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邻家大哥”般的警察
在中国,警察一般叫做公安,顾名思义就是负责公共安全的。中国人大多都有过和警察打交道的经历,小到外地问路,办身份证户口本,孩子上学、迁居等,大到交通违法,民事纠纷甚至刑事案件,可以说都与警察有关。
我们普通人对于警察的印象,往好了说就是不太坏、还可以等,往坏了说就不那么好听了,执法粗暴、态度冷漠、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甚至有贪污滥权之名。大多数人一辈子可能没机会与刑警打交道,毕竟还是好人多嘛,坏分子就那么几个。所以我们见到最多的往往是交通警察,看看日本的交通警执法,有时候真是一种享受。
日本警察是一警多职,不分交通警和治安警,这倒是充分利用了资源。日本的警察署,相当于国内的公安分局,在门口站岗的警察所用的器械极具特点,这与中国的情况大相径庭。他们手中拿的武器不是枪,居然是一根长木棒,真不知道这样的木棒能起到什么威慑作用。本人多方查找过这种做法的来历出处,始终不得要领,只好作罢。也许日本的警察署根本就没想过要威慑谁,只是一种姿态而已,只是要表示警察正处在执勤状态。
日本警察在勤务状态时基本上都是文明执法,非常认真、礼貌。
即使是日本首相带着他的政府官员在街头演讲,负责保卫的警察也没有那种煞有介事、如临大敌般的姿态,相反显得特别亲民,似乎那不是国家元首,而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像什么大声吆喝、拉警戒线、禁行等都看不到,他们只是很礼貌地维持秩序。当首相乘车离去时,执勤的警察们为了让首相车队先走,好像犯了多大的错误一样,一个劲向路人道歉,那种文雅的执法态度让人很难将他们与威严的警察联系起来,也许是我等凡夫俗子见得世面太少吧,竟然觉得莫名的感动和感慨,甚至还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可日本人却习以为常,处之泰然。
还有一次,一位外国游客出了地铁后迷路了,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候正好看见了地铁口站着一位全副武装的警察,于是他走上前用外国口音的日语问路。只见那个警察突然一改刚才的严肃,面部表情马上变得柔和起来,还露出了笑容。待他听明白求助内容后,他先问对方用什么交通工具去,然后再不厌其烦地告诉你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最后就详细地边指着方向边告之行走路线。等对方彻底明白后离开时,他还不忘给人家鞠一躬,仿佛不是他帮助了对方,而是对方帮了他一个大忙。
还有一次,_辆私家车似乎不小心开到了警察署的大门口。只见手持木棒的值勤警察赶紧站到那辆汽车的前头,拦住去向。然后非常客气地向司机说:“对不起,这里不能随便进入,您是不是开错了方向?”那位司机很不高兴,悻悻地倒车将车开走,嘴里似乎还在骂骂咧咧地说着什么。那个警察朝着司机鞠了个躬后又退回到站岗的位置,丝毫不见他有什么盛气凌人的呵斥或者更出格的举动,甚至连被骂的怨气都没有,看来不禁让人叹服日本警察的职业精神。
日本警察最大的特点是脾气好,他们礼貌、细心、语气温柔。有时,被犯了错误的当事人劈头盖脸地骂一通后,也基本看不到日本警察会发火,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日本的警察简直就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一名日本司机由于忘了系安全带,被警察拦住下罚单。他竟然火了,大骂警察都是饭桶,只会欺负老实人,没有胆量去捉真正的坏人,小事来精神正事没脾气。反正我们躲在家里偷偷地骂警察的话,那位老兄都当面扔了出来。让人没想到的是,被骂的警察居然丝毫没有生气,就那样静静地听着,跟听评书差不多,等人家终于骂不出什么新词来了,警察才一边说着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一边还是坚决地掏出了罚单。这个故事听来十分解气,不是为了司机的叫骂,而是为了警察那种执法时的态度。因为他们让人感觉到,警察并没有特权,即使在执行公务时,他们也是在例行公事,并非要针对谁,犯错就罚,至于对方的态度好不好,不在他警察的职权范围内,他无权为此做任何其他反应。
不过,不要因为这样的例子就认为日本警察都是不管事的窝囊废,其实日本警察办起事来是非常认真的,执法起来通常很少有通融的余地。日本警察都是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的,如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抓住,最好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听从,你可以让警察给你讲清楚你错在哪里,充分阐述你的理由,但不要心存侥幸而过分争辩。遇到违规被罚的倒霉事,发火是没有用的,强词夺理更是不可取的。国内一位领导在出差到日本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后来回国后还经常提起。他在东京街头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住。警察根据交规要罚款,但他却指示随行的同事兼临时翻译,按照在中国的习惯向警察申诉或者叫狡辩:我是外国人不懂规矩,路不太熟,又是初犯,抬抬手就过去了,何必那么死板呢?想让那个警察放他一马。说了半天,警察静静地听着,偶尔还同情地点点头,最后笑眯眯地对他说:“你的情况和理由我了解了,的确是让人很同情,但是今天如果我不对你处罚,那我明天就会被开除,工作就没了,我无法做到职权以外的事啊,希望您多理解,请接收罚单吧!”话说到这里,就是苏秦再世张仪重生,恐怕也没什么挽回的机会了,领导只好乖乖地接受处罚。事后他就经常对员工讲:如果违法就赶快认了,千万别跟日本警察求情,白费。
