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那时花开别样红:民国十大名媛的传奇岁月
3331000000002

第2章 气如幽兰,才馥仙——林徽因

“你是人间四月天”

关于林徽因,有太多的东西可说。她的美貌、她的才华,还有她那三段美得让人心碎的感情,都让后来人无限感念和怀想。

林徽因是美丽的,这既是由于她的天生丽质,也是由于她的兰心若芷,更是由于三个爱着他的不平凡男人。是他们,成就了林徽因超凡脱俗的美。而诗人徐志摩,便是三人中最难让人忘怀的。

林徽因曾写过一首题为《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诗: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著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後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诗的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位才女笔下的人间四月天,就是与林徽因始终缘差一线的徐志摩。他们俩同样富有诗情,同样文采飞扬,彼此心心相惜,却最终未能走到一起。这段无果而终的感情,即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扼腕和叹息。

然而,这毕竟只是后来人的一厢情愿。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那么一种感情,她不粘带任何凡世尘埃,纯净而高洁。两个人相互倾心,却礼待有加,共同呵护着那个桃李芬芳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初遇,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演讲会上。在那之前,林徽因已经跟随任北洋军阀政府司法总长的父亲林长民来到英国旅行。旅居国外的日子是相当苦闷的,主要是无人说话,无聊得很。林徽因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在楼上能嗅到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一一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就是在闷得人想哭的异国他乡,林徽因认识了从北美大陆游学英伦的徐志摩。那时的徐志摩,已经是家有妻小的男人。他之所以来到英国,是想求学于著名哲学家罗素门下。可是,十分不凑巧,当徐志摩来到英国皇家学院时,罗素却又来了中国。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好先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转康桥皇家学院。一时间,也是苦闷无聊得厉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志摩跟林徽因相遇了。或许是由于彼此各有心事,或许是由于初次见面过多顾及礼仪,在那次演讲会上,徐志摩虽然觉得林徽因是个梳着两个小辫的极其可爱灵气的小姑娘,却并没有为之倾心,更别说进发出诗人的浪漫激情。更有趣的是,不谙世事的林徽因,居然差点把徐志摩叫成叔叔。

然而,随着徐志摩跟林家交往的增多,这位诗人很快就发现,自己眼前的这位小姑娘一点也不简单:她不仅长相俊美,而且才气逼人。无论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文学品评上,甚至在政治见解上,年纪不大的林徽因都有着不凡的表现。她那一颦一笑,她那轻蹙娥眉,她那明晰双眸,她那音律吐字,深深地吸引住了徐志摩。

这以后,徐志摩更加频繁地拜访林家,表面上是去看望林长民,实际却是为了更多地接触林徽因。徐志摩曾写诗《偶然》,笔墨中充满了初识绝代佳人的讶异: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可是,诗人的投影并没有泛起佳人心湖的涟漪。林徽因是聪明的,她很快即察觉出徐志摩的言外之意。她虽然也欣赏甚至敬佩眼前这位年长许多的大才子,但是她却始终没有让情感逾越友谊那根界线。她托父亲写了一封婉拒徐志摩的信:

“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徽徽问候。”

敏感多情的徐志摩接信之后的心情如何,今人已经无法得知了。但是,可以相信,这次情感触礁,无疑给这位浪漫诗人打击不小。但同时,这也再次激起徐志摩心中本已拥有的狂飙突进的浪漫情怀。他从这次事件中,看到了人应该勇敢追求真爱的道理。于是,很快,徐志摩便跟自己的发妻张幼仪解除了婚姻。在写给张幼仪的信中,他说:“……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从这信中,可以看出徐志摩那股强烈的追求新生命、新感情的情怀。他甚至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得到幸福,才能去改良社会。假如没有这种情怀,怎么谈得上改良社会,造福人类呢?他的著名诗歌《最后的那一天》,便是这种情怀的最好写照: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

在枯枝不再青条的那一天,

那时间天空再没有光照,

只黑蒙蒙的妖氛弥漫着

太阳,月亮,星光死去了的空间;

在一切标准推翻的那一天,

在一切价值重估的那时间:

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

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

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我爱,那时间你我再不必张皇,

更不须声诉,辨冤,再不必隐藏,

你我的心,象一朵雪白的并蒂莲,

在爱的青梗上秀挺,欢欣,鲜妍,

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徐志摩此举,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包括他的老师梁启超,也曾严厉斥责他“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十分直接地批评了徐志摩那种浪漫起来什么都不顾的诗人情怀。

