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国学精粹
3328000000038

第38章 四书章句集注(1)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

中国思想家中,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不过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起决定性的作用。

——著名学者任继愈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也是中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在哲学思想上,朱熹继承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他的理学,在明清两代被奉为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也有很大影响。在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也颇为流行。朱熹注意使学术研究和讲学紧密结合,师生共同研究著述;他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对后代书院的发展、自由讲学风气的提高、学术研究空气的浓厚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部书也简称为《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朱熹在其后半生花费了大量心血撰写和反复修改“四书”的注释,经过40余年的研究探索,到70岁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一章的注释。

朱熹的意义,首先在于把这四部书汇合在一起,由这四部书构成支持理学思想的一个经典系统;其次以这四种经典作为其“道统”系谱的文本,使从孔子经子思到孟子的历史得到著作的支持;再次是对四部书都做了简要而且精密的注释和阐发,在《四书章句集注》的注释里融贯了理学的思想。明、清两代,《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也成了历次科举考试的标准。原本是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因为有了考试权力和仕途利益作为支持背景,从而成了通行观念进入生活领域,进一步成为风靡知识界的思想与学问趋向,并因此改变了文化的主流和基调,构建了以后几百年间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主要风景。

朱熹是一位学问渊博的经学家,一生为编撰《四书章句集注》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自称从30岁起便开始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下工夫,因此《四书章句集注》并不仅仅是关于字句的注释,这部书体现了朱熹的全部哲学体系。

朱熹认为,《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这四部书完整地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和他本人则是这一道统的继承和发扬者。因此,他耗半生精力为“四书”分别作了注释,给《大学》区分了经传并重新编排了章节,还将四书作为一部“套书”刊行,“四书”之名由此始定。《四书章句集注》引用汉人以后注释,董仲舒、司马迁、扬雄等15家,引用宋人及同时人之说有41家。朱熹尽量博采众长,较系统地反映了作为一名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

《四书章句集注》充分反映了朱熹的“道统”学。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和做法,非常尊崇《大学》、《中庸》和《孟子》,让三者与《论语》并列。《大学》与《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章,至宋代时被单独抽出。朱熹对二书加以注释,并都加了“序”、“序引”,每章之后都进行总括。尤其是《大学》一书,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重新编排了章节。为了阐释理学思想,还按照自己的意思编撰了一篇《格物传》补入其中,因此称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对《论语》、《孟子》两书未曾改动,而是博览古今注释,择善而从,所以称为“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的编排次序,也颇具深意。朱熹认为,学习《四书》的顺序,应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他注解的《大学章句》内容丰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是理学之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重要著作,儒家世代相传的思想原则,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所以,《大学》和《中庸》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们的地位可“至比六经”,甚至在六经之上。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书章句集注》很重视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朱熹学养深厚,学识渊博,他吸收前朝学者的思想精华,并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和阐述,为编撰《四书章句集注》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文字训诂方面,他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力求通达和洗练;在注释解析方面,他并不纠缠于繁琐的考据,而是从整体着眼,探求并掌握原著的思想精神,不受古人的束缚。因此,《四书章句集注》绝不仅仅是关于字句的注释,它反映了朱熹的治学风格,并体现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

《四书章句集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四书章句集注》所阐释的理学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着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明、清两代都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学官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作为选拔政府官吏的标准。除了其学术影响以外,它还得到历代政府强迫性的灌输。读书人参加国家的各级考试,不能背离《四书章句集注》的观点,否则难以被录取,这也是《四书章句集注》流传久远的一个因素。

《四书章句集注》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朱熹以毕生精力从事学术活动,讲学、著述达40余年。中国思想家中,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不过三五人,朱熹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四书章句集注》起决定性的作用。

《四书章句集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四书章句集注》吸收了唐宋以来的文化积累,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体系,它把各等级的人排到一个被认为适当的社会位置上,建立了封建社会成员的全方位的岗位教育,对安定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四书章句集注》是一部强化内心修养,涤除心灵杂念的儒教经典。把“正心诚意”、“主敬”、“守一”、“格物致知”、“存诚”作为人生修养内容,最终目的在于教人成圣贤,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人伦日用之中得到精神解脱。“极高明而道中庸”,贯彻“内圣外王”之道。

第三,《四书章句集注》打破传统注释的旧模式。简明通脱,新人耳目。宋儒自称得尧、舜、禹的“心传”及文、武、周公、孔、孟以下千古不传之秘。朱熹的注解,有的有根据,有的根据不多,也有的直抒胸臆,不要古代书本的根据。它的特点是摆脱依傍,不受古人的束缚。

司马光《论风俗诸子》中说:

新进后生,口传耳剽,读《易》未识卦爻,已谓《十翼》非孔子之言;读《礼》未识篇数,已谓《周官》为战国之书;读《诗》未尽《周南》、《召南》,已谓毛、郑为章句之学;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

司马光对当时的学风不满而发牢骚。其实不能责怪“新进后生”们,当时青年学者的这些疑古倾向,也是跟他们的前辈们学来的。疑古代经典在北宋已成为风气。疑《周易·系辞》非孔子所作的有欧阳修;疑《周礼》的有欧阳修、苏轼、苏辙;疑《孟子》的有司马光、李觏;疑《尚书》的《允征》、《顾命》的有苏轼;疑《诗序》的有晁说之;王安石贬《春秋》,他说《三经新义》,抛开旧传统,独标新解。南宋朱熹疑孔安国的《书序》是魏晋间人作的。

第四,《四书章句集注》被指定为国家教科书,元明清各代用来开科取士,作为选拔政府官吏的标准。除了用它的学术影响以外,它还得到历代政府强迫性的灌输。读书人参加国家的各级考试,不能背离《四书章句集注》的观点,否则难以被录取,这也是《四书章句集注》流传久远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