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3327600000005

第5章 从无脊椎到有脊椎(5)

飞鱼之所以会飞,当然是因为它长有“翅膀”,不过它不同于鸟类的翅膀,它的翅膀是一对宽大的胸鳍。飞鱼胸鳍特别发达,但是,胸鳍基部没有像鸟类那样的运动肌肉,更没有胸大肌,所以飞鱼的“翅膀”飞鱼飞出水面是为了避敌是不能振动飞翔的。它只能是展开胸鳍,靠风力产生的浮力作用滑翔。当它要回到海洋中时,先是用尾鳍的下叶着水,然后收拢胸鳍,使身体急速下降,最后沉没于海中。

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狠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跃出水面飞翔,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逃避海里敌人的进攻,或是由于海船靠近,因马达的轰鸣受惊吓而跃出水面。一般情况下,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在环境十分凶险时才飞出水面避敌。它的飞翔技能与海鸟相比相差甚远,所以也很容易被空中飞行的海鸟所捕获。

由于飞鱼借着海面吹来的海风进行滑翔飞行,因此它的飞行方向和距离都受到限制。飞鱼是靠风力飞行如果风力大就飞得远,如果风力较小,那飞行的时间就很短了,而且飞翔时很容易失控,有时甚至会发生“事故”,落到海岛上以后不能再回到大海,或撞在石礁上身亡。

另外,飞鱼还具有趋光性。因为飞鱼的眼睛白天比较敏锐,而在晚间却是盲目地完全靠风力飞行。夜晚轮船在航行时,那些散发的光亮会使飞鱼“自投罗网”,它们会自动地飞到轮船的甲板上,而这个特点也成了它致命的弱点。

鮟鱇鱼

在海洋的深处,是感觉不到昼夜变化的,因为阳光不能透过深深的鮟鱇鱼海水照到这儿,所以这里始终是“黑夜”笼罩。处在这深海之中,就像是置身在墨水中一样。

然而,黑暗的深海世界并不是生命的禁区,仍然有不少的动物在这里生存,这里同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海底深处,一些微弱的光亮若隐若现。这黑漆漆的深海世界中,怎么会有星星点点的微弱亮点呢?有的亮点基本固定不动,有的亮点在作小幅度的摇晃,有的亮点则四处游动。原来这是一些海洋鱼类发出的光线。可它们为什么要发光呢?

原来,有的鱼发光是在向同伴打“信号灯”,以便于确定彼此的位置;有的鱼发光,则是利用一些鱼虾的趋光性,实行诱捕。

这是一条有点怪模怪样的鱼。一张嘴大大的,那背上的鳍更是与众不同:一般的鱼背鳍是连在一起的,可它的背鳍前面的几根鳍条却是彼此分开的,特别是最前面的一根,又细又长,一直伸到大嘴边,真像一根“鱼竿”。更让人感到新鲜的,是那“鱼竿”的末端,放出淡黄色的荧光,一闪一闪的,极像一只小小的“灯笼”。这就是鮟鱇鱼,也叫“灯笼鱼”。

这鱼笨“手”笨“脚”的,根本抓不到那些游动迅速的鱼虾。不过,笨“鱼”自有笨办法,看看它的“高招”。

这条鮟鱇鱼把自己埋进了海底的沙子中,只留带“灯笼”的“鱼竿”露在外面,还不断地摇晃着。几条小鱼小虾见到那晃动的小亮点,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纷纷游拢过来。一条鱼为了抢先,不顾一切冲上去要吃掉那小亮点。

时机到了,鮟鱇鱼忽然张开大嘴,一股水流直往它嘴中涌,那“鱼竿”也被它猛然吸进了嘴中。小鱼身不由己,就这样被吃掉了。这次“垂钓”结束后,鮟鱇鱼又将身子埋进沙子里,重新开始等新的猎物来上“钩”。

鮟鱇鱼还能自己“关灯”。当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或遇上敌害,它就把“钓竿”一收,把探照灯含在大嘴里,周围顿时便是漆黑一片了。

鮟鱇鱼是欺软怕硬的,当它遇到一些凶猛的鱼类时,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交锋了。它会迅速地把自己发光的“钓竿”塞回嘴里,趁着黑暗转身就逃。

雄性鮟鱇鱼是海洋动物里最懒惰的丈夫。它一旦找到合适的对象,就此“许配终身”——将牙齿深深地扎入“妻子”的身体,并依附在“妻子”身上,终身随着雌鱼一起漂泊、生息。它依靠直接吸取“妻子”的体液维持自己的生命,成为“好吃懒做”的丈夫。这种奇异的婚配,在生物中或许是绝无仅有的。

大马哈鱼

说起“大马哈鱼”,会很容易联想到“马大哈”。大马哈鱼可不是马大哈,不会像小马虎这样,就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正好相反,它们就是远隔千里万里,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乡。

大马哈鱼的家乡在太平洋的北部,那儿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都很冷,大马哈鱼就在那儿出生。由于河水常常是冰凉冰凉的,可以吃的东西就少了,大马哈鱼为了填饱肚子,年纪小小的就开始了“流浪”生活。

它们顺着河流,一直来到大海中。大海中可以吃的东西真是多极了,大马哈鱼一个劲地吃,身体也一天天长大,原来的“小宝宝”也要做爸爸、妈妈了。

把孩子生在哪儿呢?对,应该让孩子在家乡出生。于是要做妈妈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一起又从海洋,行程几千千米,往曾经的出生地方向游去。