对于徐志摩究竟对与不对,我们不置可否。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正是林徽因,唤起了这位诗人勇敢追求真爱、追求真感情的浪漫情怀。

可是,自古多情空余恨。徐志摩的情怀并没有引得佳人回首。从英国回来不久,林徽因便与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确定了婚事。已经是局外人的徐志摩,此时仍未放弃。他不断以各种理由,想接近林徽因。无奈之下,林徽因和梁思成只好用英语在门上贴了一张纸条:“恋人想单独在一起。”

1924年4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便邀请林徽因在泰戈尔访问北京期间做副翻译,林徽因答应了。对于徐志摩来说,或许那是一段最令他难忘的日子吧。这段时间的相处,几乎让徐志摩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表达。然而,这件事情结束之后,林徽因毅然决然地和梁思成赴美留学了。

听闻消息,徐志摩犹如从五天云坠落凡间,他大哭一场,无限依恋地惜别了心中的爱人。他没有再去疯狂追求林徽因,只是把一片深情都写进了自己的文字里。

1931年11月19日早8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准备前往北平,参加当晚林徽因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当飞机到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天上大雾弥漫,飞机师只能降低高度,以辨明航向。谁知,却不幸撞上白马山,飞机坠入山谷,机上所有人员,包括两位机师和徐志摩全部遇难。

听闻噩耗,林徽因当场晕倒在地。她怎能料到,那个浑身充满生命热情的知心人,竟会如此突然地离开自己呢?

11月20日下午,胡适的北平家中,梁思成、林徽因、张奚若、陶孟和、傅斯年等文化名人、好友相聚一起,相对凄凄。林徽因更是潸然泪下。

随后的收敛尸骨,林徽因没有前去,而是叫丈夫梁思成去了。梁思成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拿回去给了林徽因,以作纪念。见到那块木头,林徽因像是见到徐志摩的尸骨一般,非常悲痛。她把这块木头挂在了床头,一直就这么挂着,直到她1955年去世。她觉得,徐志摩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是一份多么高贵和纯洁的情感!

徐志摩的去世,是林徽因久久无法摆脱的伤感。每到他的忌日,林徽因都会用鲜花围住徐志摩的照片,深深地寄托着自己的哀思。或许,这份哀思里还包含着另外一份真挚的情谊。四年后,林徽因终于挣脱出这份伤感,她写道:“你应当相信我不会向悲哀投降,什么时候我都相信倔强的忠于生的。”在她心目中,这位逝去的老友,“人格里最精华的,就是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徐志摩在林徽因眼中,竟然是如此的完美。相信,徐志摩泉下有知,也应该含笑了。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浪漫美好的诗歌,充满的都是纯真无邪的情感,就如同白玉一般无暇。这或许可以借来形容徐志摩跟林徽因的感情吧。很多年之后,林徽因曾写信给胡适,回忆起了她与徐志摩的交往:“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徐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林徽因仍然是思念徐志摩的!这是两颗心心相惜的心灵之间的思念,超越了一般人眼中的情情爱爱,即便已经有着俗世的障碍在其间。不过,就让此情只待成追忆吧!毕竟,他们共同拥有过美丽的人间四月天!

“梁上君子,林下关人”

如果说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是一份只可追忆的浪漫情感,那么她与丈夫梁思成之间则是弥久越坚的真挚爱情。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用他们的好友,同时也是林徽因爱慕者的金岳霖的话说,便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可谓是“神仙眷侣”。

众所周知,梁思成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大学者梁启超的长子,他本身也是知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性格严谨而不失活泼,长相清秀的他在早年就读清华的时候,是个不折不扣的“活跃分子”:他喜爱绘画,曾任《清华年报》美术编辑;他喜爱音乐,当过管弦乐队队长;他还喜爱体育,并获得过校体育运动会跳高冠军。与这些爱好相随的,则是他那不知是否遗传于梁启超的政治头脑。在同学们眼中,梁思成“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这就难怪,他在“五四”运动时,成为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的中坚分子了。

对于这个长子,梁启超自然寄望颇高。无论是梁思成的学业、求职,还是婚姻,他都关怀备至。不过,深知当时中国政治黑暗的梁启超,却并不希望儿子再踏上仕途,而是让他学习当时比较生僻的建筑学。

