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东汉32年—92年)
史书开有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大功。而换了朝代立刻来写一部历史,这是班固的贡献。以后正史都是学的班固《汉书》。这就无怪乎要“迁、固”、“《史》、《汉》”并称了。
——国学大师钱穆
班固是东汉时期第一流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编纂的《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事详赡得体,大一统和正统思想浓重,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现代人经常将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将《史记》和《汉书》并举。其实在唐代以前,《汉书》的地位是《史记》所不能企及的。这主要是因为《汉书》与《史记》相比,正统、保守的意味要更浓一些。班固汲取了《史记》的经验,加以改进和发展,以浓重的笔触全面地从时间、地域、人事、思想文化诸方面详细地记述西汉的统一大业,给汉代政权和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是空前的史学成就。
《汉书》和《史记》一样,有着文史结合的特点。以《史》、《汉》为代表的两汉传记文学,是当时文学史上的主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汉书》的文学性虽然不如《史记》,但写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都秉承“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具体中有细节。以简洁的语言文字,通过某些典型情节的具体描写,使一些历史人物的个性、思想感情和历史活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练,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喜欢骈俪典雅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在《史记》之上。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书》确实是不容错过的瑰宝。
《汉书》又称《前汉书》,全书共120卷。主要记述的年代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为止,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严整,为我国历代的官修正史确定了一个典范。传世的“二十四史”,除《史记》和《南史》、《北史》外,都是沿用《汉书》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
《汉书》包括“传”7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志”10篇;史“表”8篇。全书80万字,书中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汉武帝之前的部分,基本上依据《史记》写成。汉武帝以后的部分,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从而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
《汉书》的“志”即是《史记》的“书”,但比《史记》增加了《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和《五行志》四篇,所包容的历史现象更为博大丰腴。特别是《艺文志》,记述了当时和前代的书籍源流、存佚、内容,并作了分类,是我国留存最早的一部目录学书。以后的“正史”大多效仿它,写入这部分内容。作为史书,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莫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汉历史的人,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就《汉书》的体裁而言,班固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在历史编纂学上是一个创举。《汉书》之前,中国没有一部断代史,在反映中国社会阶段性发展特点上存在着不足。班固首创断代史,并把它与纪传体相结合,使它们各自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为记载中国历史找到了最好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汉书》的创建得到历代史学家的尊重和历史的认可,纪传体断代史成为中国史学的主导流派,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另外,由《史记》首创的纪传体是中国历史学成熟的标志。《汉书》继《史记》而起,对于《史记》体制上的粗疏之处作了技术改进,对纪、表、志、传诸部分都作了改造、补充,在记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方面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于是它问世后,史家“竞弃马而学班”,“奔走班固之不暇”,《汉书》成为“后世不祧之宗”(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汉书》的文学价值不容小觑。虽然在文学性上,《汉书》要稍逊于《史记》,但班固笔下仍诞生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名篇。譬如《李广苏建传》、《盖宽饶传》、《张禹传》、《东方朔传》、《朱买臣传》、《霍光传》等。
我国史学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左传》、《史记》等名著在这方面都很突出。《汉书》继承了这个传统,一方面注意记述经世之业。如写《沟洫志》,申明治河修渠乃“国之利害,故备论其事”;写《贾谊传》,“掇其切于世事者于传”,不切世事者从略;写《晁错传》,“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未施行之语一定抛开;写《董仲舒传》,也是“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另一方面,《汉书》还很注意究世变,“明监(鉴)戒”、通古今,才能“备温故知新义”。更有宣扬伦理教化,标榜劝善惩恶,等等,无一不是经世而讲求功用的。这对后来的正史,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书》的详赡史事
详赡,是《汉书》的一大特点。《汉书》中有关武帝以前的史事,多采用《史记》,但实际上补充了很多内容,也有些修改。例如,《汉书》增设了《惠帝纪》及贾山、李陵、苏武、张骞等传,创立了《古今人表》和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志;在萧何、韩信、刘安等传中增加了不少史料,特别是在一些纪传中记载了很多诏令、奏疏、诗赋、文章,这就大大丰富了汉代史的内容。有关武帝以后的记载,大概是缀集班彪《后传》及各家续《史记》之作,也有新撰的东西,加以总编而成。各家所作及《后传》早已散佚,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从班彪的《前史略论》中所说“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来做推敲,《后传》大概只有纪、传,而无表、志。看来班固撰写《汉书》武帝以后史事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撰十志尤非易事。
《汉书》体制的容量很大。十二纪写西汉十二世君国大事,记明年,多列事目,不写细节,起提纲作用。八表,有六个王侯表是从《史记》中的汉王侯表发展起来的;《百官公卿表》比《史记·将相名臣年表》丰富得多,既叙述秦汉官制演变,又记录汉代三公九卿任免升黜;《古今人表》把远古至秦末的人物列为九等,但其中未列汉代人物。十志,是律历、礼乐、刑法、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等,记述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文化思想史。七十传,一般是先专传、合传,而后是类传,记载西汉各种人物、各个民族及邻近诸国,末尾传写王莽及《叙传》。它对西汉一代史事和人物,几乎无所不包。
十志最能体现《汉书》的详赡。《食货志》记述西周至王莽时期的农业、农政、货币和财政的情况。《刑法志》记述古代至东汉初年的军制和刑法的历史变化。《地理志》概述古今地理沿革、汉代政区,以及各地区的范围、山川、户口、物产、风习,还有中外交通。《沟洫志》记述古今水利事业,记载了贾让的治河三策。《礼乐》、《郊祀》二志记载历来的礼乐文化和祭祀制度。《天文》、《律历》二志记有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五行志》详记了自然界古今很多的灾异现象。《艺文志》吸收了刘歆《七略》的成果,著录了西汉末年皇家藏书的情况,并综述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和短长。这些详细的记载,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自然史的著述,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内容,对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志”影响很大,对后来《通典》、《文献通考》的影响也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