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战国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以“瑰丽的文采、神奇的想象、综合的形式、浪漫的气息、时代的精神”,不仅让时人耳目一新,而且令后代景仰千古。楚辞这种体裁的开创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如果要寻找一位深刻地浸润着中国历代文人心灵,又广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历史、民俗的骄子,屈原无疑当为首选。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始终心怀家园的精神。他以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贾谊、“发愤著书”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旷世独立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还有张衡、曹植、阮籍、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轼、蒲松龄,历代文人无不心折于屈原的作品与人格。
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离骚》,神奇瑰丽的《九歌》,隐含悲愤的《天问》——屈原的名字和他的诗篇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在中国和世界树立起令人仰视的巍峨丰碑。自古及今,仁人志士都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自己的情怀,身处逆境者多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的意志。屈原那种忧愤深广的爱国之情,为了理想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慷慨刚烈之气。而他九死不悔的执著意志、深沉的忧患意识、自我完善的高洁精神、坎坷多舛的悲剧命运、恢弘瑰丽的锦绣诗篇,更化作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涌动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
作为崭新的文学样式,楚辞的创作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声,培养了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一大批人才。西汉末年,刘向辑录这些作家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中最早的浪漫主义流派。
楚辞的作者无疑应以屈原为其最杰出的代表。屈原的作品利用民歌体的形式,吸取民间文学的丰富养料,深邃的思想蕴涵于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之中。尤其《离骚》、《九歌》,构思谨严而奇特,感情深挚而热烈,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同时也表达了斗争中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内心的苦闷。屈原常常征引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从中寻找经验教训,其中有些地方可以和史书互相参证补充;从《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上古神话传说的一斑,而“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等看起来很艰涩的诗句,则是考证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资料。《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那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九章》由九篇作品组成,其内容都与屈原的身世有关。例如《橘颂》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怀沙》一般认为是屈原临死前的绝笔,诗人再次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志向,并以更为激愤的言辞指斥楚国政治的昏乱。《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将纪实、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以华美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出复杂的、激烈冲突的内心状态。
《九歌》本为古代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的《九歌》,沿用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称,共11篇。其中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等的神话故事,是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珍贵资料。《诗经》中的祭祀乐歌通常都是典雅而庄重的,《九歌》则不同。它用富丽奇幻的语言,描绘出盛大的、活泼而亲切的祭礼场面。诗中的神灵都被赋予了人类的品格和情感,美好而可亲,这些都反映出在南方的民间信仰中人神共处的特点。
《天问》是一首长诗,在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172个问题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例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又涉及后羿射日等细节。关于商之始祖契,以及自契至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天问》透露了许多关于这段历史的重要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为宝贵。
在艺术成就方面,《楚辞》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情感。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性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神奇瑰丽的想象。《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文学作品。《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缥缈迷离、瑰丽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许多诗人有着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这些意象与他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融为一体,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如曹植《洛神赋》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李贺诗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而蒲松龄一生不遇,在《聊斋志异》中渲染花妖的美丽形象,自云:“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影响。
《楚辞》无愧为后世文学创作可堪借鉴的典范,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光辉历史,不读《楚辞》是不可能做到的;要理解中国文人的爱国精神和敢于牺牲自我捍卫真理的高尚情怀,不读《楚辞》也是不可能获得的。
瑰奇浪漫的不朽诗篇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卜居》、《渔父》诸篇。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
屈原是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曾滋兰树蕙培养人才,举贤授能追求美政,同时致力于楚歌的改造和再创作。在屈原青春浪漫的早期,《九歌》诞生了。《九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这样一个奇特、瑰丽、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那种古朴浑厚的风格,这里有庄严的东皇太一、威武的东君、变幻不定的云中君、缠绵哀怨的湘夫人、严肃的大司命、温柔的少司命、热情奔放的河伯、凄幽妖媚的山鬼、勇武刚强的国士魂;奇幻迷离的鬼神与幽峭朦胧的山水相交融,人对神的崇拜、景仰、眷恋与诸神之间的思慕、追求、渴望相映发,深沉的痛苦与淡淡的哀怨、绰约的身形与惆怅的心态相交织,这一切在屈原笔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忽起忽伏,忽断忽续,感伤婉约的调子弥漫其中,这使得《九歌》成为楚辞中最细腻、最动人性情、最耐人用心细品的一组作品。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很短暂。屈原固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不断向楚怀王提出通过改革来谋求国富民强的主张,极强烈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主动的使命感和坚定执著的精神,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仅有这些还不够,怀王的昏庸、奸臣的诋毁、小人的构怨使政治经验上略显单纯的屈原渐渐由中心被推到边缘。屈原忧心如焚,但却无能为力,这就决定了屈原的悲剧命运,他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解决的。从此他将在这种矛盾的重压下走上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记载这条长路上屈原行迹心迹的就是《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
楚国一天天接近沦亡的境地,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将白起攻陷了楚国首都,早已与屈原势不两立的楚顷襄王即位后只能让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得更远。孤独的屈原来到了楚国先王之庙,看见墙壁上前人留下的天地山川历代兴亡的壁画,他的思索与激情相交织,向总括万物的“天”提出了质问,创作出了举世罕见的奇文《天问》。《天问》是一篇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以“曰”字开头,通篇采用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从天地开辟、山川自然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问到楚国和他自己。这么多的疑问寄寓着屈原的思索:如果天有道,道是公平的,那么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坎坷多艰?如果天无道,不公是常理,那么自己存在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屈原的自我煎熬与痛楚渐深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楚国贵族,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与能力报效祖国振兴国家是屈原必然的选择,然而在两代昏庸君王统治下,耿介高洁的屈原四处碰壁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做出妥协与群小党人同流合污,也许政治事业上能显达,但这与屈原的高洁人格相悖;效法各国奔走的游说之士,另择他国,这又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爱国兴国理想;那么保持自己的品格,正道直行,眼前又几乎无路可走。屈原真的到了“穷途”,可是“诗必穷而后工”,屈原的诗篇也渐渐被磨砺得沉郁浓重了,这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矛盾、犹豫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就是《九章》,《九章》无疑是作铺垫、补充来呼唤《离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