父亲的期望是一方面,而真正让梁思成走上建筑学研究道路的,则是他未来的妻子林徽因。梁思成曾对朋友说过:“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实际上,梁思成与林徽因,早在这次拜访之前就已经相识了。梁、林两家是世交,林徽因在出国之前,两人有着很多的见面机会。正如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写的那样:“父亲大约十七岁时,有一天,祖父要父亲到他的老朋友林长民家里去见见他的女儿林徽因(当时名林徽音)。父亲明白祖父的用意,虽然他还很年轻,并不急于谈恋爱,但他仍从南长街的梁家来到景山附近的林家。在‘林叔’的书房里,父亲暗自猜想,按照当时的时尚,这位林小姐的打扮大概是:绸缎衫裤,梳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不知怎的,他感到有些不自在。门开了,年仅十四岁的林徽因走进房来。父亲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却仍带稚气的小姑娘,梳两条小辫,双眸清亮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左颊有笑靥;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长仅及膝下的黑色绸裙上;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给父亲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良好的家族关系,使得林徽因在从英国回来后便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且很快进入热恋。这对神仙眷侣,经常在环境优美的北海公园幽会,一起参加音乐演出,一起逛太庙。在那些春光灿烂的日子里,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浪漫情丝。

两人甜蜜的爱情,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变得更加坚实。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和弟弟梁思永上街参加“国难日”示威游行。结果,在长安街被北洋军阀国务院权贵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梁思成受了重伤。那天,梁家正在为梁启超的二弟祝寿。消息传来,梁家自然大乱,而前来赴宴的林长民全家也跟着费心。这其中,最担心的莫过于林徽因。眼看着恋人鲜血淋淋,她急得不知所措。

送到医院抢救的梁思成,确诊为腿筋骨大伤。虽然经过治疗没有生命危险,梁思成却从此落下了残疾,左腿比右腿短了小小一截。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林徽因每天在医院悉心服侍。当时恰值初夏,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梁思成热得大汗淋淋。林徽因并不避讳,替恋人揩面檫身,无微不至。两人的爱情,经历了这次磨难之后,愈发显得甜蜜。

车祸事件之后,在梁启超的精心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赴美国留学。身处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一对年轻人都离开亲人万里之遥。于是,两人更加朝夕相伴,深深依恋,感情也越加弥笃。

就在林徽因学业进展十分顺利的时候,1925年却传来了父亲林长民遇刺身亡的噩耗。一时间,她感觉天崩地裂。若是没有梁思成的日夜守护,向来把父亲视作精神依靠的林徽因,绝难迈过这道坎。

国内的梁启超,深知林徽因内心的苦痛。他很快致信儿子,嘱咐他转告林徽因:“我和林叔的关系,他(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她)和思庄(梁启超二女儿)一样的看待他,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他目前的苦境。他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林叔叔的好孩子。”

梁启超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林徽因精神动力和安慰。然而,父亲的突然去世,毕竟使得她失去了经济来源。正当她准备中断学业时,梁启超又来信说:“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

为了实现诺言,梁启超动用自己的股票利息,甚至说“只好对付一天是一天,明年再说明年的话”。可见,梁启超早已把林徽因当作自己的后人,因而才如此关爱有加。也正是在梁家的大力帮助下,林徽因才得以完成学业。

1928年3月21日,经历诸多磨难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了隆重的结婚仪式。远在国内的梁启超寄来了贺信:“你们结婚后,我有两件新希望:头一件你们俩体质都不甚好,希望因生理变化作用,在将来健康上开一新纪元。第二件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

两人选在这一天结婚,是有特别用意的:为了纪念宋代著名的建筑家李诫。本来,按照梁启超的意思,为了入乡随俗,婚礼要在教堂举行。可是,林徽因尽管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却一点也不洋气,反而相当地眷恋中国文明。她自己缝制了一套东方色彩的婚服,领口袖口都配上宽条彩边,头戴饰有嵌珠的头饰,左右垂下两条彩缎。如此东方化的结婚礼服,一经记者报道,便马上引来了一片赞誉之声。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后生活也是幸福美满的,并不像有人怀疑的那样充满不幸。当然,偶尔的争吵和不快是有的,这实际上并非婚姻的缺陷,相反还是甜蜜爱情的催化剂。1936年初,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梁思成很快乘火车南下上海办事。而伤心的林徽因则在家痛哭了一整天,中间只睡过三四个钟头。然而,还在火车上的梁思成,担心妻子不开心,接连发来两封电报,及时地送来了丈夫的歉意和抚慰。后来,在给沈从文的信中,林徽因说道:“在夫妇中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因此,偶尔的争吵并不代表婚姻不幸福,“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的悲剧。”

