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猪肉,由于肠液及胆汁的刺激,头节即从包囊中引颈而出,以带钩的吸盘吸附在人的肠壁上从中吸取营养并发育为成虫(绦虫),使人患绦虫病。猪绦虫呈链形带状,可长达2~5米,约有800~1000个节片。在人体内寄生的绦虫可生活很多年,因而能长期排出孕卵节片,猪吃了以后可患囊尾蚴病,造成人畜间的相互感染。除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外,犬、猫、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而人则是终宿主。人也可以患囊尾蚴病,这是由于患绦虫病的人可能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食物,也可能由于胃肠逆蠕动把自己小肠中寄生的绦虫孕卵节片逆行入胃,虫卵就如同进入猪体一样,经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各组织,特别在横纹肌中发育成囊尾蚴,使人患猪囊尾蚴病。
不论是绦虫病,还是猪囊尾蚴病,对人体健康都造成危害,特别是囊尾蚴的危害远比成虫大,它寄生在人体肌肉,肌肉则感到酸痛、僵硬;如侵入眼中,可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寄生于脑内,则因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出现神经症状,抽搐、癫痫、瘫痪等导致死亡。
预防猪囊尾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注意:①不食用生猪肉和没有完全烧烤熟透的肉类食品,对切肉用的刀、砧板、抹布、盛具要生熟分开,并及时消毒。②加强肉类食品卫生检验。肉类食品的卫生检验,在供应市场之前,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和可靠的处理。肉类食品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检验规程,禁止销售有囊虫感染的肉品。③管好厕所猪圈,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控制人畜相互感染。④讲究卫生,生食的蔬菜、瓜果要清洗消毒,严禁喝生水。
2.旋毛虫病
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一般肉眼不易看出,为雌雄异体。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幼虫寄生在宿主的横纹肌内,卷曲呈螺旋形,外面有一层包囊呈柠檬状,大小为(0.25~0.66)毫米×(0.21~0.42)毫米。人、猪、犬、猫、鼠及野生动物都能感染。
当人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食品后,幼虫由囊内逸出进入十二指肠及空肠,迅速生长发育为成虫,并在此交配繁殖,每条雌虫可产1500条以上幼虫,这些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被带到宿主全身横纹肌内,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卷曲呈螺旋形,周围逐渐形成包囊。
当人食用患旋毛虫病的畜肉1周左右,出现胃肠炎症状及肌肉疼痛,甚至使肌肉运动受到限制。如果幼虫进入脑、脊髓,也可引起脑膜炎样症状。其幼虫不但寿命长(有的可活10~20年),而且数目多(每克肌肉可有数千万只),致病力强、危害性大、感染率高,能形成地方性流行病。近年来,旋毛虫病在我国有蔓延趋势,如云南省1960~1985年,发病区由5个上升到10个,商品猪宰后旋毛虫检出率上升了近1倍。包囊内幼虫的抵抗力很强,盐腌、烟熏都不能杀死肉块深部的虫体。在盐腌肉块深层中的包囊幼虫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腐败的肉中的幼虫能活100天以上,甚至肉块腐败分解呈糊状,具恶臭,包囊仍然完整,幼虫仍未死亡。所以,控制此病的关键在于预防,不吃未熟透的肉,做好防止粪便污染的卫生工作。在流行地区特别要加强对易感动物肉品的旋毛虫检验。
3.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牛、马等最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肝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在人、马及一些野生动物中亦可寄生,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肝片形吸虫外观呈叶片状,灰褐色,虫体一般长20~25毫米,宽5~13毫米。成虫寄生在终宿主(人和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椎实螺在我国分布甚广,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地区,春夏季大量繁殖。随同终宿主粪便排出的虫卵可进入螺体内发育为幼虫,叫尾蚴。以后尾蚴逸出,游进水中,很快脱尾,成为囊蚴,附着在水稻、水草等植物的茎叶上,等待动物捕食。动物或人经口吃进囊蚴后,囊蚴在小肠内蜕皮,在向肝组织钻孔的同时,继续生长发育为成虫,最后进入胆管内。可生存2~5年之久。
当幼虫穿过肝组织时,可引起肝组织损伤和坏死,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积;当经过体腔或其他器官时可发生脓胞或形成结节似包囊。成虫在宿主胆管里生长,能使胆管堵塞,由于胆汁停滞而引起黄疸,刺激胆管,可使胆管发炎、变厚或扩张,并导致硬化等症状。
