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3329700000014

第14章 饮食故事(2)

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都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个恶霸,名为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想要霸占宋嫂。当宋兄死后,宋家叔嫂面对从天而降的灾祸,悲痛欲绝。为了替兄报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没有成功,反而遭受了一顿毒打,被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能让小叔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意用糖、醋、鲩鱼烧制了一道菜,并对小叔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

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下赫赫战功。回到杭州后,他惩办了那一帮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突然吃到了当年嫂嫂烧制的那道菜,经询问才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叔嫂二人才终于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味,也同这个故事一起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人方恒泰的《西湖》一诗“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道出了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西湖醋鱼流传至清代末年,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的最负盛名,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珍珠翡翠汤

朱元璋起兵反元失败后,逃进了深山密林中,连续几天没有吃上一顿饱饭、没喝上一口水。

一天夜里,他发现了一处光亮,悄悄爬过去才发现这深山密林里有一户人家。

他往屋里一看,里面只住着一对老夫妻,便壮着胆子走了进去,想讨点儿吃的。

老妇人看朱元璋很可怜,就给他做了一碗汤。

朱元璋狼吞虎咽填饱了肚子,谢过老夫妻,便起身告辞。走到门口,他问老妇人:“这叫什么汤?”老妇人心想,穷苦人家的汤有什么名字,便用开玩笑的口气回答说:“珍珠翡翠汤。”

后来,朱元璋打败元军,当了皇帝。

从此以后,他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可是,却没有食欲。

有一天,朱元璋上街闲逛,看见人们吃饭喝汤都很香甜,想起了当年在深山里喝的“珍珠翡翠汤”。回宫后,他便叫厨子做这道汤。汤做好后,他尝了一口,说口味不对。换一个厨子做,口味还是不对。后来,他让下人向全国发出告示:谁能做“珍珠翡翠汤”,必有重赏。

老夫妻看见告示,知道当年讨饭吃的人当上了皇帝。老妇人便辞别丈夫,进了京城。

这些日子以来,朱元璋每天都因为喝不到正宗口味的“珍珠翡翠汤”,大发脾气。这一天,他正在训斥太监,有人报告说:“圣上,有一位老妇人前来做珍珠翡翠汤。”朱元璋立刻转怒为喜,连连说:“快请进来!快点儿做汤!”

老妇人烧开了水,放了些调料,又放了几滴猪油和几片青菜叶,让太监端了上去。

朱元璋喝了一口汤,便吐了出来,大发雷霆:“大胆刁妇,竟敢戏弄朕。来人,把她带来见我!”

老妇人被押进养心殿。不等朱元璋开口,她便说:“圣上在深山密林中吃的珍珠翡翠汤,就是小民做的。今天做的汤,与那次一模一样,没有欺骗皇上。”

朱元璋忙扶起老妇人说:“恩人请起。”并感叹道:“同是一个人所做,又是一样的汤,为什么味道不一样呢?”

老妇人说:“当年饥不择食,淡饭成佳肴。今日……”

朱元璋又感叹道:“听了婆婆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涮羊肉

涮羊肉这道菜,几乎人尽皆知。因为吃法简便,味道又鲜美,所以深受大家的欢迎。

相传,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征,因为战线拉得太长,所以部队的补给经常供应不上。有一天,大队人马走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的肚子也饿得咕咕叫。

可是在野外行军,哪里有多少东西可吃?正在为难时,他猛然想起家乡有一道菜肴,叫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了几只羊,烧起火来准备炖羊肉。伙夫正在宰割羊肉时,探子突然飞奔进帐篷向忽必烈报告说敌军已经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但由于军情紧急,只得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在嘴里高喊:“羊肉!羊肉!”

