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
3327700000008

第8章 珍稀木本植物(8)

形态特征

海南海桑为乔木,高4~8米,基部周围具放射状木栓质的笋状呼吸根;小枝粗壮,上部具不明显的钝棱,下部圆柱形,叶对生,革质,阔椭圆形或近圆形,罕有阔卵形,长6.5~8厘米,宽6~8厘米,顶端近圆或钝,基部短收狭,全缘;侧脉每边10~17条,近水平伸展与中脉成40~50度角展出,花大而美丽,通常3朵簇生于枝顶,罕为单生;花梗粗壮,长2~3厘米,靠近花萼基部具关节;萼管钟形,具6钝棱,长10~12毫米,宽16~20毫米,萼檐6裂,裂片厚革质,三角形,内部红色,长15毫米,宽6~7毫米,顶端微短尖;在萼片之间花瓣生长的位置,海南海桑的叶片颜色较深有明显的退化雄蕊存在;花瓣缺,雄蕊多数,长4~4.5厘米,着生于萼管喉部;子房全部沉没在萼管内,近球形,长8~11毫米,直径13~14毫米,具12室;花柱宿存,略弯,长4厘米,有头状的柱头;胚珠在每室内多数。浆果扁球形,长4~4.5厘米,直径5~6厘米,基部有向上伸展的萼裂片和有时具1对小叶;种子极多数,细小。

在野外,海南海桑与同属植物卵叶海桑在形态上的差别不是特别显著,海南海桑的叶片颜色较深,叶片长度与宽度相差不大,近圆形;而卵叶海桑的叶片颜色较浅;叶片长略大于宽,呈卵形;当花蕾存在时,就能从萼片上是否有瘤状物作出正确判断;卵叶海桑花萼片具瘤状突起,海南海桑则无。

内部结构

海南海桑叶横切面观:叶片为等面叶,表面被角质层,上、下表皮细胞近正方形,各1列,排列整齐,均有气孔及泌盐腺分布其中。栅栏组织的细胞柱状至长方形,排成较整齐的3~4层。海绵组织的细胞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没有明显的胞间隙,一般稍厚于栅栏薄壁组织,其厚度与栅栏组织比例约1∶1。有分枝状石细胞,石细胞密,从海绵薄壁组织插入栅栏薄壁组织。

表面观: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四边形至多边形,边直形至近直形;上、下表皮均具气孔,气孔为4~5细胞轮列型,单气孔为主,表皮细胞之间有泌盐腺结构。环结曲形羽状脉,一级脉直形,中等粗细;二级脉多为开出后弯行至叶缘处弯曲,与上面二级脉连成脉环;有二级间脉,三级脉结网型与贯串型并存,三级脉走向弯曲及近直向行走,四级脉多分枝并互相连接,或与五级脉构成较大的脉岛、叶缘具三级脉环。

次生木质部:横切面上管孔甚多,多数为复管孔,管孔圆形,卵圆形或呈多角形;导管和纤维分子短,壁厚,壁上有次生增厚;管间纹孔互列式,导管和射线细胞间纹孔对形态和大小变化较大,纤维细胞具单纹孔;具附物纹孔;单穿孔;轴向薄壁细胞稀少;径向薄壁细胞具晶体;单列射线,少数为二列射线,射线类型为同型Ⅲ型;具纤维状导管分子。

花粉形态:花粉粒长球形,3孔型,萌发孔为圆形,孔缘加厚凸起,萌发孔孔口小,有脊;两极区加厚,极区略宽,近光滑,稍具条状纹饰并有穴状纹。

但在对海南海桑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观察时,发现在一些细胞中其染色体数有时多于11,有时却少于11。

地理分布

海南海桑仅天然分布于文昌市清澜保护区东阁和头宛两处,生长于杯萼海桑和海桑林的分布区内,分布范围狭窄。据最新调查,海南海桑个体数量极为稀少,在东阁有2株,在头宛有6株,在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有引种栽培。数量仅100~200株个体。