在马路上,日本警车是最遵守交通规则的模范,只要不是在执行紧急任务,警车一般都按照规定的时速行驶。因为警察条例规定,警车如果违章,一样要接受处罚的,概莫能外。如果警车违章超速或闯红灯,回去后一定会有调查人员让你解释原因,是不是在执行公务,执行什么公务,是否必须违章才能完成任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一样要挨罚。而且同一名警察如果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饭碗怕是保不住了!
日本的便衣警察往往西服革履,一副绅士模样,让你根本想不到他会是一名警察。一旦发现违法者,警察们马上就会换上一副严肃面孔,认真起来。不过,这样的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在日本并不很多,所以日本的警察还真没有中国警察那么大的办案压力,一年下来能碰到一两个小偷小摸的案子就算是全年的重要工作了。日本经济发达,自行车这样的小物件根本不值钱,所以人们也不当回事,出于五花八门的原因,城市到处都是被人随手扔掉的自行车。有个中国留学生丢了一辆自行车,只是因为他上学路过派出所,所以就顺路报了案。但从此后,警察们像接一个大案一样,严格依照执法程序,一丝不苟地侦破查找,还多次找那位留学生询问自行车丢失的细节,像什么形状颜色啦、什么时候丢的、丢在什么地方啦、当时的天气情况啦等。很长时间过去了,连留学生都忘了丢自行车的事。可万万想不到的是,警察竟然能从上千公里远的地方找回自行车,并兴师动众地开着小货车将擦拭一新的白行车送上门来,让留学生目瞪口呆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日本警察办案的认真劲让人实在挑不出什么瑕疵来,真正体现了“有困难找警察”的精神!
4.淳朴古风,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直是中国古代明君圣主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无数政治家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殚精竭虑。在日本,夜不闭户倒还没有听说过,但至少路不拾遗是做到了。
日本人素质特别高,路上捡到钱包他们也不动心,捡了会想办法归还失主。见钱不动心,世上少有啊!这样的事真会发生在日本吗?
事实是,千真万确。
日本的房子,无论是大门墙壁还是窗户,加上矮矮的院墙,其建筑都比较薄弱,很难经受住稍大一点力气的撞击,甚至有很多墙只需一脚就能踹开一个大洞。日本的房子一般不装防盗门,很多门是非常薄的木板门和玻璃门。偶尔一楼有防盗网,二楼以上基本上很少看到有安装的。这很让中国人惊讶:他们怎么不担心入室盗窃的问题?日本人发生入室盗窃的几率不比中彩票高到哪去。
日本多数自行车是不上锁的,连摩托车晚上也是丢在外面,根本不担心什么。火车上、旅店、会议室、餐厅这样的地方,即使你把包放在那里一整天,也根本不会担心有人顺手牵羊。在商业闹市区,经常看见女士将翻盖手机架在牛仔裤后兜上逛街,就这么着,谁也不在乎。很多女士出门闲逛,背个包大大咧咧地乱晃,包上的口袋随便翻开着冲外,钱包就在那晃荡,也不管。直到有人上前提醒她拉好拉链,她才满不在乎地一边说着谢谢一边随手拉上,看不出有什么紧张或后怕之类的。
日本的酒店没有“查房”之说,你走了就走了,把牌子放在那里,把费用结清就可以。而在中国住酒店,离开时“查房”是必不可少的,一当发现有什么东西不见了,那就得照价赔偿。
我们知道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路不拾遗越来越少,有些路不拾遗被报道以后甚至会被人称为是傻子。为何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总觉得贫富差距过大才会有抢劫盗窃,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在现代国家一味地要求国民自己的自我素质提高,而不在政策与法律的程度去鼓励与约束,这样就算有了所谓的路不拾遗也只是昙花一现。一个好的习惯不是光靠自觉,而且也要靠好的制度与法律来实行。日本就是将道德与法律结合的比较完美的国家。
早在1899年,日本就专门制定了《遗失物法》。该法明确规定:
捡到东西据为己有属于盗窃行为,量刑程度甚至可以判处一年以下徒刑以及10万日元以下罚款。好,我们该有疑问了:捡到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又无法找到失主,况且让一个老百姓每天花大把时间去找人也实在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难道交给警察局就能保证他不会被警察们当做意外之财吞掉吗?
