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3328400000024

第24章 百科全书(2)

《百科全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各门科学知识的总汇和社会生活各个侧面的缩影,更重要的,它是“百科全书派”手中的一种战斗的武器,或者像人们所说的,它是一部“战争机器”,一门“可怕的大炮”。狄德罗及其战友们在前后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卓有成效地使用它向封建制度展开了连续不断的进攻,从政治到经济,从哲学到宗教,从意识形态到社会生活,一切旧制度、旧传统、旧观念无不在扫荡之列,无不给以猛烈的轰击。正如恩格斯所说:“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判局限于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把批判扩大到他们所遇到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设施;而为了证明他们的学说可以普遍应用,他们选择了最简便的道路:在他们因以得名的巨著《百科全书》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百科全书》是为18世纪的法国革命做思想的准备的,它的历史意义也就在这里。(陈启伟)

《百科全书》与启蒙运动

法国的启蒙运动,从18世纪初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百科全书派”登上历史舞台而达到高潮。《百科全书》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启蒙运动的基本武器是所谓理性的批判精神,而其批判的主要对象则是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百科全书派”把这种批判贯彻得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彻底,他们把对宗教迷信的批判提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高度,把对封建专制的批判提到了民主主义的高度。这种批判的主要表现在狄德罗等人的著作中,尤其是他们的《百科全书》中。他们的同时代人卡巴尼斯说得很对:《百科全书》是“反对宗教狂热和专制暴政的神圣同盟”。

第一,《百科全书》把一切都放到理性的法庭面前裁判。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喜欢说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是“理性的时代”或“哲学的世纪”。所谓理性,在这里不仅是指认识过程中与感性相对应的另一个认识阶段或认识方式,而是指与宗教信仰相对立的人的全部理智能力。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的“理性”一条中指出,理性除了其他的含义之外,有两种含义是与宗教信仰相对而言的,即一是指“人类认识真理的自然能力”,一是指“人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所能够自然达到的一系列真理”。在中世纪,这种自然的光亮被宗教的黑暗统治湮没了,愚昧、迷信、偏见支配了人类精神一千年。现在,启蒙思想家们就是要用人类固有的自然的光亮——理性去启迪人类,使之从中世纪的宗教蒙昧的迷梦中醒过来。启蒙思想家都坚信这是人类精神的一场伟大革命,之所以是一场革命,就在于人们是以哲学即理性的名义去反对长期以来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一切旧传统和一直被视为神圣的权威。狄德罗等人都以饱满的热情大喊大叫要以理性的尺度去重新审查一切、衡量一切、批判一切。

第二,《百科全书》是对教会统治和宗教迷信的批判。

法国是旧教的国家,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18世纪革命以前,僧侣在法国社会中与贵族并列为社会的特权等级。教会和教士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是最顽固最反动的力量。因此,《百科全书》在大量的词条中对教会和教士们的黑暗反动的本质和罪恶作了充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天主教会宣扬教权来自上帝和基督,神圣不可侵犯。狄德罗在“等级制”一条中对天主教会的封建教权作了历史的追溯,指出所谓教会和教皇的权力来自上帝、是耶稣基督所规定的等等鬼话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教权不是永恒的,“创造了它们的权力也可以消灭它们”。

狄德罗对于中世纪以来宗教迫害的暴行做了无情的揭露和痛斥。所谓宗教迫害就是“统治者本人或者让人们以他的名义对那些在宗教问题上与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实行暴虐的压迫”。他认为,其实迫害只能使人成为不说真话的“伪君子”,而“决不能使人改变信仰。”不仅如此,迫害的结果还可能导致迫害者自己的垮台。狄德罗对教士们敌视科学、敌视理性的宗教狂热和反对社会进步的顽固的反动的嘴脸也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他说,教士就是专门以搞宗教迷信为业的人,这种人是很难服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百科全书》中对基督教的许多教条、教规和仪式以及其他宗教的迷信观念都有所揭露和批判。狄德罗在有的地方甚至用毫不含糊的语言大胆地向一切宗教宣战。

第三,《百科全书》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批判。

18世纪革命前的法国是欧洲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法国封建君主的权力之大几乎到了没有任何限制的地步。《百科全书》中对专制暴君的批判虽然并未处处指名道破,但其对象即法国的专制制度是不言自明的。狄德罗以最尖锐、激动的语言痛骂封建暴君说:“在所有使人类遭受折磨的可怕的人中没有比暴君更残酷的了……他把臣士看做不过是一些一钱不值的奴隶,一些低下卑贱的东西。”前期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虽然对封建专制做过批判,但是他们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而缺乏民主主义的倾向。在此狄德罗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在《百科全书》中对封建专制批判的同时已经明确地把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大书特书在他们的旗帜上了。他指出,国家不是君主的私有物,而应为人民所有。但是在封建统治下,人民是无权的。他说:“公正的统治者应当倾听人民的声音,应当让人民有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政权。”民主权利是人民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人人都应当有平等的权利,身居高位并非血统高贵,人人都有权担任国家官职。国家在本质上只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有。就这样,在启蒙运动的风起云涌的时代当中,《百科全书》用理性与批判的武器为人民的思想打开了革命的阀门,在法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长卷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佚名)

