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Sartre(法国1905~1980)
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曾风靡欧美,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标志着萨特独特的哲学大厦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已包容在这部著作中。这是一部具有原创价值的著作,与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一起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柱石。
——《西方哲学史》
萨特是法国20世纪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是萨特没有接受,理由是他从不接受官方的奖项)。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法国人称他是“法国的伏尔泰”。他享有“世纪伟人”、“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盛誉,有人说他是“当代最铁面无私的见证人之一”。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萨特一生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我们永远都会记得他说过的那充满智慧的箴言:“他人即是地狱”、“存在先于本质”。今天我们重拾这段回忆,不仅是在祭奠一位人类思想上的巨人,更是在思考我们自己的存在。
在政治上,萨特倾向进步与革命,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左翼。他以一个资本主义反叛者的姿态出现,积极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然而他又不偏向苏联,而是试图真正做到不偏不倚,对共产主义国家的疮疤他毫不留情。与此同时,他又热情地支持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表现出了真诚的人道主义进步倾向。他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
作为哲学家,萨特以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奠定了自己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他毕生的努力都在肯定人的价值,探索这陌生世界里人类的出路和归宿。他主张人道主义思想,认为自由是个人存在的基础,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在他的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关心着人”。他认为哲学应该以研究“人的生存问题”为根本目的。“人”始终是萨特哲学研究的焦点。因此,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人学”。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版于1943年,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界对现实的一种关注、介入的态度。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中对于这本书及它的作者,有赞赏也有指责、有崇拜也有怀疑,但它在人类思想的历史上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书一问世就很快在知识界名声大振。德桑第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读完了这本砖头一样的厚书。法国著名哲学家让·华尔发表了题为《论一个问题的虚无》的文章。后来的著名电影制片人阿斯退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存在与虚无》的书评,文中充满对《存在与虚无》的作者的无限敬仰,可说是对这本书的第一声欢呼。
《存在与虚无》分为四大卷:第一卷论述虚无的问题,第二卷论述自为的存在,第三卷论述为他,第四卷论述拥有、作为和存在。除此之外,前有导言,后有结论。《存在与虚无》的前三部分是要解决现象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问题:萨特确定了存在的范畴,确定了自为的存在的结构与特性及其存在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后面两部分主要探讨自为的存在与其他的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从而论证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终以现象学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伦理意义,这也是“现象学本体论”的落脚点。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导言),萨特明确了他对存在思考的起点即现象。萨特所依据的现象是纯粹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是对意识的显现,是脱离了“存在”和“本质”的二元对立的现象。萨特进而区分了“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他认为只有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的,“存在的现象”只有在显现时才存在,而“现象的存在”则是未被揭示的存在,“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这表明萨特还是承认有一个脱离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
接下来在四卷中,萨特首先以他的现象学的认识论去进行本体论的探索。通过对意识的“否定的基础”的探索,萨特首先对存在进行质疑。这样的质疑说明我们是被虚无包围着。实际上是虚无而非存在在制约着我们。他又把存在分为“自为”和“自在”两种。“自在的存在”中并不包含否定,但只要和意识发生关系,那就确立了一个否定的也就是非存在的基础。而虚无就是提问的最初的条件,为了提问,就必须有否定的可能,能够说“不”的必要条件就是:非存在永远在我们之中和我们之外出现,就是虚无纠缠着存在。
在此基础上萨特着手讨论“自为的存在”的问题。萨特从自为的直接结构、时间性、超越性三个方面来论述“自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自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相反,它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它是以对“自在的存在”的内在否定来规定自身的。
在论述他人的存在时,萨特认为他的他人的思想是从存在出发的,把他人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视作存在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认识的关系。他人的存在造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世界分裂,从而造成了冲突和纷乱。而他人和我发生关系是通过“注视”,我在他人的“注视”下,我会感到自身的异化,我变成了为他的存在,但我却永远不能化归于他人,反之亦然。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永存的,“他人就是地狱”。
《拥有、作为和存在》这一部分是《存在与虚无》最重要的部分,前面的四部分篇章的论述,都是要归结到这一部分的中心问题上来,那就是“人的自由”的问题。由于对自身、他人的体验以及自为本身都是由行动决定的,所以行动的永恒可能性就应被视作自为的本质特征,萨特由此阐发了他的自由理论。
在《存在与虚无》的结论部分,萨特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基本哲学立场。本体论不能亲自表述出一种道德律条,所以他最终是要描述面对处境中的人的实在要负起责任的伦理意义。萨特最后指出,真正要解决有关自由的各种问题,只有在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答案。
总之,《存在与虚无》一书,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今天,它已被视为法国存在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而萨特本人也凭此书确定了自己在这个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萨特称自己的哲学为“现象学的本体论”,并以此作为本书的副标题。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存在”,尤其是“人的存在”做出正确的解释,这是“我们探索存在与虚无的出发点”。通过采用现象学的“还原法”,失误的存在“被还原为由它们的显像结合而成的整体”,而作为显像存在的事物要求回溯到一个感知者,即意识的存在,所以说“意识是存在的要求”。
在探讨人的意识活动过程中,萨特划分了两种存在。一种是自在的存在,“我思直接把意识的对象推到自在的存在”,它是那些被意识到的外界事物,它“是其所是”,是被动的、盲目的、其存在毫无根据。一种是自为的存在,即意识的存在,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活泼的,“意识是对某事物的意识,这意味着超越性是意识的构成结构,也就是说,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自身的存在支撑着”。意识作用于一个非他的存在上,可以任意摆弄它的对象,这种自为的存在“是其所不是”,“不是其所是”,是自由的、自生的,可以摆脱过去,也可以投入未来。在这两种存在中,自在的存在以自为的存在为依据,唯有自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对存在的这种划分是萨特哲学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萨特进而分析了现实的人的存在。他认为,人的存在和事物的存在相反,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东西,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是由这种主观性后来自行创造的,因此人的存在是以意识为轴心的,是从意识中获取其存在的一切价值的,人的存在的特征就是意识性以及这种意识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表现在其活动的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象性等诸方面,作为自为存在的人是“注定要自由的”。
正因如此,萨特认为,研究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人是如何体验到存在本身,更在于研究具有这种创造性的意识是如何克服和“超越”他物,从而达到个人自由的。萨特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存在是客观存在,“客观的东西决不会出自主观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全面论证了外在世界即他物的虚妄性、荒谬性和被动性,人的感觉和人的肉体同样有客观性和虚妄性两面,因而有感觉的个人总是感受到周围世界和他人存在的限制。个人在难于把握世界的恐惧感中,最初试图用“爱、语言、受虐狂”去对待他人,失败之后则代之以“冷漠、欲望、憎恨、虐待狂”的态度,每个人只有在他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克服他物和他人的束缚,超越他物和他人的限制,就是自由的目的。自由就是人的基本的活动能力,自由就是创造自己的存在,自由没有本质,不隶属于任何的逻辑必然性,“恰恰相反,自由才是所有本质的基础”,自由就是把它所指的自在虚无化,“自由不是一个存在:他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是人的存在的虚无”,所以,人是自由的,因为他不是他自身,而是向着他神的存在,因为人感受到自己存有一种选择能力,可以冲破外物的限制,以自身固有的自由意愿创造、设计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