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3327700000002

第2章 珍稀木本植物(2)

德昌杉木

德昌杉木分布于四川(主要在德昌、米易、盐源),是濒危种。德昌杉木是新近发现的一新种,仅产四川西南部局部地区,现存数百株,材质优良,为当地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因森林被乱砍滥伐,数量急剧减少,若不保护与种植,有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50米,胸径可达3米,具轮生或不规则轮生的枝,枝端下垂;树皮暗灰色,深纵裂,片状剥落。叶螺旋状排列,辐射伸展,在侧枝上列成二列,线状披针形,质地较坚硬,维管束下方有1个树脂道,偶有1~2个边生树脂道,长0.8~3厘米,宽2~3.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而下延,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具之条窄气孔带,下面有两条宽白色气孔带。雌雄同株;雄球花约40簇生枝顶,圆柱状长圆形;雌球花单个顶生,近球形;苞鳞大,与珠鳞结合而生;珠鳞先端3裂,腹面具有3胚珠。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长2.5~3.2厘米,直径2.5~3厘米,成熟前灰绿色,成熟时淡黄褐色;苞鳞革质,扁平,宽三角状卵形,先端尖,边缘有不规则细齿,被白粉,种子脱落后宿存;种鳞小,种子卵圆形,扁,长5~6毫米,暗褐色,两侧具膜质翅。

生长特性

德昌杉木分布区位于四川低纬度地区,河谷南北向;北有小相岭、菩萨岗为屏障,南有干燥气流长驱直入。因而气候暖和,冬春干旱,夏秋受季风影响湿度较大,降雨量多,形成明显的干湿交替气候。年平均温13~18℃,最冷月平均温约德昌杉木材质优良10℃,最热月平均温22℃左右;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多集中在6~10月,占全年90%以上,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达240~300天。土壤为山地红棕壤或红壤,pH值5~5.5。德昌杉木喜生于阴坡或半阴坡,但也能在半阳坡或阳坡与云南松伴生,表现出对周期性干旱的适应性。德昌杉木生长快,林木4龄左右进入速生期,20龄前年平均高生长1米左右,以后较缓慢,50龄前年平均直径生长1厘米左右,最大年生长量达3.5厘米,百龄大树仍生机旺盛。生理发育成熟期较迟,树龄20年前少有结实,结实大小明显。芽2月下旬萌动,生长旺期6~9月,11月停止生长;花期2月中、下旬,球果11月中旬成熟。

长苞铁杉

长苞铁杉是稀有种。长苞铁杉仅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少数省区,它在贵州的分布区十分狭窄,种群数量稀少,本种的生境条件较差,多生长于山脊地带岩石裸露的石山地区,一旦受到破坏,极难以恢复和更新,有沦为渐危状态的危险。

地理分布

长苞铁杉为我国特有种。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东北的松桃鸟罗和梵净山鱼坳,石棉厂及牛尾河谷中上段和三角桩,此外在剑河县昂英也发现5株长苞铁杉,分布区海拔700~1700米。我国江西西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南部及福建西部海拔300~2000米的山地也有分布。长苞铁杉常呈斑块状分布,而较集中于南岭山区,向东可达福建戴云山,向西北至贵州梵净山。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米,具平展常稍下垂的枝条;树皮暗褐色,纵裂;小枝具隆起的叶枕,淡褐黄色至红褐色,无毛,侧枝生长缓慢;冬芽卵圆形,无树脂,芽鳞宿存。叶辐射伸展,线形,直,长1~2.5厘米,宽1~2.5毫米,先端尖或微钝。基部渐窄成短柄,上面平或近基部微凹,具7~12条气孔线,微具白粉,下面沿中脉两侧有灰白色气孔带。雄球花单生叶腋;雌球花单生侧枝顶端,直立,苞鳞大于珠鳞。球果圆柱形,直立,长2~5.8厘米,直径1.2~2.5厘米;成熟时红褐色,种鳞革质,近斜方形,长0.9~2.2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宽圆,中部收缩。下部两侧突出,基部两侧耳状;苞鳞近匙形,先端尖,稍外露;种子三角状扁卵圆形,长4.8毫米,种翅较种子为长,上部宽,先端圆。