伙夫知道统帅已经饿得不行了,而且性情暴躁,说不定等会儿会有许多人因为他吃不上羊肉而遭殃。他急中生智,飞快切下十多片薄羊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等到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一点盐,端给忽必烈吃。此时,忽必烈已经顾不上生熟和味道,端起来就吃。他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一连吃了几大碗,才抹抹嘴,翻身上马,率军迎敌。因为心情愉快,忽必烈勇气倍增,很快就打赢了这场战争。

取胜后,忽必烈异常高兴,下令举办庆功酒宴。伙夫正在准备菜肴,忽必烈突然想起了那道菜,又吩咐伙夫做了一些。厨师们精选了上等的绵羊嫩肉,切成薄片,放到滚水里烫熟后,再配上各种作料端上来,将士们吃得赞不绝口。

这时,伙夫上前说:“这道菜还没有名字,请大帅赐名。”忽必烈笑了笑,说:“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的佳肴。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一家叫“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才让这道美食传到了民间。

臭豆腐的由来

臭豆腐闻起来很臭,吃起来却很香,很多人都喜欢吃。可是,它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有一位叫王致和的考生,进京赶考时落了榜,心情十分沮丧,就闲居在会馆中。他想返回老家,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盘缠已经用完,无法回去,于是决定留在京城继续读书,准备来年再考。但是,离下届科考还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眼下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哪里有心情读书呢?无奈之下,想了半天,决定暂时留下来谋点生计,先把自己养活了再说。

王致和的老家本来也不富有。他父亲在家乡开了一间豆腐坊。小时候,王致和经常跟着父亲干活,知道如何做豆腐。想到这里,他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门面,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卖。

不过,当时正好是夏天,天气炎热,有时卖剩下的豆腐没等到第二天就发霉、发臭了,无法食用,丢了又觉得可惜。王致和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将这些剩豆腐切成小块,在太阳下晾晒一下,撒上盐,放进一口小缸腌起来。

卖豆腐赚了一些钱,王致和便歇了业,一心读书,渐渐地把腌豆腐的这件事忘了。

到了秋天,所挣的钱用得差不多了,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刚走进磨房,他突然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查看。谁知一揭盖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让人发呕。他懊恼不已,取出一看,豆腐已经变成了青灰色。王致和不死心,拈了一块,放进嘴里一尝,顿时觉得味道不同寻常。在浓烈的臭味之下,居然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然比不上美味佳肴,却别有一番风味。王致和送给邻居们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

后来,王致和接连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上,只得弃学经商,按照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这种新的食物价格低廉,可以下饭,适合收入低的人食用,渐渐在下层社会打开了销路,生意日渐兴隆。

后来,王致和觉得这种食品可以长期做,于是筹了一笔经费,在延寿街购置了一所铺面,自产自销,批发零售。他又经过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生产臭豆腐的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名气越来越大。

清朝末年,臭豆腐传入宫廷,就连口味刁钻的慈禧太后也很喜欢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后来她嫌臭豆腐这个名字不雅,便按照颜色青灰、形状方正的特点,取名为“青方”。

佛跳墙

据说在唐朝时期,有一位不知来历的高僧,到福建地区传经布法,住在一所寺庙里。在寺院的旁边,有一家菜馆,时常飘出一种异样的香味。这位高僧非常喜欢美食,走南闯北不知道吃了多少美味佳肴,但唯独没有闻过这一道菜肴的香味,不免有些蠢蠢欲动,把正事都忘记了。终于有一天,和尚按捺不住香味的诱惑,从墙上跳过去,一饱口福,以至于破了佛门的戒规。后来,传说的人多了,有人便给这道菜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佛跳墙”。

还有一个说法,佛跳墙这道名菜是一位叫郑春发的厨师发明的。郑春发是清朝人,曾经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厨师。有一天,当地最大的钱庄老板请周莲赴宴,钱庄老板娘有一手绝妙的烹调技艺。这一次,丈夫特地嘱咐她显显身手,趁机巴结一下布政司周莲。老板娘使出浑身解数,最后还拿出了看家本领,效法古人,用酒坛子煨了一锅菜。此菜上席后,一打开坛盖,立刻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众人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吃了个底朝天,仍然不想放下筷子。

回府之后,周莲叫来郑春发,向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道菜的形态和滋味。郑春发很有心机,暗中记下了这番话,后来根据周莲所讲的用料、烹制方法和菜肴的色香味形诸般特点,反复试制,不断调整,终于烧出了这道菜。端上桌子后,周莲不吃则已,一吃便拍桌叫绝,连声夸奖郑春发心灵手巧,没有辜负自己的栽培。不过,郑春发并不满足于依样画葫芦般的制作,以后他又不断琢磨,在选择主料上不拘一格,还增添了一些山珍海味作为辅料,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最后用绍兴酒细细煨制,效果大大超过了钱庄老板娘所做的菜。

