿的目的性行动受到阻挠或威胁时,就能引起愤怒情绪。一般把愤怒的程度分为: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大怒、暴怒。

(3)恐惧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恐惧与快乐、愤怒不同,快乐和愤怒都是会使个体接近情绪。恐惧是一种会使个体企图摆脱危险的逃避的情绪。如,在遇到地震,人们无力对付时,往往会恐惧万分。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此外,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会引起人的恐惧情绪。

(4)悲哀

悲哀是个人在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如考试失败由悲哀所带来的紧张释放而导致哭泣,哭泣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以减轻过度的紧张。哭泣之后会使人精力衰竭,甚至会神志不清,最后使人感到轻松。悲哀取决于失去的事物的价值,失去的东西价值越大的,引起的悲哀也越强烈;失去的东西价值越小,引起的悲哀也越微弱。一般把悲哀的程度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

人们形成的否定情绪和情感往往只是短暂的,痛苦一阵以后,强烈的体验随着刺激的消失而消失。或者紧张的情绪虽然持续相当时日,但最后问题还是得到解决,需要得到满足,伴随而来的是轻松的体验。但是,如果由困难挫折引起的焦虑、紧张和忧愁长期存在,使人惶惶不可终日,由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也久久不能复原,其结果会怎样呢?情绪的长期压抑对个人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俗语云“心病还需心药医”,指的就是对某些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外,还需要心理治疗。

情绪上的长期紧张和焦虑往往会降低人体抵抗细菌和其他引发疾病因素的能力。尤其是气愤和懊恼的情绪是引起许多身心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3.情绪的基本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外部表现的情况,可将情绪分成心境、激情、应激等。

(1)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相应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其特点表现为:第一,缓和而微弱,似微波荡漾,有时人们甚至觉察不出它的发生;第二,持续时间较长,少则几天,长则数月;第三,它是一种非定向性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淡薄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都蒙上一层相应的色彩。例如,人在得意时感到精神爽快,事事顺利,干什么都起劲。失意时,则整天愁眉不展,事事感到枯燥乏味。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诸如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逆、人际关系的亲疏、健康状况的优劣,甚至自然界的事物,如时令气候,环境景物等都可以成为某种心境形成的原因。除了由当时的情境而产生的暂时心境外,人还能形成各自独特的稳定心境。这种稳定的心境是依人的生活经验中占主导地位的情绪体验的性质为转移的。例如,有的人朝气蓬勃,在他的生活中愉快的心境便占主导地位;有的人失望忧愁,在他的生活中忧伤之情便占主导地位。对心境起决定影响的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愉快,能推动人的工作与学习,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消极的心境则使人颓丧悲观,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抑制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人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的心境,消除消极心境的不良影响,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抗御外界刺激和干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体验。如欣喜若狂、暴跳如雷、悲恸、绝望等。激情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激情一旦产生,人完全被情绪所驱使,言行缺乏理智,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盲目性;第二,激情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冲动一过,时过境迁,激情也就弱化或消失了;第三,激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激情通常由特定的对象所引起,如意外的成功会引起狂喜,理想破灭会引起绝望,黑暗、巨响会引起恐惧,等等;第四,激情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在激情状态下,人的内脏器官、腺体和外部表现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暴怒时“面红耳赤”,绝望时“目瞪口呆”,狂喜时“手舞足蹈”等等。

引起激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巨大的成功、亲人的亡故),对立意向的冲突,过度的抑郁和兴奋,都可能导致激情产生。从生理上看,激情是外界的超强刺激使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的抑制减弱甚至解除,从而使皮下的情绪中枢强烈兴奋的结果。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缩小,理智下降,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行为的意义及结果,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往往会做出令人吃惊的蠢事。但是,如果以激情是不可控制的或以激情爆发来原谅自己的错误,也是不正确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激情具有双重作用。激情如果伴随着冷静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它可以成为激发人的所有潜能积极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如许多诗人、艺术家常常是在激情状态下产生灵感,完成不朽的杰作的;许多爱国志士也往往是在激情状态下做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情如果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对机体有害的就起消极作用。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就是激情犯罪。可见,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和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紧张危险情境下而又需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就可能导致应激状态的产生。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一是急中生智,冷静沉着,动作准确有力,及时摆脱险境。

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或面临重大压力的事件,如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大的比赛、考试等,都是应激状态出现的原因。

应激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一般的应激状态能使有机体具有特殊防御排险机能,能使人精力旺盛,使思想特别清楚、精确,使人动作敏捷,推动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但紧张而又长期的应激会产生全身兴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狭小,言语不规则、不连贯,行为动作紊乱。在意外的情况下,人能不能迅速判断情况并做出决策,有赖于人的意志力是否果断、坚强,是否有类似情况的行为经验。另外,应激状态下,思想觉悟、事业心、责任感、献身精神等也是在防止行为紊乱的重要因素。

4.高级的社会情感

由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的社会情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赞赏、憎恨、厌恶等。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掌握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社会需要。人们看到一定的言语行为和观察到一定的思想意图时,总是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这时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即为道德感。如,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论、行为、意图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时,便产生满意的、肯定的体验;否则,便产生消极的、否定的体验。可见,道德感是由人们所掌握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决定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中,道德标准是不同的。因此,道德感总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受阶级的制约。如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纲常就不适应于今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感。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在认识活动中表现为: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新异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慰高兴的体验;对矛盾事物的怀疑与惊讶感;对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的坚信感;对知识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对取得巨大成就的欢喜与自豪等。

理智感同人的认识活动成就的获得、需要的满足、对真理的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望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浓厚,人的理智感就越深厚。理智感不仅产生于认识活动之中,而且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回顾自己所走的道路时说,他对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

(3)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形状、音韵、谐调、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第二,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情绪与情感密不可分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感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