生长特征

分布区主要地处中亚热带,个别产区可伸入南亚热带。多生于中山地带,气候温凉潮湿,雨量充沛,云雾大。如越城岭北纬约26°,海拔1450米的记录,年平均温14.8℃,1月平均温21℃,7月平均温22.2℃;极端最低温-11.9℃,年降水量206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长苞铁杉为阳性树种土壤为酸性黄壤和黄棕壤。多生于坡度30°以上的山脊或山坡向阳处,能适应岩石裸露、土层较浅的岩隙地,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地生长更好。

长苞铁杉分布较集中的梵净山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但在山区内,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变化。在海拔1600米一带,平均温10.1~10.6℃,≥10℃的积温2900~3060℃。年降水量1100~2600毫米,4~10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的30%以上,但冬季无明显的干季。分布区的土壤是发育在前震旦柔板溪群的板岩或砂岩上的黄壤或山地黄棕壤,但由于林下岩石裸露,土层较薄,故较干燥。长苞铁杉为阳性树种,天然整枝良好,林下常见更新的幼树,幼树比中龄树耐荫蔽。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不高,耐干旱、瘠薄,在生境恶劣、常绿树种不易生长的山脊等地,长苞铁杉都生长良好。在梵净山,本种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鱼坳等地分布最集中。伴生树种,常绿的有巴东栎、曼青冈、褐叶青冈等;落叶树种有水青冈,枫香等,灌木有柃木、尖叶山茶,荚速,具柄冬青、云南冬青等。

资源冷杉

生存现状

资源冷杉是濒危种,资源冷杉是近年来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局部山区发现的冷杉属植物,散生于针阔混交林内。由于植株较少,又多属老龄林木,结实间隔期长,林内箭竹密生,天然更新不良,若不采取保护措施,有可能被阔叶树种所更替。

濒危原因

对银竹老山资源冷杉种群衰退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资源冷杉种群退化的首要因素是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人为砍伐破坏其所依存的森林环境以及其分布地的集中放牧,其次是它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也造成在自然状态下出现其种群数量不易扩大的局面。要实现资源冷杉种群的保护,解除其濒危状态,以免绝灭,必须立刻停止人为干扰,并进一步加强对它繁育系统的研究。

形态特征

资源冷杉是常绿乔木,高20~25米,胸径40~90厘米;树皮灰白色,片状开裂;1年生枝淡褐黄色,老枝灰黑色;冬芽圆锥形或锥状卵圆形,有树脂,芽鳞淡褐黄色。叶在小枝上面向外向上伸展或不规则两列,下面的叶呈梳状,线形,长2~4.8厘米,宽3~3.5毫米,先端有凹缺,上面深绿色,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树脂道边生。球果为椭圆状圆柱形,长10~11厘米,直径4.2~4.5厘米,成熟时暗绿褐色;种鳞呈扇状四边形,长2.3~2.5厘米,宽3~3.3厘米;苞鳞稍较种鳞为短,长2.1~2.3厘米,中部较窄缩,上部圆形,宽9~10毫米,先端露出,反曲,有突起的短刺尖;种子倒三角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淡褐色,种翅倒三角形,长2.1~2.3厘米,淡紫黑灰色。

生态特征

资源冷杉分布区地处中亚热带中山上部,气候夏冷冬寒,雨量充沛,雪期及冰冻期较长,终年多云雾,日照少。年平均温8~12℃,极端最低温-5~8℃,较强寒潮年份可出现零下13℃的低温,年降水量1800~2400毫米,相对湿度85%~90%。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与砂页岩,土壤为酸性黄棕壤,pH值4.5~5,林内有大量的枯枝落叶。

资源冷杉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树冠高耸于阔叶林层之上,主要树种有南方铁杉、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华南桦、交让木、银木荷、吴茱萸五加等。林下多生长茂密的南岭箭竹,在竹类或灌木较少的林地上天然更新良好,幼树耐阴,大树需要一定的光照。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结实有间隔期。

