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
3328400000004

第4章 形而上学(2)

近代以来长期困扰着哲学家的科学与哲学之争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哲学性质和对象的思考。通过对“万物本原”的古老爱智方向进行清理,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哲学追问的主题。他说:“一个自古至今大家所常质疑问难又一再没有找到通道的问题是:是者是什么,亦即何谓本体。”从对“本原”的究根式的追寻到对“本体”的探究,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提法,由前者转变为后者表明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主题的深层思考。“本原”最初要探究的是“万物由之而来又最终复归于它”的东西。在此之前一切哲学家都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向上来展开“本原”问题的。例如泰勒斯的“水”、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巴门尼德斯的“存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自然哲学家追寻的“本原”往往是“事物的元素”、“原理”和“原则”。苏格拉底追寻事物的定义,是要说明美德的究竟所“是”,这是城邦生活的“本原”。柏拉图后期理念论寻找的是一般概念间的结合,亦即原理,这是柏拉图哲学追求的本原。亚里士多德意识到,在他之前的希腊哲学家几乎从各种可能的方向上展现了“本原”问题,而各种“本原”探究无非是找到一个用以说明和理解事物的“原因”概念。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的原因也就是本原,所以人们说及原因时,它的意思与本原是一样多的。”亚里士多德把“本原”诠释成“原因”,这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从“起始意义”的内涵上理解“本原”。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总结以前的哲学,提出了哲学应当探讨“四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而事物之所以为事物只能由这“四因”加以阐明。据此,亚里士多德批判以往的哲学家往往只抓住某一种原因,如自然哲学家在探问万物始基时只注意到了质料因,柏拉图关于理念中事物之摹本的说法缺少了动力因等等。当然亚里士多德在本原问题上对柏拉图和以往哲学的批判是相当系统的,按照哲学史家的说法,这种批判最终使亚里士多德处在综合古代原子论和理念论的集大成的位置上。《形而上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程正是通过这一批判的视角确立哲学追问的主题的。哲学不能仅仅从原因角度思考本原,它还要进一步考虑本原作为起始、开端、首位的意义亦即“第一”的意义。这样一来,哲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四因”说上,它必须找出其中的最初的、第一性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主题就是寻找这样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他所谓的本体,《形而上学》其实就是一部“本体之学”。(田海平)

哲学与美的统一

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中反思西方审美哲学时指出:“西方美学史是与西方哲学史骈体而生成的。”中西美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众星捧月般的研究与探讨,很少将其美学理论与其第一哲学特别是其本体论联系起来。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将其美学思考与其第一哲学的有关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其哲学思想特别是第一哲学的梳理是解读其美学思想的第一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气魄宏大,内蕴精深,把以前的哲学兼容并蓄,力图融为一体。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空前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绝后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他科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博,涉猎到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还未产生的学科,以至研究各门科学史的学者往往都要在他的著作中寻找各门学科的起源。在这一点上,他以前的学者无法与他相比,在他之后也没有学者能够做到。亚里士多德指出:客观现实世界是真实存在且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个客观世界,哲学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最根本最原始的科学。现实中的个别事物并不像柏拉图所说,是什么“理念的摹本”,而恰恰是一切存在中最真实的存在,是“第一实体”。柏拉图的“理念”只是一种同现实个别事物的存在毫无关系的莫须有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最先对科学作了明确的分类,他把知识分为实践的、创制的和理论的三大类。实践的知识是只研究行为者的活动本身,不管活动的外在结果,它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创制的知识是关于技术的科学,一件作品就是根据技术的规则做成的,其中有诗学和建筑学等;理论的知识是为知识而知识,是对真理的纯粹思辨的研究,它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神学(或称第一哲学)。这三个理论科学的区别在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自身具有变动原因的事物;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变动的,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是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又是不变动的事物。他提出四因说,认为具体的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而构成,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亚里士多德尽管指出了这四种原因,但是他并不主张要找出任何事物的这四种原因。他认为,在自然事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往往与形式是合而为一的。如种子的目的就是长成大树,正是这一目的使它变化,目的达到也就完成了它的形式。所以,他认为只找出它们的质料因和形式因就可以了。

亚里士多德并不满足于找出具体事物的四个原因,他要进一步去探寻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初的原因。他认为,这个最初的原因应该在“存在”中寻找。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科学都研究存在的东西。但是存在的东西各式各样,如颜色是存在的,二尺长是存在的,但是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和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时,方能存在。我们在世界上只能看到具有某种颜色的东西,或者有某种长度的东西,这些具有某种性质和数量的东西就是中心点。这个中心点相对于性质和数量来说,是一种根本意义的存在,因为性质和数量等都要依赖它才能存在。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根本意义的存在叫做实体,把性质和数量等叫做属性。属性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则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严格地说,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什么是实体”以一个准确而完整的界定。在《形而上学》中,他对作为第一性实体的个体事物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是由质料和形式两个因素构成的。质料和形式在所构成的事物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个体不能没有质料,质料是个体事物的基质。但是没有和形式结合的质料对一个事物来说,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可能性。使质料成为现实的是形式。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形式使没有具体规定的质料有了规定,所以形式才是某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某一个事物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作为实体的个体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个体事物的属性都依赖于形式,所以形式才是个体事物的实体。既然把形式当做实体,形式就是本质,本质就是个体的共性。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伟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与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作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光芒。(佚名)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马其顿沿岸的斯塔吉拉的爱奥尼亚城,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18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当时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器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是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思维敏捷,不同于一般人,如果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会把老师问得答不上来。后来,亚里士多德终于抛弃了柏拉图的许多唯心论观点。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认同柏拉图的唯心学说,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还在那里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国王菲利浦二世召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马其顿王子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师。据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点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疑是野蛮人的发明。

公元前335年菲利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有逻辑学方面的《工具论》,哲学方面的《形而上学》、《论灵魂》,自然哲学方面的《物理学》、《论天》、《动物志》,政治伦理方面的《政治学》,文学方面的《诗学》、《修辞学》等。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做是西方教科书的第一个作者。

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不得不逃亡避难。一年之后,即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是因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传世著作是《诗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他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他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音乐等的创作过程都是“模仿”。“模仿”是《诗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摒弃了柏拉图笼罩在这一概念上的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将现实世界看做是诗的蓝本和对象,确立了艺术的现实真实性原则。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其形式概念,诗的艺术作为形式包括诗人对于诗的对象的形式化,这一形式化过程就是诗人的创造活动,即“模仿”活动;“模仿”就是“创造”,就是对象的“形式化”。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艺术模仿自然”,即指“再现”和“创造”。这个观念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这是他对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他认为悲剧和喜剧有差别: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诗学》长期被埋没,也长期被误解和歪曲,直到19世纪才大致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全书共分8卷,各卷原先可能是一些独立的专题论著或讲稿,后来由他的弟子编纂而成。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物理学这个字乃是关于希腊人所称为'phusis'的科学;这个字被人译为“自然”,它以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和运动发展的规律。亚里士多德说,一件事物的“自然”就是它的目的,它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存在的。因而这个字具有一种目的论的含义。有些事物是自然存在的,有些事物则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存在的。动物、植物和单纯的物体是自然存在的,它们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原则。自然是运动或者静止的根源。如果事物具有这种内在的原则,它们便“具有自然性质”。该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运动的理论,认为运动是事物从潜能变为现实。运动与物体不可分。运动是永恒的,既无开端,也无终结。一切运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为前提,运动和空间、时间是不可分割的。亚里士多德的这部分思想既是唯物主义的,又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