世道沧桑,人生难料,后来周莲丢了官,家道也衰落了。郑春发离开布政司衙门,为了讨生活,便开设了一家菜馆,取名叫聚春园,并将多年研制的这道菜肴拿出来,作为招牌菜经营,不久便声名远播。他想给这道菜取个名字,但一直都没有想到合适的。

有一天,几位秀才慕名而来,点名要品尝那道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名菜。当店小二捧出一个陈酒坛子,请客人启盖享用时,几个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对着那个旧坛子嘲笑一翻。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开坛盖,那足足焖了半天的香气,顿时扑鼻而来。轻狂的秀才们立刻收敛起嬉皮笑脸的样子,端正架势,伸着脑袋,不停地吸着鼻子,口水流了一地,嘴里连连称奇。

其中有一位秀才,夸张地说:“要是佛祖闻到这道菜的香味,一定也会跳墙过来,破戒偷尝一番。”随后问菜名,店小二答是“坛子煨菜”,秀才连连摆手摇头,说这个名称太俗气,一点儿也不雅,配不上这道名菜,于是即兴吟道:“坛启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众人齐声喝彩,从此将此菜命名为“佛跳墙”,并流传了下来。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是西北地区一道传统的小吃,非常有名,尤其是西安的羊肉泡馍,更是声名在外。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年少时不得志,生活贫困,在长安街头流浪,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因为放的时间太长,已经变得又干又硬,无法下咽。忽然,他看见路边有一个羊肉铺,里面正在煮羊肉,便去恳求老板给他一碗羊肉汤,以便用汤把馍泡软了再吃。店主心肠很好,见他一副可怜的样子,就拿了一个碗,让他把馍掰碎,丢在碗里,然后浇了一勺滚烫的羊肉汤在里面。泡了一会儿,赵匡胤觉得好了,就端过泡好的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吃得全身发热,头上冒汗,既不冷了也不饿了。吃完后,赵匡胤抹抹嘴,意犹未尽,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泡馍。

没想到风云突变,十年后的赵匡胤摇身一变,当上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宋太祖。既然当了皇帝,自然品尝过无数的美味佳肴,把以前吃过的泡馍忘记了。有一次,他来到长安巡查,恰好路过当年那家羊肉铺,望着香气四溢的羊肉汤锅,不禁想起了自己十年前吃羊肉汤泡馍的情景,便下令停轿,命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汤泡馍。

店主一看当今天子居然到自己的小摊子上吃东西,一下子慌了手脚。他的店内本来就不卖馍,而且根本想不到当年那个落魄的穷汉子,居然就是眼前这个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皇帝既然发了话,他不敢不照做,可是用什么来泡呢?

抓了一阵脑袋,他灵机一动,赶紧叫妻子烙了几个饼。待饼烙好后,店主拿来一看,饼硬邦邦的,又没有熟透,害怕皇帝吃了生病,只好把饼掰成小块,浇上羊肉汤,又煮了一会儿,再放上几大片羊肉,精心配好调料后才端给皇帝。

赵匡胤一口气就吃光了,觉得和以前吃过的味道一模一样,对店主大加赞赏,又命随从赏了一百两纹银。经过皇帝的御嘴品尝之后,这件事不胫而走,很快就在长安城里传遍了。于是,来这里吃羊肉汤泡馍的客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了长安独特的风味食品。

皮蛋的故事

皮蛋也叫松花蛋、彩蛋。关于皮蛋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相传在几百年前,太湖边上住有许多人,大多数都以养鸭子为生,因此这里的鸭蛋很出名。湖边上有一家姓李的夫妻,开了一间小茶馆,兼营一些小菜、卤蛋之类的食物,赚点钱糊口。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个女儿,名叫秀娟。有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格外晴朗,到处都是宜人的景色,因此游湖的人陡然增多,小茶馆里也是宾客盈门,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手忙脚乱中,秀娟一不留神,就让两个鸭蛋滚进了灶下的灰堆里。因为实在太忙,加上灰堆里余火未烬,秀娟便没有管这两个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