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可促使自己积极去做一些乐于助人、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好事。实践证明,当你为他人付出、因你的行为使他人获得好处时,不管受到别人的称赞与否,本人的感受是非常好的、很愉悦的。将这种感受与某次占小便宜后的感受对照,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有好虚荣、爱炫耀的毛病,怎么办?
每当我们取得某项成绩或成功,受到表扬和奖励的时候,心里总是非常的激动,从心里产生出荣誉感来。但是,荣誉是人们对取得成绩、取得成功者的一种奖励,因此,它需要人们努力去创造,才能获得。如果我们只沉湎于荣誉中甚至不惜损害他人,不择手段地把别人的荣誉窃为己有,去到处炫耀,那就不是我们所说的荣誉感了,而是贪慕虚荣了。好虚荣、爱炫耀这对自己不但无利,反而有害。怎样改变这种毛病呢?
一、正确对待荣誉
荣誉固然令人羡慕,但是它是建立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只有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人,才能得到,要想取得荣誉,必须要有一番辛苦,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荣誉是给予成功者的一种奖励,是他人对自己成绩的评价,它不是自诩的。自吹自擂,自己给自己戴高帽子,到处炫耀,是毫无意义的。荣誉是对你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评价,它只属于过去,并不代表你的未来,将来是否你还能取得成功,是否还能继续进步,完全取决你今后的努力和奋斗。希望自己不断进步的人,总是把荣誉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作为新的征程的起点,鼓励和鞭策自己一如既往,继续前进。而把荣誉作为炫耀的资本,贪慕一时虚荣的人,是不可能正确对待荣誉,并把荣誉作为前进动力的。
二、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毛泽东同志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荣誉面前,我们要格外的谨慎和冷静。因为,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并不等于自己就没有了不足之处,更不能说明将来不犯错误;况且,你得到荣誉时,会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你,他们在羡慕你的同时,还会与你竞争,你的压力也就大了,因此,对自己更要严格要求,不可骄傲自满。
另外,个人取得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往往离不开他人和集体的帮助。例如一名运动员获得奖牌,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其中有很多教员、老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因此,荣誉并不能完全归于自己,仅仅归于自己是十分错误的。
三、莫把荣誉看得太重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老黄牛一样耕耘着,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有的人却是名利思想严重,得到了得意洋洋,得不到便心灰意冷;还有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让人鄙视。要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工作。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有了偷窃行为,怎么办?
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几个有主要原因。首先,心理因素则包括: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侪(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或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时,就会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师长的爱,经常遭到拒绝,就可能以偷窃,企图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青少年为了得到同侪的承认,或反应同侪的压力,会以偷窃方式取得财物与同侪分享;行为受享乐原则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劳而获,容易受物质的引诱,如果加上侥幸的心理,就会采取偷窃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乐;不正常的情绪发泄:偷窃不是因为个人所需或金钱价值,也非表达愤怒或报复,而是一种强迫性行为,从偷窃中获得快感。
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环境因素亦助长了偷窃行为的发生。
一、家庭因素
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父母本身即从事偷窃等不正当行业,子女从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觉得偷窃是不正当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社会急功近利,政治生态畸形发展,社会风气不良,误导了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判断;大众传播媒体过于翔实描写盗窃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传统守望相助精神荡然无存,给予偷窃可行机会;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或意志不坚的青少年沉沦其中而步上偷盗犯罪之途;青少年处于都市之较贫穷低下地区,受到低社会阶层青少年次文化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聪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借偷窃追求刺激。
偷窃行为是违反法纪的,是涉及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大问题。极少数有了偷窃行为的学生应该怎么办呢?
一、不能自暴自弃
有的同学偶尔有了偷窃行为,被他人发现后,就觉得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永远是个“小偷”的形象,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应该说,知道自己的错误是件好事情,但也不能因此就总觉得低人一等,甚至干脆不去上学,与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其实,一个人犯错误只要能勇于改正,其他人都会给予谅解和赞赏的。
二、分析原因,努力改正
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了解盗窃行为的危害性,克服促成自己盗窃行为的因素。必要时可寻求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三、要增强法制观念
偷窃行为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不利的。许多犯罪分子都是学生时代就“小偷小摸”,由于没有及时加以纠正,胆子越来越大,最后终于锒铛入狱。因此,有偷窃行为的同学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反正没有被人发现或者又没有触犯法律,一定要悬崖勒马,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四、要杜绝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以偷窃谋生,以偷盗技巧“高超”为荣。如果学生与他们混迹在一起,就会是非不分、良莠不清,最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主动地向父母或老师坦白自己的不良行为,请求他们帮助自己、监督自己纠正不良行为。喜欢在同学中“恶作剧”,怎么办?
团结友爱是一种美德,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这通常表现在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谅解、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等方面。正如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互敬、互爱、互学,互助、互让、互谅、互慰、互勉”。它有助于同学们彼此间切磋琢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有的同学总是喜欢在同学中搞“恶作剧”,严重破坏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
所谓“恶作剧”,是指戏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像在别人背后贴纸条、贴漫画;上课回答问题故意怪腔怪调;别人站起回答问题时,他悄悄抽掉别人的板凳,使别人坐下时跌落在地等等。这些都是损人不利己的“恶作剧”行为。那么怎样改掉这样的坏习惯呢?