继承了父亲传统文人的情怀,梁思成始终是一位温和谦逊的君子。在对待爱妻上,他疼爱无比。林徽因则像所有聪明美丽的女孩子一样,偶尔也喜欢使使性子。有趣的是,梁思成就恰好是个严谨隐忍的脾气。于是,很自然的,在生活上碰到小矛盾时,梁思成就成了专门出气的“烟囱”。可是,“烟囱”偶尔也会塞住,这时,小小的争执便不可避免了。只是,这一切都无伤大雅,反而成了平淡生活的调味剂,让生活更加真实,充满了幸福的质感!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情趣,这源于两人在精神上的息息相通。据熟悉他们的朋友回忆,在家中,梁思成和林徽因经常做一些小游戏,比如考记忆力,相互问对方哪座雕塑原座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哪部诗集……小小的屋子里,却充满了古香古色的浪漫情调。

世人一般以为,梁思成是个笃实的学者,具备更多的是严谨的学识。这只能说是一种误解。在梁思成的野外勘测笔记里,他曾写道:“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试问,没有相当的文学素养,没有浪漫的才思,又怎能写出如此充满诗意的话语?或许,也只有具备如此品性、拥有如此才华的梁思成,才能与幽兰般的才女林徽因结下良缘吧!

据说,民国时期的文人,喜欢说这样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听说后,便将其改成“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一时之间,也成了十分流行的话。梁思成爱妻之切,由此可见一斑。林徽因曾自嘲说,她和梁思成就是一对“难夫难妇”。纵观他们俩的一生,此言的确不虚。然而,同样不假的,便是他们真挚的爱情。无论是路途坦荡、生活安逸,还是颠簸劳顿、波折丛生,他们都携手并进,相濡以沫,共同闯过了无数难关。这应该才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让人羡慕的真正原因所在!

哲人的眷念

在林徽因的三段美丽感情中,徐志摩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与激情,梁思成让我们品到了温馨与幸福,而金岳霖则让我们明白了深情与感动。

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她生命的许多故事,都让人无比注目与追怀。然而,就如上文所说,她的传奇,她的美丽,来自于这三个男人的成全。可以说,有了这三个优秀男人的爱,才有了一个幸福得如此美丽的林徽因。倘若,徐志摩的爱是轰轰烈烈的,梁思成的爱是细水长流的,那么金岳霖的爱则是理智而深沉的。这正是一个哲人的眷念。

金岳霖是近代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他与冯友兰、熊十力一道,被誉为中国现代三大哲学家,在开创中国的逻辑学上,堪称一代宗师。1914年,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学堂,后来考取奖学金留学美国、英国,又继续游学于欧洲诸国。回国后,他曾先后执教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国内名校。

跟他的学术生涯相关的,则是金岳霖非常西化的生活方式。由于他在青年时代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洗礼,因此在穿着上经常都是西装革履。再加上金岳霖一米八的高个子,长相帅气,因此极具绅士风度。

尽管如此,金岳霖却也有着许多不那么西化的嗜好。据说,他酷爱养大个头的斗鸡,几乎到了与鸡同食的地步。每当吃饭的时候,那只备受宠爱的大斗鸡就会气宇轩昂地走进饭厅,堂而皇之地伸长脖子,去啄食桌上的饭粒和菜肴。而我们的大哲学家,却毫不顾忌,竟然安之若素,与自己的宠物一起进餐。除此之外,金岳霖还喜欢养蝈蝈,他的房间一角,就摆着许多的蝈蝈缸,那都是用来斗蝈蝈的工具。

这些有趣的生活习惯,使这位哲学家显得极富个性。然而,金岳霖毕竟是逻辑学大师,常年的哲学素养和那颗几乎是天生的哲学头脑,让他的性情更多地充满了理智和深沉。这一点,恰好就体现在了他对林徽因的感情上。

