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老去的群雄
现在对于老牌的欧洲大国来说,一般称之为老欧洲。欧洲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是那么辉煌。纵观他们的历史,这种感觉是对的。可以这样说,在近代以前,人类的历史就是欧洲的历史,是欧洲引领了世界进步。
我们倒退到2000多年前,继希腊从实体上解散后,古罗马帝国带着新的文明和野蛮横扫了欧洲,成为半个欧洲的统治者。世间的沧桑之变不会停歇,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也逐渐衰弱,新生力量从北欧的日尔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那里滚滚涌来,在公元476年这种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淹没了罗马帝国,残余的帝国余烬在1453年被土耳其人彻底熄灭。
到了中世纪时期,失去集权统治的各欧洲王国争先独立,在“跑马圈地”中战争不断。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就是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渐显雏形的。作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天主教,掌握了欧洲文明的进程,所有知识都被困在修道院内,本来追求理想之国的宗教,成为了压迫进步的工具,其麾下的十字军,在东征中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启蒙时代的学者称这一时期为“黑暗时代”。
在15世纪,也许欧洲这片土地已经无法支撑各强国的健壮身体,于是各列强,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开始将他们的脚步踏向非洲、美洲和亚洲,疯狂掠夺资源。在同一时期,欧洲开始文化的跃变,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一浪潮之下,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改奉新教。在这种新旧对抗中,各国经常因为教派不同而引发对抗,甚至发生宗教战争。
到了18世纪末,英国开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随后席卷了欧洲大陆,使许多民族国家因此而崛起。工业革命在带来生产力极大提高的同时,也使欧洲的战火更加熊熊。欧洲是资本帝国主义的出生地,科技的出现与发展,全面提高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使他们更有能力疯狂地掠夺全世界的资源。
到了20世纪初,帝国主义疯狂到极点,导致了超越洲际范围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欧洲大伤元气,而且在“二战”之后,造成了世界两个敌对阵长期60年的冷战对峙。在冷战对峙中,欧洲拖着病重的身体,倾身于强大的美国怀抱,成为了被保护国。1990年,苏联解体,两个敌对阵营中的一方也随即灰飞烟灭,冷战状态宣布结束。而此时的欧洲各国,也在休养生息中恢复了健壮的体格,渐渐地从美国的怀中离去,而其他国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世界政治格局陷入了混乱之中。
对于欧洲的离意,美国自是不肯应允,于是,虽然北约因没有了对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美国仍然要北约在孤独求败中生存于世。美国此举的目标无非有三:一是,北约是美国保障其霸权不衰的最经济的军事力量:二是,有北约存在,可以使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不断;三是,美国可以通过主导北约,控制欧盟。
对于美国的这一意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老欧洲去意已决,离美国而去成为定局。虽然现在美欧之间表面上还维持着笑容,而脚下的路已经南辕北辙,方向不同。老欧洲重启的欧洲联盟,吸收了许多新欧洲国家,声势不断壮大。欧元区的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成立,其强势的自立,让隔窗观看的美国唏嘘不已。
老欧洲,已经老态龙钟,尚能饭否都是疑问。看着老欧洲现在这副样子,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外强中干”的滋味。老欧洲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渐感力不从心,在新的世界规则下,已经玩不起现代的游戏。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两次世界级的金融风暴,刮得老欧洲身形不稳,连退数步。新欧洲国家的加盟,在带来声势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希腊的债务危机,让老欧洲苦恼得把已经谢顶的脑门儿抓出几道血痕;随后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债务危机预警,让老欧洲这个衰老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
在美国跳着没有喝彩的独舞、欧盟忙着解决内部事务的的时候,新兴国家如春笋般从世界各地破土而出,和着应时的雨水,以听得见的拔节之声,快速崛起。反观美欧这两根老斑竹,已经干枯开裂。
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和欧洲有两个担忧。第一个担忧是,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世界经济中心将移至东亚。尤其是中国,已经被世界各国炒作得沸沸扬扬,似乎二十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己无更改的余地。在这个形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现任强国们,需要重新定义与亚洲的关系了。在格局的变化中,遭受损失最大的,一定是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第二个担忧是,中国如果成为经济上的老大,那么游戏规则就要改变,使西方失去对国际事务的操控权。欧盟虽然建立起来,并且有了一部没有完全生效的“宪法”,但各怀心中事,无法形成一个更紧密的政治体系,是否能在新游戏中获胜,将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的新生,老欧盟已无力遏制,美国这个世界霸主虽然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经济领域却是有力使不上。穷兵黩武、兴师动众,不仅与世界潮流相悖,而且就连经济雄厚的美国,现在也同时打不起两场战争,更何况经济委靡不振的欧盟,更何况面对的是难于一着制胜的中、印、俄、巴了。相反,如果动武,把中、俄、印惹急了,核武器应当只是用来威慑了,得不偿失的事,美国和欧盟是不会做的。放开军事不谈,就欧盟地区的资源问题,就让欧盟对新兴国家望而却步。欧洲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掌握在俄罗斯人手里,哪一天惹得俄罗斯不高兴,一断天然气,那欧洲就真的“没气”了。
自“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文化一直引领着世界,而东方的传统文化也许是太悠久了,老得只剩下“传统”。在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铁幕一样的封锁,即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还在用清朝时的眼光寻找中国人脑后的“辫子”。等到铁幕撤去后,西方世界才发现中国已经打碎一切封建文化,成为世界上最新的国家。中国要发展经济,自然要向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中国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邯郸学步,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真正走上了“以夷制夷”的道路。