大马哈鱼有特别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记忆力,非常善于逆流抢渡。当它们逆江而上的时候,遇到急流险滩或瀑布,竟能跃起四五米高,从容跨过,然后继续前进,直到找到自己的出生地为止。这是一般鱼类不可企及的。

在海洋中,有一股股巨大的海流,它们凭着巨大的力量强迫大马哈鱼朝着离家更远的地方游;路途中,还会有一个个飞快转动的漩涡,就像一只只魔鬼的手,要把所有从旁边经过的东西都抓过来塞到海水中,不让这些东西跑掉。大马哈鱼靠着勇敢和机智,闯出了海流,摆脱了漩涡,坚定地朝着家乡前进。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老家越来越近。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条瀑布,拦住了大马哈鱼回老家的去路。这瀑布,就像是河流中的一级“楼梯”。远远望去,飞奔的河水从这“楼梯”的顶上直产卵的大马哈鱼落下来。在大马哈鱼看来,就像是从天上突然泼下来的一桶水。河水一离开“楼梯”顶,就劈头盖脸地朝“楼梯”底下砸去,发出打雷一样吓人的声音,激起的水花,飞得很高很高。不知道大马哈鱼能不能上得了这级“楼梯”?

再看大马哈鱼,在离瀑布还有长长一段距离时,就开始急剧摆动尾巴,加快了前进的速度。水流飞快地擦过它们的身体,瀑布在它们眼里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在就要撞上那“楼梯”时,它们突然猛地跃出水面,带着水珠在空中划出一条弧线。有的鱼跳上了“楼梯”,有的没有。没有跳过去的,又往回游,重新冲刺、跳跃。如果第二次又失败了,会再跳第三次……直到成功为止。

舟■

生活在大海中的舟也叫蛳鱼,它是个很聪明的家伙,虽然身长只有20厘米,却偏爱吃肉。在茫茫大海中,舟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根本难以活命,但它却凭着自身的乖巧和善于钻营,愉快的生活着。

鲨鱼是大海中的霸王,它身体强壮,牙齿锋利,在其他鱼面前作威作福。

舟看到鲨鱼的这些超人本领,就投靠到鲨鱼的门下,甘当一个名副其实的食客。

当鲨鱼出游的时候,舟就凭借自己身材的小巧,追随左右,狐假虎威。因为舟的身体太小,还不够塞鲨鱼的牙缝,所以鲨鱼不想吃它。它们跟在鲨鱼的附近,如果发现有其他鱼类,就马上躲在鲨鱼的后面,为鲨鱼提供信息。鲨鱼接到舟的情报以后,就立即向那些鱼类进攻。当鲨鱼撕咬住一条鱼时,舟就在它的周围游来游去,吞食撕咬吃剩下的残渣,以此来喂饱自己的肚皮。

狡猾的舟对“借刀杀人”运用得得心应手。舟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根本无力捕食,更不用说格斗厮杀了。可是它生性口馋,只得为了得到肉类而去投靠鲨鱼,并充当鲨鱼的“马前卒”,为鲨鱼通风报信,以便得到鲨鱼吃剩的碎肉。

海兔

有一种叫海粉的海产品,它不仅是消炎退热的良药,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是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所喜爱的大众化食品。海粉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它是一种贝类所产的卵,这种贝类就是海兔。

从外表看,海兔长得确实像兔子,所以它就获得了这个名称。海兔的头部有两对触角,+前边的一对较短,是专司触觉的器官;后边的一对较长,是专司嗅觉的器官。在海兔爬行时,后边的一对触角向前及两侧伸展;在休息时,则直向上伸展,恰似兔子的两只耳朵。

它通常身体底色为黄褐色或青绿色,背侧面有许多黑色细点,但可随环境而变色。海兔既不会跑又不会跳,只会在海滩上慢慢爬行,所以在平时大都喜栖于潮间带的海滩或藻体上。

海兔的足很发达,其后侧部向背部延伸,形成包被内脏囊的侧足。它利用发达的足部在海滩上或在水面下悬浮爬行,有时还可以利用侧足的运动做很短时间的游泳。

海兔的贝壳很不发达,是一个薄而透明、仅具一层角质层而且没有螺旋的贝壳。这个贝壳完全覆盖在外套膜之下,从外表根本看不到。

在自然界里,弱肉强食,身体柔软的海兔很容易受到侵害。为了保护自己,它身着变化的“迷彩服”,爬到什么环境里都能随机应变。在绿藻丛中变成绿色,在红藻丛中变成红色,在褐藻丛中又变成褐色,在五颜六色的珊瑚礁环境里,又与珊瑚混为一体,其保护色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也免不了会露出破绽,当遇到敌害难以逃脱时,便动用“化学武器”。原来它体内有两种腺体,能分别分泌出带有毒素和紫色的液体。前者可使敌害神经麻醉而失去攻击力,后者犹如“烟幕弹”。在一片带有毒性的紫色烟幕的掩护下,海兔可以从容趁机逃遁。

它们吃大型海藻,也有吃小型无脊椎动物的。吃的方法也很有趣,是用舌头(准确地说叫齿舌)刮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