放心,日本法律自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警察定期不定期地在网络上公开失物招领信息,小件东西认领时间为两个星期,无人认领的由警察局在两星期后拍卖。贵重物品和大额现钞的认领期限为三个月,超过三个月无人认领的就被视为无主之物,这个无主之物将归捡到该物品的人所有,而且与正常渠道获得的收入一样,需要扣除个人所得税。三个月之内若有了失主认领,拾得人也不会一无所获,法律还规定失主应付给拾得人相当于物品价值10%的报酬。对于失主来说,付出仅仅10%的代价就可以拿回重要财物,也是不幸中得到万幸。
从这一点看,日本的路不拾遗,倒并不是日本人道德水平过高,归根结底还是法治化的结果。现代社会,过于要求公民的个人道德水平向尧舜时代看齐,未免流于理想化,显得不切实际。但淳朴古风却又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希望达到的理想社会状况。因此,解决问题的途径依然是存在的,那就是真正的法治化。只有让对社会有贡献者真正得到应该属于自己的荣誉或者利益,才会让更多的人起来效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越多,社会人心就会越寒。
5.礼仪之邦话鞠躬
在日本,每天你都会接受无数人给你的鞠躬。电梯口、楼道中,只要碰面了,无论认识不认识,人们都会互相浅浅地鞠一躬,并真诚地说一声早上好或中午好,这就是日本。
购物进店从进大门就有人向你施鞠躬礼问候,不论到哪个柜台,只要与售货员目光相对,一定会听到温和的问候声。收钱、找钱当着你的面一五一十点清楚,然后纸币在下,硬币在上双手交到你手里。
绝不是扔在柜台。售货员递东西时都是用双手送过来,声音很温柔地问候,一种很亲和尊重的感觉。到商店买东西,无论多少,就算你只买了一颗图钉,收银员也会一边客气地说“谢谢”,一边给你鞠个躬。到饭店吃饭,进门的时候有人给你鞠躬,出门的时候也是一连串的鞠躬。甚至走在大街上,你向路人问路,他连说带比划,仔仔细细说明白后,还要给你鞠上一躬,好像不是你给他添了麻烦,倒是你帮了他多大忙似的。更有出奇的,在ATM机上取款后,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老奶奶居然也会对着ATM机鞠上一躬。据一家日本媒体统计,日本人几乎每人每天都要鞠上千个躬,其中最多的是大百货公司的售货员,平均每人每天要鞠1820个躬!
日本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大量的生活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公共场所坐扶梯,都是自觉地站到电梯的右边,左边都是空着的,给那些有急事要走的人留出来的。虽然中国也开始实行了,但遵守这一规则的人并不常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要好一些,在其他中小城市基本见不到。而日本人却能做到人人自觉、个个遵守。
这就不是一句“素质较高”能说清的了。
在日本任何时候都是自觉排队等候,没有随便插队的。所有的公共厕所都是有卫生纸的!公共厕所的马桶都是通电的,一坐上去是暖烘烘的感觉,而不是冷冰冰的。
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残疾人的专用通道和电梯,在冲绳琉球古王国的遗址不准建任何设施,但建有残疾人专用的电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这个不是作秀能行的,遇到残疾人来,服务员都主动上前帮助服务,的确让人顿生莫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