1、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马克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不仅教我们怎样去做,而且教我们以怎样的思想、态度去做。在同学中“恶作剧”,就是不尊重别人,没有道德修养的表现。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试想,如果你被别人“恶作剧”了,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2、我们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班集体之中,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每一个有作为、有修养的学生,总是力求在自己周围造成友好的气氛,以主人翁的精神,关心班集体,关心每一个成员,团结友爱,积极为集体做好事。而不能以“恶作剧”形式来达到自我刺激,自我满足的目的。
3、意识到自己有“恶作剧”的习惯,就一定要下决心改。当然,要改掉一种不良习惯,光有决心还没有用,得有恒心和毅力。同学之间相处时,一旦发现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及时地、真诚地向别人道歉,以取得别人的谅解。
“恶作剧”反映了一种不健康的表现欲,既损人又不利己,以满足行为人个人乐趣为目的,其他观看者或被恶作剧的人不一定也会觉得有趣,而且往往适得其反地令人憎恶。这种恶作剧有时已经达到了欺凌或犯罪的程度,可能会面临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我们应该要把这种表现欲通过正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想办法用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活动中去,这样不仅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又对集体有利。在公共场所有乱扔废物、乱吐痰的习惯,怎么办?
有同学常会在公共场所乱扔废物、乱吐痰。老师和家长对其多次进行教育,可就是改不掉。你要说他是故意的吧,他乱丢乱吐时根本就没意识到。你说他无意的吧,他一而再,再而三,实在令人生气。这叫习惯成自然!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是要靠人维护的,环境的优美与恶劣,对于人的心理有着极大影响。随便乱扔乱吐,实在是一种可恶行为。养成这种坏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素质差,自小没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没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既然是坏习惯,就一定要下决心改。那么,如何改掉这种坏习惯呢?
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文明习惯。在公共场所乱扔废物乱吐痰,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从你自身来讲,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试想:一个外表再美的人,在公共场所乱扔乱吐,你会认为他有教养吗?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一方面需要清洁工人清扫,另一方面要靠大家自觉保护。清洁工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不停地清扫。如果大家都养成好习惯,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我们的公共环境卫生还会差吗?公共环境卫生的好坏,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要你能认识到这几点,就不怕改不掉这个坏习惯。
其次,出门要做好准备工作。在门前,检查一下手帕、手纸是否带上了。要吐痰,拿出备好的手纸;要外出旅游,需要在公共场所用餐,拿出备好的塑料袋,将瓜皮果壳扔在塑料袋里,路上遇到垃圾筒,随手扔进去;没有垃圾筒,就把脏物带回,扔在门口垃圾箱里。开始你可能不习惯,坚持几次或十几次,你就非常习惯了。以后叫你随地吐痰,随便乱扔废物,你就会吐不出口,扔不下手,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看见雪白的墙总想涂写、作画,怎么办?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名胜古迹上刻有“×××到此一游”的字样。好端端的一座塔,一个亭子,上面歪七竖八地刻着谁也不认识的名字,真是大煞风景!我们有些同学也有这种坏习惯,看见雪白的墙,总忍不住乱涂乱画,使得漂亮的建筑物十分不雅观。这样做一是不尊重别人的劳动;二是破坏了环境美。它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表现,是一种可恶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改掉这种坏习惯呢?
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建筑工人盖好房子,把墙刷白,本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因为美的环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启迪;美的环境增添人们的生活情趣,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么美好的东西,你何必去破坏呢?因此,当你有了一定的审美情趣,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就再也不会乱涂乱画了。
二、要培养自己的控制能力
一个心理正常的同学,当他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光彩后,他就能控制自己。这种行为就好比自己穿了一件雪白的衬衫,别人把蓝墨水洒在你身上;好比你正在沐浴灿烂的阳光,遨游秀丽的山水之间,聆听鸟鸣,漫步幽美的园林亭榭,此时,突然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如你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可恶,就完全能控制自己了。
三、注意力转移法
如你自己的自控力确实很差,看到雪白的墙就想乱涂乱画,可以采取注意力转移法。如这种动机一出现,立即逃离此地,去运动、去看书或去欣赏音乐等,这样也可以起到克制自己的作用。常常扔剩馒头、油条等,怎么办?
一些学生寄宿在学校里,常有随手扔掉吃剩的食物,如油条、馒头、饼干等的坏习惯。有时候甚至拿这些食物当“武器”相互射击,并认为这些东西是自己花钱买的,扔掉与别人无关,或是觉得吃剩下的食物随手扔掉显得潇洒大方,若是收起来带走,有点“小家子气”。对此,对此同学们不妨采取以下的方法:
1、亲自体会一下“锄禾日当午”的滋味,领略一番劳动的艰辛。然而不能浅尝辄止,不但“锄禾”坚持到“日当午”,而且要挨到又渴又饿。此时呈上“盘中餐”,则不须任何人教诲,自然会连掉落在餐桌上的饭粒都一一拣吃干净。这就是教育家们所说的磨难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是最强的。
然而,生长在大都市的同学不一定人人都有身体力行“锄禾日当午”的机会,不过“饥荒”这个词总该听说过吧?同学们要不忘祖训,居安思危。全世界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忍受饥饿,因饥饿而死者数以万计。
2、“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同学扔掉吃剩下的食物是为了不让人说小气,甚至玩“潇洒”。其实,无论国内的大款还是西方或港台的富翁,他们都不在餐桌上玩“吃”的潇洒,吃不了打包带走。而我们分文不挣的纯消费者学生更加没有资格,玩食物的游戏,玩食物的潇洒。
3、“吃多少,买多少”。同学们若用餐时胃口不大,购买食物应当量“用”而“购”,不要仍像往常一样没有数量的变化。若对某个品种不感兴趣,也应少购或者不购,以免吃够了不好处理。当然,这也涉及了同学们寄宿在校时饮食方法和生活费的使用问题。
4如果是食物本身质量问题不能食用,那也应该放置到食堂专用的堆积吃剩食物的容器中,不可随意抛弃,影响环境卫生,既害己又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