梵净山冷杉

梵净山冷杉是常绿乔木,高22米,胸径65厘米。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叶上有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球果呈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梵净山冷杉种子长卵圆形,微扁,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

适宜于夏凉冬冷,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pH值4.5~6.5。耐阴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林。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

仅分布于贵州东北梵净山海拔2100~2300米的地带。是贵州惟一残存的冷杉属树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古气候有科学意义。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地理分布

冷杉属是北温带针叶林的建群种类,世界上共有50余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在亚热带陆续发现冷杉属植物3种,是植物界的奇迹。其中贵州的梵净山冷杉,不但为残留的稀有种类,且构成一定小面积的冷杉林。是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最后发现的一种冷杉及其形成的冷杉垂直带群落。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对植物区系学、植物群落学、植被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冰川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生存现状

梵净山冷杉是濒危种。梵净山冷杉是我国贵州省特有植物,为冷杉属中稀有种类,目前仅在梵净山局部地区发现,由于数量稀少,且系第四纪残遗植物,因此必需加以很好的保护。

形态特征

梵净山冷杉是常绿乔木,高达22米,胸径65厘米;大枝平展,1年生小枝红褐色,2~3年生小枝深褐色;冬芽卵球形。叶在小枝下面呈梳状,在上面密集,向外向上伸展,成V形凹陷,中央的叶较短,线形,长1~4.3厘米,宽2~3毫米,先端凹缺,上面深绿色,有凹槽,无气孔线,下面有两条粉白色气孔带,树脂道2个,边生或近边生。

球果呈圆柱状长圆形,直立,成熟时深褐色,长5~6厘米,直径约4厘米,具短梗;种鳞肾形,长约1.5厘米,宽1.8~2.2厘米,鳞背露出部分密生短毛;苞鳞长为种鳞的4/5,不露出或微露出,顶端微凹或平截,具长的刺状突尖,顶端边缘有不规则细齿;种子长卵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种翅倒楔形,褐色或灰褐色,连同种子长约1.5厘米。

生态特性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凉冬冷,雨量充沛,云雾多,温度低,霜降频繁,冬季积雪。海拔2200米的烂茶顶年平均温7.3℃,最热月平均温16.2℃,最冷月平均温-2.3℃,年降水量26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92.5%。地形多为接近山脊的陡峻山坡,坡向北、北西或北东,坡度一般在50~60度。土壤为山地黄棕壤,较湿润肥沃,土层一般较薄,成土母质为板溪群板岩,表层有机质丰富,腐殖质层厚2~3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7.17%~23.88%,pH值4.5~6.5。梵净山冷杉为阴性树种。耐荫性强,喜冷湿,一般多为纯林,也有混交,主要伴生植物有铁杉、扇叶槭、灯笼花、樱花等。本种叶芽开放迟,一般多在6月开始抽稍,7月顶芽出现,通常5~6月开花,球果10~11月成熟。高生长期较短,林中异龄性大,林层世代明显,结实年龄在林缘约40~50年,结实周期4~5年,果实出籽率少,由于林下荫蔽度大,天然更新出苗不多,生长势差。

元宝山冷杉

生存现状

元宝山冷杉是濒危种,是近年来首次在广西境内发现的冷杉属植物之一,仅产于融水县元宝山。为古老的残遗植物,现存百余株,多为百龄以上的林木。由于结实周期较长(3~4年),林下箭竹密布,天然更新不良,林中很少见到幼树。急需采取保护措施,以利物种的繁衍。

元宝山冷杉是广西特有物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不足900株。在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设置5块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取野外资料,对元宝山冷杉种群进行统计,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处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幼苗个体比例大,大个体级死亡率较高,个体胸径超过21厘米后,生命期望陡降。谱分析表明,种群的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由于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及林窗效应,种群结构有波动性变化过程,元宝山冷杉种群当前仍为稳定型种群,元宝山冷杉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差异:幼苗,幼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龄阶段向随机分布发展;大树呈均匀分布。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小环境的影响。元宝山冷杉濒危的主要原因有:分布范围小,天然更新能力差,幼苗死亡率高,受群落生境限制,动物活动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