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33278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2)

退一退,也是给予别人尊重,体现一个现代人广阔的胸襟,博得更多人的信赖,这就是做人法则之二。

法则之三:以傻为乐

老子说过:愚者有福了,因为他们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他的弟子庄子继续着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而说:弃智;柳宗元称他比邻的山为“愚山”,称附近的水流为“愚溪”;郑板桥也说过一句名言: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而近代的文学家林语堂也为此作诗一首:“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由此可见,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会装傻的人。

老子恪守自己的信念,博学深思的他只是著书立说,不参与朝政,不做官,与世无争,甘于清贫,以此为乐。那么,老子果真“傻”吗?其实,他是把自己所有的心思放在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从中自得其乐,所以显得与众不同,与俗世格格不入了。

而我们现在的人都显得精明有余,傻气不够;虚伪太多,真情缺乏。说到底,还是现代人放不下功名利禄,看不开红尘世事,拘泥于金钱、地位、关系,对琐事斤斤计较,因此活得很累。于是,老子又告诫世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现代人要舍得放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因为他们放弃了人类自私的执著和狭隘的偏见,所以才会与大道同体,与真理同在,而成为真正的人。“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其实,老子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盘居在大地上,过着诗化的生活,无拘无束、知足常乐地享受人生。老子引导人们放眼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这就需要有一种清静恬淡的心态,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流逝了的不去强求,来到了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简陋的处境而忧虑,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为个人的不遇而情绪波动、怨天尤人,始终如一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活得“傻”一点,也就是活得洒脱一点,自在一点。

看到老子如此厉害的“老滑”都能这样平和、宽容、简朴、知足,我们何不放下心灵的枷锁,让自己自在、轻松一点呢?多几分“傻”,也就多了几分“乐”,这就是做人法则之三。

解读了老子的思想之后,我身心为之轻松。老子以自己的方式劝告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怎样为人处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可以说,老子思想永远是中国哲学宝库中的一盏明灯!它的璀璨光芒将照耀千古万代。(肖丽萍)

老子处世哲学的启示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子,虽然只给后人留下一本5000字的《道德经》,可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超越时空,并对世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老子的处世哲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少私寡欲”的道德观

什么是最高尚的道德?“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的本性的自然表述,这种大公无私的品德才称得上是“玄德”。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为利欲声色所惑,逐渐迷失了人固有的本性,即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操行变坏。对个体而言,物欲窒息了人的天性,这是个体生命走向堕落的根源,也是导致整个人类社会走向争斗和杀伐深渊的根源。因此,老子特别倡导要“少私寡欲”、“祸莫大于欲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没有比不知足有更大的祸患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有更大的罪过了。因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做到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而回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

2000多年前的老子要求人们“少私寡欲”,“复归于婴儿”的思想虽然过于理想化了,但对于现代社会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二、“以柔克刚”的处世观

人们通常认为:刚强可以战胜柔弱,现实生活中也总表现出许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具体事例,人与人是这样,国与国也是这样。在处理“强”与“弱”、“刚”与“柔”的关系上,老子与众不同,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因此打仗逞强就不能获胜,树木坚强就会遭受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处在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反而处在上面。他辩证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道理。事物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和死亡,所以,大凡刚强的东西往往属于“死”的一类,相反,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的一类。

根据“柔”的思想,老子找到了最具有柔性的水,表达了自己“贵柔”的理想人格追求。“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即世界上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水。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柔弱谦让,而不能恃强凌弱;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赞誉,而有时暂时的忍让和退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报怨以德”的处世境界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能做到善待善者,然而,老子从“报怨以德”的思想出发,要求做到:善良的人我就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诚实对待他,于是,整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好感。诚实的人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人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就可以化不善为善,使虚伪者成为诚实的人。用恩德去报答怨恨,将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小则视为大,少则视为多,即使有怨恨,也要用德去报答。

老子的“报怨以德”的处世思想早已积淀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以德报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如果大家都能以老子的“报怨以德”思想去容人待事,相信定能更好地与朋友、同事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脚下的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