虫卵对干燥很敏感,在干燥粪便中停止发育,完全干燥下迅速死亡。如在室内干燥半小时即破裂死亡,阳光照射30分钟,40℃~50℃数分钟皆可死亡,但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数月。家畜粪便经生物热处理以及消灭中间宿主(灭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人不要食用被囊蚴污染的肉类和蔬菜。
4.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它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吸虫,虫体长、扁平,呈乳白色半透明,(3~5)毫米×(10~25)毫米,成虫寄生在人、猪、猫、犬的胆管里。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被螺蛳吞食后,经过胞、雷蚴和尾蚴阶段,然后从螺体逸出,附在淡水鱼体上,并浸入鱼的肌肉、鳞下或鳃部发育为后囊蚴,如果人或动物(终宿主)食用含有囊蚴的鱼肉,则囊蚴进入人体消化道,囊壁被溶化,幼虫破囊而出,然后移行到胆管和胆道内发育为成虫。
如果人吃进囊蚴的数量少时可无症状,若吃进的数量多或反复多次感染,可出现腹痛、肝肿大、黄疸、腹泻和水肿等症状,重者可引起腹水。胆道内成虫死亡后的碎片和虫卵,又可形成胆石的核心而引起胆石症。
5.并殖吸虫病
并殖吸虫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及斯氏并殖吸虫引起的。虫体椭圆,肥厚,腹面平,背面较隆起,长7~12毫米,宽4~6毫米,厚2~4毫米,暗红色。体表布满体棘,有腹吸盘和口吸盘,卵呈金黄色,椭圆形。
虫卵随终宿主(人和哺乳动物)的粪便或痰液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25℃~30℃下,18~20天发育为毛蚴,从卵盖部钻出,在水中游动,能存活1~2天,遇到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黑螺科、沼螺科等)即钻入其体内,并生长繁殖成许多短尾,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即可侵入附近的第二中间宿主(蟹、蜊蛄或虾)体内,但常常是含有尾蚴的螺体被第二宿主吃入,尾蚴在其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蟹、蜊蛄、虾或食用被囊蚴污染的食物和水而被感染,囊蚴在人体小肠中经消化液作用脱囊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部分囊蚴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约1周后再回到腹腔,腹腔内的囊蚴可侵入肝脏,或穿过横膈到达胸腔内,数日后再侵入肺,约经1~2周发育成熟并产卵。成虫在终宿主内可生存5~6年,甚至长达20年。
经口传染是此病传染的唯一途径,如我国南方吃醉蟹、腌蟹,东北地区吃蜊蛄酱、蜊蛄豆腐,还有些儿童在溪边捕捉蟹、虾及蜊蛄后即烧、烤并食用。这些食用方法都不能彻底消灭寄生虫,因而受到感染,有时因喝含有囊蚴的生水而被感染。此外,食用含有卫氏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野猪、家兔及小鼠等)的肉,亦可受到感染。
此病的潜伏期为数日至数月。通常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症状较明显,如腹痛、腹泻、高热、荨麻疹、胸痛、咳嗽等。慢性期有多种类型:①胸肺型,主要症状为咳嗽、胸痛;②皮肤肌肉型,以游走性皮下结节为主;③腹型,以腹痛、腹泻、便血及肝肿大为主;④神经系统型,脑内寄生时可致癫痫、瘫痪,脊髓寄生者较少,但可影响下肢活动。
此外,异性吸虫病是由异型科寄生虫引起的,主要有异形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它们的生活史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蛙。其成虫宿主有犬、猫、猪及一些吃鱼的鸟类,这些是主要的传染源。人食用未经煮熟的这些动物的肉或被它们污染的食品都可致病。虫体除肠道外,还可寄生于人体各个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症状。
6.姜片吸虫病
姜片吸虫病简称姜片虫,是由布鲁氏姜片吸虫寄生于人和猪小肠中引起的疾病。虫体新鲜时呈肉红色,肥厚而不透明,呈姜片状,长20~75毫米、宽8~20毫米、厚0.5~3毫米,是人体内最大的一种吸虫,有口、腹吸盘各1个。虫卵为椭圆形,棕黄色或淡黄色。
终宿主主要是人和猪,中间宿主较多,有十几种,我国有尖口圆扁螺、大圆扁螺、半球多脉扁螺等。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出后,在水中适宜的温度(27℃~32℃)下经3~7周孵化为毛蚴。毛蚴遇中间宿主扁螺,即钻入其体内,逐步发育成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吸附在水生植物,如红菱、茭白、荸荠、大菱、藕、水浮莲、浮萍等表面上形成囊蚴。人和猪生食了带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在小肠液及胆汁的作用下脱囊而成为幼虫。幼虫吸附在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上,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一条成虫每天产卵1500~25000个。