金岳霖与林徽因相识,是徐志摩做的引介。那时,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结婚,两人住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是个喜爱社交和热闹的女人,因此,住在那里的一段时间里,梁家经常高朋满座。口才极好的林徽因,自然而然就是这些聚会的核心。前来聚会的,又大多是林徽因的歆慕者,他们围聚在这位才女身边,听她侃侃而谈。在梁家柔和的灯光下,林徽因显得越发像个多情的女神。

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位几乎是每次聚会必到,他就是徐志摩。只不过,这次,徐志摩带来了他的朋友金岳霖。

当时(上个世纪30年代),金岳霖刚刚从国外回来。他虽然学问甚高,却仍是孑然一身。或许是由于眼界过高,或许是由于学业繁重,这位大教授,尽管留学欧美,见过许多中外女子,却并没有觅得自己的佳偶。

然而,这一次,金岳霖却被年轻美丽的林徽因深深地吸引住了。林徽因优雅的举止、风趣谈吐、灵动的才思,都让金岳霖大开眼界。一瞬间,这位严谨的哲学家身上,出现了少见的柔情爱意。

就这样,独身的金岳霖便逐渐成为了梁家的常客。跟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最初印象一样,林徽因也非常喜爱这位青年哲学家,认为他学问渊博、理智过人、深沉而又富有情感。金岳霖则认为林徽因人品卓绝、才华出众,因此对他赞不绝口、十分呵护。很多年后,当有人提到林徽因,金岳霖还是会竖起大拇指:“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

渐渐地,在共同的西方文化素养下,再加上志趣相投、格调相匹,金岳霖与梁思成、林徽因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不仅在一起谈论学问,品评时事,而且还在日常生活上相互照顾和帮助,交情非常的深。这一点,从他们两家长期以来都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就可以看出。不仅如此,即便两家由于当时的战乱,偶尔没住在一块,金岳霖一旦能寻得休假的机会,便总是跑到梁家居住。

长久的友谊和彼此的欣赏,终于在林徽因身上产生了感情的变化。据梁思成后来的夫人林洙回忆,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考察古建筑回来后,林徽因一脸无可奈何地对他说:“思成,我现在痛苦极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林徽因同时爱上的两个人,一个自然是丈夫梁思成,而另一个,则是大哲学家金岳霖。出于对丈夫的忠诚和信赖,林徽因毫不隐晦地向梁思成表明了心迹。据梁思成向林洙说,当时的林徽因,坦诚得就如同妹妹求助哥哥解决问题一样。

面对心爱妻子的坦诚,梁思成自然十分矛盾和痛苦。他一夜未眠,苦苦思索,反复地比较自己和金岳霖。最终,他发现自己比起金岳霖来有许多不足之处。于是,第二天他真诚地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可是,就当林徽因原原本本把这一切都告诉了金岳霖之后,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结局。让林徽因意想不到的是,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和坦诚,而且充满了深情:“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金岳霖选择了退出。他的哲学家理智,告诉他不应该放纵自己的情感,而是要懂得如何真正地去关爱他人。尽管这次退出让金岳霖失去了与佳人永结良缘的机会,可是,却成就了他对林徽因更加纯洁高贵的感情。

那次事件之后,金梁两家仍然毗邻而居,相互照顾关爱比往日更多。他们三人并没有由此而心生芥蒂,相互间反而更加信任。这尤其体现在一件事情上:有一次,梁思成与林徽因吵架,难解之际,便找来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作仲裁,而金岳霖也乐于效劳。从此,金岳霖几乎就成了梁家的“青天”,梁家再也离不了他了。同样的,金岳霖也基本上成了梁家一员,他甚至在写给费慰梅的信里说:“我离开了梁家就跟丢了魂一样。”然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哲学的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感情,把自己那份真挚的感情寄托在朋友的关爱之中,没有越雷池半步。那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真是让人赞叹。

林徽因于1955年去世,当时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界都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作为妻子,林徽因自然也受到牵连。她的追悼会开得极为冷清,许多往日的朋友都不敢前来参加。可是,金岳霖不仅来了,还写了一副充满赞誉和追怀之情的挽联。上联是:“一身诗意干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金岳霖当时的感受,他眯缝着眼,坠入了沉思。慢慢地,他说道:“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金岳霖“极赞”之意,充分地表达在了那副挽联之中。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是理智而又深沉的。在金岳霖眼中,像徐志摩那样的激情洋溢、狂飙浪漫,其实是不知天高地厚。老年的金岳霖曾如此谈到自己的老朋友徐志摩:“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

看来,徐志摩确实是个诗人,他为狂烈的感情驱遣,失去了起码的理智。相比之下,金岳霖却总是能很好地控制好情感,让它降温并得到升华。或许,这就是林徽因爱上金岳霖的原因吧!