生长特征

海南海桑分布区气候高温湿润,属热带季风气候类型,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均温24℃,年降雨量1700毫米。在东阁镇群建排港村内海港湾高滩地生长的两株海南海桑,树龄估计在100年以上,树干粗壮,有分叉。一株树高13米,胸径47厘米,冠幅12米;另一株树高14米,胸径35厘米,冠幅13米。产地环境为内海高潮滩地,土壤为坚实的沙泥土。冠幅下生长着角果木、海莲、榄李、红树、木果楝、瓶花木等红树植物。海南海桑耸立在其他红树植物之中。另外6株海南海桑生长在文昌市头宛,其中有两株生长于头宛村前中潮滩地,与拟海桑、海桑、红树、海莲等混生,产地条件较好,土壤松软,淤泥深厚,常有潮水浸淹。另外四株生长于霞场村中高潮滩地,与卵叶海桑、杯萼海桑、角果木、海莲等混生,土壤为淤泥土。

海南假韶子

海南假韶子是濒危种。常绿小乔木,高3~9米,胸径4~14厘米。仅分布于海南局部地区海拔200米以下山坡稀疏残林中。在深厚、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略耐旱瘠,繁殖力强,花期4~5月,果期7~8月,为海南特产。

形态特征

海南假韶子树皮红褐色,小枝密生椭圆形皮孔。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细直纹;小叶3~7,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8~20厘米,宽3~7厘米,海南假韶子是海南特有树种先端急尖或渐尖,有时短尾状,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无毛,侧脉12~15对;小叶柄肿胀,长约8毫米。

花序圆锥状,腋生或顶生,多花,被锈色绒毛;花小,有短梗;萼5深裂,裂片三角形,两面被绒毛;花瓣5,白色,卵形,长约1毫米、鳞片2裂,被柔毛;花盘5裂,无附属物;雄蕊(雄花)8,花丝长约2.5毫米;子房(雌花)密被小瘤体,兼有糙状毛,3室,每室有1胚珠,仅1室发育,蒴果近球形,密生木质硬刺,直径2~2.5厘米,刺长约5毫米;种子1粒,呈斜压扁状,宽约2厘米,种脐大,椭圆形。

生活习性

海南假韶子适于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土壤为花岗岩或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呈微酸性反应。在深厚、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略耐旱瘠,在干旱瘦瘠而开敞的石隙中仍能生长。

海南假韶子常与黄牛木、乌墨海南蒲桃、细基丸、小花五桠果、光叶巴豆、白格等乔木混生。

海南假韶子繁殖力较强,母树下幼树幼苗较多,伐桩上一般都有2~4株萌芽条。花期4~5月,果期7~8月。

滇波罗蜜

滇波罗蜜分布于云南,是渐危种。滇波罗蜜为云南南部地区分布较广的一种热带优良材用树种。由于材质优良,过度砍伐,目前数量已日渐减少、同时更新困难,若不加以保护,将陷入濒危状态。

形态特征

滇波罗蜜是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粗糙,具不规则槽纹;小枝粗壮,密被锈褐色或灰褐色绒毛。叶互生,椭圆形,长13~37厘米,宽6~2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或疏生浅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锈褐色,侧脉11~13对,其上被锈褐色柔毛;叶柄长约4厘米,密被锈褐色柔毛。花单性,同株;雄花序椭圆形、卵形或为棒状,花被2~3裂,雄蕊1枚,每花具盾状苞片1枚;雌花序球形至椭圆形,苞片盾形,花被管状,下部与花序轴合生,花柱伸出花被外。聚合果近球形,由多数肉质花被和心皮与花序轴愈合而成,成熟时淡黄色,长约10厘米,密被黄色茸毛。

生长特性

滇波罗蜜为喜温喜湿树种,散生于季节性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多见于河谷和沟谷两侧阴湿处。分布区年平均温约19~22℃,最低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一般不低于1200毫米,多集中在6~10月,相对湿度多在75%以上。土壤因海拔高度而异,一般800米以下为砖红壤,以上则为赤红壤或黄壤。每年旱季(2~3月)为换叶期,其叶含氮量丰富,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良好作用。花期3~4月,果实7~8月成熟。果肉多汁,鸟兽喜食,并赖以传播种子。1年生幼苗生长缓慢,高约20厘米,对干旱和霜冻很敏感。因此,当第二年旱季来临时,除土壤潮润和荫蔽处的苗木得以保存外,大都因干旱而死亡。第二年雨季过后保留下来的苗木,抗性增强,生长加快,且需全光照。

滇南风吹楠

滇南风吹楠分布于云南(勐腊、景洪、沧源),濒危种。滇南风吹楠是我国南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的特有种,分布区狭小,由于雨林过度毁坏,数量极少,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雄株较多,雌株稀少,天然更新能力极差。同时,当地商业部门收购种子,群众采用伐树收果的不合理的方法,使得结实植株日渐减少,如不加强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