人感染后潜伏期1~3个月。轻者除食欲不振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长期反复感染的儿童可有发育障碍和智能减退,有可能成侏儒症。少数病人由于长期腹泻,严重营养不良可能继发肠道、肺部感染。偶有大量成虫结成团块并发肠梗阻者。
7.广州管圆线虫病
2006年5月一名男性消费者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食用“凉拌螺肉”后,先后出现双肩疼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随后双侧肋部及颈部皮肤感觉异常、有刺痛感,触摸及接触凉水、凉风后加重。至6月10日,活动、翻身、走路时头痛加重,伴恶心,诊断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与其同一天进餐的同事也先后出现了相同症状。6月25日,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到“蜀国演义”酒楼和该酒楼朝阳区劲松分店紧急调查,发现该酒楼销售的“凉拌螺肉”为“福寿螺”,并在12只螺中检测出2只带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根据患者共同就餐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的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该线虫在老鼠身上完成从卵到成虫的生活史循环。福寿螺是该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之一。淡水螺,尤其是福寿螺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很规范,生活环境很干净,周围没有生这种病的老鼠,螺就是安全的。如果养殖环境不好,周围有老鼠,螺就会染病。人们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容易感染这种寄生虫病。该病潜伏期是3~36天,一般2周左右。感染后管圆线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疼,颈部强硬,身上某个地方有特殊的疼痛,不能碰触等症状,化验检查可见嗜酸细胞指数增高,临床诊断为脑膜炎,严重者脑细胞受到伤害可致失明、记忆力下降、痴呆,甚至死亡。
福寿螺以及其他淡水产品,如果加工加热至熟透,可以杀死隐匿其中的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的幼虫,保证食用安全。因此,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切忌生食或食用未熟透的淡水鱼、虾、螺、蟹、蛙和蛇等食物。如果生食或半生食被寄生虫幼虫污染的食物以及喝了经过幼虫污染的生水,患病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水产品市场应加强对市场销售的所有生鲜水产品的免疫监测,不销售含有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水产品;同时,餐饮单位不要制售生食或半生食淡水产品,加工水产品一定要煮熟、煮透。此外,近期有生食史的人,如果出现头疼等症状应该尽快到医院检查。
由以上可见,各类食品(特别是肉类及水产食品)都有可能受寄生虫污染,引起人类疾病。为了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除了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等多方面防止病原体传播外,不吃生肉至关重要。我国有些地区有吃生肉和“生吃螃蟹活吃虾”的饮食习惯。该种习惯只有在经各种检验,确认食品未被寄生虫或其他病原菌污染的情况下才能食用,确保安全。否则,此种饮食习惯可为各种有害生物进入人体提供条件,引发各种相应的疾病。
知识点
巴氏杀菌
巴氏杀菌又称巴氏灭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氏灭菌法的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的问题。巴斯德发现使啤酒变酸的罪魁祸首是乳酸杆菌,采取简单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杀死乳酸杆菌的,但是,这样一来啤酒也就被煮坏了。巴斯德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来杀死乳酸杆菌,而又不会破坏啤酒本身。最后,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是:以50℃~60℃的温度加热啤酒半小时,就可以杀死啤酒里的乳酸杆菌,而不必煮沸。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这种灭菌法也就被称为“巴氏灭菌法”。
巴氏杀菌主要应用在牛奶的生产上。通常,市场上出售的袋装牛奶就是采用巴氏灭菌法生产的。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在美国市场上,实际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