狄德罗1713年11月生于法国郎格里市一个小资产者的家庭,他父亲狄埃·狄德罗继承在朗格里业已维持200年之久的手工业,是颇受尊敬的制刀具的能手。他最初在朗格里的耶稣会受教育,满13岁时未曾受削发仪式。他热衷于在巴黎读书,先后就读于伟大的路易公立中学和哈尔库尔公立中学,在那里学习了逻辑学、物理学、道德学、数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和神学家的形而上学,于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狄德罗在青年时代热爱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十分幸福,他只希望猎取知识,别无它求。可这与他父亲让他做律师和检察官的希望相矛盾,老人也不理解儿子之所以不从事所谓高尚职业的心情,在厌倦之余,掐断了生活费用的供给。狄德罗的生活艰难起来,在艰苦的生活中,他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熟悉他们的思想感情,这触动了他的心灵,促使他思考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培育了他的反抗精神。

狄德罗1743年,狄德罗结婚生子,生活也更加拮据起来。为了养家糊口他曾经为教士写布道文,还做过家庭教师,从事翻译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积极学习,刻苦坚持,始终不渝。他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博览各种科学和哲学书籍,尤其喜爱文学。

1745年,狄德罗应英国人约翰·密勒斯和德国人戈·塞留斯与书商勒伯勒东的邀请接受翻译《百科全书》的工作。然而,他发现原著有诸多的缺陷,因为该书中有些东西已经过时,有些东西是照抄照搬的,还有一些重要的方面却根本没有提及,因此,狄德罗决心重新编辑一部体现出人类知识体系、最新科技成就的百科全书。他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编写计划,自己担任主编。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孔多塞、魁奈、杜尔哥、伊丰长老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聚集在狄德罗的周围,坚定地支持他的《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狄德罗为《百科全书》的编写奋斗了27个春秋。《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也是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过程。1751年10月《百科全书》第一卷问世,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该书第二卷出版后立即遭到了教会和政府的攻击和围剿,被禁止发行,并要求没收原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狄德罗独立坚持工作,终于在1772年《百科全书》全部出齐。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不是一般性的工具书,而是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宗教神学的武器。

除了编写《百科全书》之外,狄德罗还写作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漫步》、《对自然的解释》、《达朗贝尔的梦》和《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等,另外还有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

1784年7月30日,狄德罗走完了他为真理和正义奋斗的人生历程。在他逝世的前一天,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

狄德罗的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是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拉摩的侄儿确有其人,他的叔叔拉摩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他本人长期过着流浪生活,以教唱为生,后来死在流浪汉收容所。狄德罗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运用他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简洁而又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但又目光敏锐的资产阶级无聊文人的形象。狄德罗通过拉摩的侄儿之口对时代与社会做出的评论,不仅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真实面貌,而且深刻地触及当时资本主义关系的某些特征,拉摩的侄儿就是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畸形产物。狄德罗通过拉摩的侄儿那些诚实的无赖的卑鄙丑恶的行为,他那些时而深刻时而荒唐滑稽的言论,他那被扭曲的性格,谴责了人欲横流的法国上流社会。狄德罗说:“拉摩的侄儿比起别人来不会更糟糕,也不会好一些;他只是更加诚实,更加前后一贯罢了;而且在他的堕落中有时是很有意义的。”这意义在于拉摩的侄儿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矛盾发展的历史趋势,拉摩的侄儿复杂性格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马克思认为这部小说是“无与伦比”的杰作,并推荐给恩格斯。恩格斯读后,感触颇深,誉为“辩证法的杰作”。这部哲理小说体现了法国启蒙文学的风貌。小说情节简单,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主要用对话,尤其是拉摩的侄儿的自我表白、动作、表情来展现人物的矛盾性格。狄德罗讲得不多,但他少数几段话和他的内心独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双方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

《论盲人书简》是狄德罗一篇有关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论文,文章揭示了人的有机组织,即感觉器官不同,观念思想也不一样,人的理念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感官的信息,如果截断了这种感官的信息来源,那人将如同在黑暗中行走一样没有方向感。他在书中论述说盲人就没有上帝那样的观念,明确表达了无神论的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停留在以触觉为衡量事物存在与否的准则上,深入到了理论思维的领域。狄德罗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其中存在的只有时间、空间与物质;物质本身具有活力,能够自行运动,不需要它以外的神秘力量参与;狄德罗强调感觉论,认为出现在理智之中的,必然首先源于感性知觉,他从认识的起源上反驳先验论以及纯属思辨性质的形而上学。主张感性与理性两条轨道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人类认识。狄德罗的这部著作因为一些篇章得罪了迪普雷·德·圣摩尔夫人和雷奥米尔先生,为此,他被关进了范塞纳监狱。作为坚定的启蒙思想家他不为强权所屈,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