形态特征

滇南风吹楠是常绿乔木,高12~25米,分枝常集生树干顶部,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皮孔显著。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0~35厘米,宽7~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侧脉12~22对;叶柄扁,长2~3.4厘米,宽约5毫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序圆锥状,着生于老枝落叶腋部,长8~15厘米,各部被锈色树枝状毛,老时渐脱;花小,直径约5.5毫米,桔红色,花被裂片3或4,雄蕊20,完全结合成球形体;果序轴颇粗壮,密被皮孔,长6~12厘米,着成熟果1~2。果椭圆形,长4.5~5厘米,外面光滑,基部偏斜,并下延成柄,宿存花被片成不规则盘状,成熟时2瓣裂;种子为假种皮完全包被,假种皮橙红色,种皮薄,脆壳质,胚乳嚼烂状。

生长特性

滇南风吹楠分布于沟谷雨林的坡地上。本种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分布区年平均温19~21℃,极端最低温不下0.5℃,极端最高温达40℃,相对湿度82~8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80~90%的雨量多集中在5~10月,但干季多雾,以补偿水分之不足。土壤为三叠纪紫色砂页岩形成的山地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滇南风吹楠非主要建群种,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居于2~3层乔木,个别高30余米,与其伴生的主要建群种有番龙眼、千果榄仁、毗黎勒、轮叶戟、白颜树等。在土壤干燥瘠薄的地方极少天然分布。花期1~2月,果期4~6月。当果实成熟落地后,小兽喜吃,天然更新较差,在有上层乔木的荫蔽下则偶见幼苗。

光叶天料木

光叶天料木,属渐危种。常绿大乔木,高30米,胸径80厘米。分布于云南局部地区,散生在海拔500~1000米地带。为新近发现的老挝天料木的一个变种。开花多,结果少,天然更新能力差。花期4~5月,5~6月果熟。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热带雨林、沟谷雨林或常绿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光叶天料木树皮纵裂,灰褐色或灰白色;小枝褐色,具皮孔,无毛。叶纸质或薄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无毛,长8~20厘米,宽5.5~8厘米,先端短渐尖,钝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波状钝齿;叶柄长约1厘米,有沟槽。总状花序腋生,长10~25厘米;花梗长1.5毫米,被毛;花小,淡黄色,芳香;花被裂片4~5,稀6;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着生于基部;花柱3~4,下部合生,子房半下位,侧膜胎座3~4,每室有胚珠5~7;种子长椭圆形,长1.5毫米。

生长特性

光叶天料木大多零星分布于热带季节性雨林中,构成乔木层上层的成分;在南亚热带范围的常绿阔叶林中有时也能见到。分布区的年平均温约19~22℃,极端最低温3~5℃,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为砖红壤或赤红壤。在上层深厚、水湿条件好的地方,生长较好;贫瘠土壤则生长较差,植株明显矮小。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地理分布

光叶天料木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景洪、勐腊及西南部耿马等县,散生于海拔500~1000米地带。

长瓣短柱茶

长瓣短柱茶是渐危种。长瓣短柱茶是我国罕见的特有种,目前星散地残存于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个别分布点上,数量极少,天然繁殖力较弱,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分布区域正日益缩小。

形态特征

长瓣短柱茶果长瓣短柱茶是常绿小乔木,高2~10米,胸径5~25厘米;树皮红褐色至灰褐色,平滑;全株除芽鳞疏被柔毛外均无毛。叶互生,厚革质,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1厘米,宽3~4.5厘米,边缘具细尖锯齿,侧脉5~7对,中脉和侧脉在上面常明显凹下,下面隆起,叶下面被红色腺点;叶柄长1~1.5厘米。花通常1~2个,顶生或近顶腋生,无梗,白色,直径4~10厘米;苞片和萼片9~10对,近圆形;花瓣5~6片,倒卵形,长2.5~5.5厘米,顶端二裂;雄蕊多数,长7~14毫米,花丝仅基闻连合;子房3室,被毛。花柱短,长3~4毫米。蒴果球形,熟时淡褐色,稍粗糙,直径2~2.5厘米,果壳较薄。

地理分布

长瓣短柱茶分布于福建建宁、宁化、沙县、南平、建瓯,江西黎川,湖南攸县、永顺,湖北来凤,咸丰、鹤峰、宣恩、恩施、利川、五峰、宜昌,广西龙胜等地。生于海拔150~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