多年以后,八十高龄的金岳霖面对林徽因的作品时,仍是记忆清晰、赞叹不已。他仍然兴奋地念诵林徽因著名的诗篇《八月的忧愁》,仿佛那些美好的往昔,在念诵的那一刻,又重新在他脑海中栩栩如生起来。当有人拿出林徽因的照片请他辨认时间背景时,这位老人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说:“给我吧!”而当有人请求金岳霖给林徽因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时,这位哲学家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答道:“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说完,他闭上眼,垂下头,久久地沉默了。

曾经有人说,爱情都是自私的很多人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人,都会一往无前,哪怕伤害他人。可是,这句话对于金岳霖来说是不适用的。他选择了爱,却没有选择一往无前,而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他把自己那份真爱,深深地包裹在内心,却没有从此变得冷酷无情。相反,他一如既往,用自己的一生,爱着、欣赏着那位佳人。就像他苦心开导一位因失恋要自杀的学生说的那样,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金岳霖做到了,他的退出,他对林徽因的深沉眷念,成就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姻的幸福,也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

没女人缘的才女

情感丰富、才思敏捷的林徽因虽然有着很好的男人缘,却并没有因此得到女性的喜欢。相反,在林徽因的一生中,似乎就没有几个真正的女性朋友,甚至可以说她就是个没女人缘的才女。

与林徽因过从甚密的作家李健吾曾这样描述林徽因的性格与为人处世:“(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没有林徽因的绝顶聪明外,有着这类性格的女子有很多啊。为什么林徽因会没有女人缘昵?

原来,在李健吾看来,真正的原因在于:“她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都)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热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是的,就是那如火一般的生命热情,以及对真理的无比热爱,再加上林徽因在文学、艺术上的卓绝才华,使得她缺乏了一种大多数女子都会具有的幽娴美德,遇事喜欢与人争辩,欠缺了少许的谦逊,进而难以与女性朋友相处。有趣的是,恰恰是这样一种性情和才华,却为林徽因赢得了许多男性朋友,其中既有一般的钦慕者,也有一生的伴侣,还有深爱她一生的知己。

林徽因的没有女人缘,首先就体现在了她的婚姻大事上。上文曾说过,梁启超对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是支持甚至积极撮合的。然而,梁启超的大夫人李蕙仙却并不同意这门亲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就在梁思成出车祸之后,林徽因抛开世俗偏见,悉心照顾恋人。这一举动,在李夫人看来,是有违传统礼法的。这位李夫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李夫人是前清礼部尚书的堂妹,由尚书做主嫁给了梁启超。这位大家闺秀年长梁启超四岁,遇事有主见,意志力强,因此在梁家地位十分高,里里外外都是好手。这样出身的一位夫人,其所受的传统儒家教育,肯定是“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伦理学说。因此,林徽因的所作所为,让这位夫人十分不满。因此,对于这门亲事,她可以说是大加阻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梁思成和林徽因才迟迟没有订婚。

不久,李夫人病故,情况似乎有所好转。可是,李夫人的长女梁思顺却成了反对梁、林婚事的“中坚力量”。梁思顺是梁思成的姐姐,由于是长女,梁启超自然宠爱无比,叫她“大宝贝”,还为她的书房起名“艺蘅馆”。这位艺蘅馆主人继承了父亲的聪慧,极具文才,曾编成了传诵一时的《艺蘅馆词选》。糟糕的是,在弟弟的婚事上,这位才女却同她母亲一样,极力反对。而且由于是同辈,她反对的态度表达得直接许多。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留学美国期间,跟外交官丈夫一起住在加拿大的梁思顺,好几次与林徽因发生了正面冲突。这其中,很大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面所说林徽因的性格。