中国如此,其他的新兴国家也是如此。印度在学习,俄罗斯在学习,巴西也在学习。对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来说,西方的社会经济科学是全新的东西,在学习中融汇进自身的文化,在杂交中产生出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因为血缘较远,而得到优生。这个优先出来的生命活力四射,催发着中国的经济极速腾飞。与此相反,欧盟的文化相对于新兴国家来说,已经老了,没有了活力。中国古圣人孔子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现在中国这个“留学西洋”的弟子已经超过了“老师”,其他的新兴国家,作为“弟子”也在赶超“老师”。中国的古代军事家孙子说过:“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现在,欧洲国家教会了众多的“弟子”,而“弟子”对老师来说却是陌生的,在“师生”对决中,欧盟已经落了下风,“饿死师傅”不算新鲜事了。
欧盟老矣,没有牙的群雄,只剩下牙龈了。如果用牙龈咬人,不会伤人,只能让人感到肉麻。所以,欧盟如果想获得新生,那就回拜“学生”为师吧。不管怎样,中国是尊老爱幼的,不会像野蛮的帝国主义那样,为了称王称霸,不顾他人的死活。
§§§第二节没有活力的大陆
上一节我们说到了西方现代文化与新兴国家文化的交融,’产生出更具活力的生命体。对此,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说:“对于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摆脱西方模式的说法,令我们难以认清当前世界重组的局势。当中国逐渐强大,她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她会在历史中寻觅智慧,以创造出一种现代的新模式。”西方人说话总是比较啰嗦,其实约翰格雷说的意思,就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成语——“推陈出新”。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对毛泽东说:“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国,改变了世界。”毛泽东说:“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尼克松在离开中国的时候,说他这一周改变了世界。此话传到毛泽东那里后,毛泽东说:“我看还是世界改变了他。”在当时那个年代,尼克松的话可能只是一个奉承,但到了21世纪,中国对此可以不用谦虚了——中国确实在改变世界。
英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说:“全球化远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它其实相当复杂:美国可能是全球化竞技场上最有影响力的‘球员’,能够对数轮全球贸易谈判施加很大的压力,但最终的赢家却是东亚,最大的受益者则是中国。”
现在改变世界不只是中国,还有众多的新兴国家。而那些老牌的世界强国对世界的改变,却无所作为,他们还延续着过去的思维,沉浸在“文艺复兴”的辉煌中,成为了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体。相比于美国来说,欧盟还是有所收敛的。但是,这种收敛,也把其活力丧失殆尽。
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并且这一观点成为了主流,众口称是。其实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没有对手的强手只能越来越弱,不会越来越强。对于这一逻辑,在现实世界得到了印证。首先,对美国说“不”的国家越来越多;其次,美国为了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急于在世界上找到一个理想的对手,再造两极世界。
所以,从现实中各国的反应和美国当下的行为举止,都在说明美国在衰落。
欧洲的衰落要比美国早一个时代。“一战”结束后,欧洲的地位开始走低,“二战”结束后,欧洲的地位急速下滑,成为了美国事实上的附属。不可否认,欧洲是现代世界的发源地,随着它们对亚、美两洲侵略和掠夺,其思想、体制、价值观、宗教、语言、意识形态、习俗也传播开来。在18世纪,欧洲与现代性是“同义语”,各落后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大国,开始了“人间”版的“西天”取经。可以这样说,欧洲直到20世纪中叶,还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说起来让人泪下,现在的欧洲,除了展示那些让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董”外,鲜见新鲜之物了。
亚洲的崛起,要求世界各大洲,特别是欧洲,要进行根本性的重新定位。美国早就将其目光从跨大西洋区域转向亚太地区,而欧洲还在步履蹒跚地迈着试探的脚步。因此,在亚洲对欧洲的经济重要性快速提升的时候,而欧洲对亚洲的影响却在下降。欧洲在犹豫中保持着过去贵族的高傲,殊不知,所有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力,与亚洲大国相比,只是一个小小的玩伴。
欧洲要想在世界上再现其活力,就必须与中国和亚洲用一个声音说话,不能被美国所左右,不要忘了,美国永远是套在欧洲脖子上的一副枷锁。
欧洲的债务危机在2010年9月有所缓解后,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大松一口气,说道:“几个月前,特别是五六月份,我们的经济形势的确遭遇一场大火,虽然烟比火大;现在,我可以说,大火已经熄灭。”真的熄灭了吗?但愿如此。我们先看一看这场火是怎么燃起,又怎么熄灭的。
当金融危机刚刚过去,欧洲国家的信用危机便尾随而来。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开始显现,其后中东欧国家也同样出现了类似问题。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欧盟可以轻而易举地应付过去。没想到,“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面”。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直到这时,欧洲人还以为希腊只是个例,没有认真地对欧盟成员进行全面的体检。此后,债务危机开始向癌细胞一样扩散,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这五个欧盟成员的信用评级也被调低。由于经济下滑、债台高筑,使赤字和债务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这些国家身上。祸不单行,随着债务危机的暴露,欧元也开始大幅下跌,国际社会对欧元的信心大减。
在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希腊的病症最重。在过去,希腊的经济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在2003年至2007年期间,其经济以平均年增长率4%的速度增长。像这样的国家会出现债务危机,真让人匪夷所思。通过对希腊经济发展构成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同时也因为希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所致。通过双赤字和廉价贷款,拉动了希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贷消费。但是,希腊不是美国,可以靠借贷发展自己。在没有经济强有力的支持下,希腊只能饮鸩止渴,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使赤字不断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