幸好,偏袒未来嫂子的梁思永不断写信回国,向梁启超说明情况。梁启超接信后,极力劝说梁思顺,数月后冲突才得以化解。闻讯,梁启超欣喜不已,写信给孩子们说:“思顺对于徽音感情完全恢复,我听见真高兴极了。这是思成一生幸福关键所在,我几个月很怕思成因此生出精神异动,毁掉了这孩子,现在我完全放心了。”

尽管平安地渡过了“婚事危机”,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仍然在自己写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直言不讳地讲到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的相处不和谐,而只与梁思庄之间没有芥蒂。可见,林徽因确实没有什么女人缘。这一点,更好地体现在了林徽因与冰心的一次“过节”上。

李健吾曾经回忆说:“我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在李健吾看来,林徽因与冰心之间“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切都得从冰心的一篇文章说起。

冰心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此文完成于1933年10月17日夜,从10月27日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开始连载。

文章一开头,冰心就开门见山地写道:“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春天的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谓太太的客厅,当然指着我们的先生也有他的客厅,不过客人们少在那时聚会,从略。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手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需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的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自都能得到他们所向往的一切。”

在描述了客厅环境之后,冰心开始描写各色人物:“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十六七岁时候尤其嫩艳……我们的先生(的照片)自然不能同太太摆在一起,他在客人的眼中,至少是猥琐,是世俗。谁能看见我们的太太不叹一口惊慕的气,谁又能看见我们的先生,不抽一口厌烦的气……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阳,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在我们太太那才‘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地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

这所有的描写.都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梁思成家中的聚会,而冰心文中“我们的太太”,自然就是影射林徽因。更加明显的是,文章中那位“白拾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不就是在说徐志摩吗?而在现实生活中,林徽因与梁思成也确实有一个名叫梁再冰的女儿,小名就是冰冰。这不正好是彬彬二字的谐音吗?

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北京的文人圈子中,确实有这样一个文化沙龙,其聚会地点就是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家中。一到周末,一帮当时知名的学者、文人、思想家、科学家,就会前来参加。其中,徐志摩、胡适、金岳霖、沈从文等人,更是座上常客。而林徽因,便是沙龙的女主人。

林徽因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沙龙女主人,而且还是精神意义上的。林徽因口才出众,思维敏捷,常能引出一些切入时事核心的话题,并能引导听者往真正具有深度的方向探讨。不仅如此,她还具有一种文学家、诗人天生的诗性气质,同样的一句话,从她口中表达出来,常常既雅致又风趣,偶尔还伴随有诙谐,以及浪漫的激情。

这一切,自然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各位男性朋友。每逢聚会,几乎都以林徽因为中心。人们来这里,不仅是因为林徽因的天生丽质,更主要的是因为她的知识渊博、个性特别、语言幽默。每当林徽因说到慷慨激昂之时,旁人几乎都难以插进去话。以至于丈夫梁思成不得不打趣道:“你一讲起来,谁还能插得上嘴?”而优雅的林徽因则答道:“你插不上嘴,就请为客人倒茶吧!”

然而,林徽因的优雅并没有得到女性的青睐。相反,她在言谈中所展露出来的独立个性和尖锐风格,却无形中刺激了女性朋友们的神经,而且,由于她好强的性格,心直口快,与人辩论几乎从不低头,这就更加使得她缺乏女人缘。因为,毕竟,林徽因的这些性情,是难以与人良好相处的。男人可以因为她是异性而欣赏她。女人呢?恐怕就未必了吧!

在《我们太太的客厅》的结尾,冰心还写道:“这帮名流鸿儒在‘我们太太的客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

这段文字更加清晰地点明了文章讽刺的对象,其实就是林徽因、梁思成和徐志摩。虽然,事后冰心曾辩解说,自己写的是陆小曼。可是,聪明的林徽因怎么会相信这种辩解呢?从山西回来的她,派人给冰心送去了一坛子又酸又陈的老醋,以示“回敬”。

林徽因的一生是浪漫多情的一生,是才思飞扬的一生;是美丽的一生,是哀愁的一生。她虽然如幽兰般气质绝代,美得让人心碎,可她仍旧是个凡人,因而也有着凡人无法避免的性情缺陷。没有女人缘,或许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驾鹤仙游。关于她的一切,她的才华卓越、她的气质如华、她的感人爱情,人们还将继续讲述下去。让我们记住,曾经有那么一个鲜活的精灵,诗意地来临这个世界。她,就是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