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北洋总管段祺瑞
3331100000003

第3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

武备学堂招生是十分严格的,不仅要看个人身体条件、军事技能,还要考试经史典籍的文化功底。当时全中国常备军约为90万人,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出一二百人,可谓万里挑一。最终考试结果,段祺瑞各项综合评比名列前茅,一举获得进入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深造的机会。这也难怪,如果说单凭身体条件、军事技能,恐怕段祺瑞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毕竟这些年来他并没有真正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大部分时间都从事杂务,职位的正式名称叫哨官,也没有建立什么像样的军功,但段祺瑞少年时期由祖父打下的儒学底子,最终帮助了他。“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再一次得到了验证。看来任何时候,学习总是有好处的,虽然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还真管用。

段祺瑞进入了天津武备学堂,被分配到炮科学习。

炮科就是关于大炮使用的学问,这里要重点提一下天津武备学堂的炮科。在天津武备学堂之前,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炮兵部队,少量军队里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大炮,但几乎没人会使,真有需要使用的时候,也就是长官随便指派个看起来机灵点的小兵,架起大炮点火后一阵乱轰,至于杀伤效果,对不起,那是老天爷的事了,所以那些大炮最大的作用就是吓唬吓唬人。其实使用大炮是有很高技术要求的,其核心就是精确度,比如各种型号的大炮高低射界是多少、最远发送距离是多少、炮弹的保养与维护,以及大炮瞄准技术等都是需要刻苦学习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东西似乎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没有什么神秘的,但请读者不要忘了这样的事实,当时还是大清朝时期,对那些只知道骑马射箭抡大刀的武夫来说,现代火器可真是个麻烦物件。段祺瑞学习的炮科也是如此,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能熟练掌握一门现代化火器的各种知识那简直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因为中国人实在太缺乏近现代军事知识了,就拿瞄准射击这项现代军事技能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技能来说,当时的中国军队就毫无概念,掌握起来可是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和功夫。

抛弃大刀长矛、引进洋枪洋炮是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第一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异乎寻常地团结一致,就连最最保守的士绅官僚,也不过就是发了几句诸如“奇巧洋物登大雅之堂”、“天朝脸面丧尽”等牢骚,然后不再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但是,洋枪洋炮虽然是引进来了,中国人却似乎对这些玩意儿怎么使用不太关注,一直拿他们当打鸟的火铳使用。于是就出现了在战场上奇怪的放枪姿势。当时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已经装备上了不少枪炮,但士兵们在操练或战斗时,虽然朝前放枪,可眼睛却看着另一边,根本没有瞄准射击的概念。

装子弹的时候,自己正对着枪口,用探条捣枪里的火药(那时候还没出现后膛枪),姿势非常危险。

几十年后,洋枪已经发展成更现代的后膛枪,不再是开一次枪装一次火药的燧发枪了,中国军队紧跟形势,努力与国际接轨,也基本用后膛枪武装了起来。可是,士兵们的枪法,却依然没有人重视。

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都说慈禧老佛爷卖国,有谁知道,慈禧也是有点脾气的,就在当年,帝国主义横行中国的时候,慈禧曾经干出过一件全世界至今还找不出类似例子的事情:一口气向十几个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国家宣战。第一步就是攻打外国使馆,当时领军的是董福祥率领的朝廷正规军,全部装备了最先进的后膛枪,士兵身上挂满了子弹。但这一仗打下来,彻底暴露了盲目与国际接轨的恶果:无知者无畏。当时董福祥的军队有l万多人,还加上几万人的义和团,他们要对付的是北京城内的外国使馆的几栋房子,战斗进行了将近三个月,外国使馆居然毫发无伤,使馆内的外国士兵只有区区几百人的卫队,但一万多人愣是几个月都进不去。据一位当时在使馆的外国记者回忆,在战斗进行期间,天空中经常弹飞如雨,却很少能伤到人。外国使馆的卫队竟然坚持了几个月,等到了本国派来的救援部队,慈禧终于退却了,没说的,又是签约又是赔款,还不得不宣布义和团为非法,全力加以剿灭。

还有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虽然最终失败,但毕竟多少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军队的气势,也曾一度打得日本舰队丢盔弃甲。而陆军则屡战屡败,无一胜绩,从驻守的朝鲜平壤一直败退到国内的山海关,旅顺海军基地失守,威海基地形同虚设,日本人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登陆。

根据资料记载和后来一些日本士兵的回忆,当时的日本指挥官对军队下的命令就是一旦战斗开始,日本军人必须就地趴下。干什么?等待!因为接下来中国军队就会按他们预想的程序一样进行了:争先恐后地放枪,一发接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中国军队就开始撤退,这时候只要指挥官一声令下,趴在地上毫发无伤的日本士兵就会集体冲锋,而中国士兵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拼命逃跑,有多快跑多快!

进入民国,中国军队按说应该长进了吧。张勋复辟,段祺瑞组织了讨逆军进攻。张勋只有五千辫子兵,而讨逆军有将近一万人,战斗是这样进行的:

讨逆军决定进攻位于皇城内运河旁边的张勋公馆,活捉张勋本人。讨逆军士兵密密麻麻排列在公馆附近的一条胡同里,用机关枪向张勋公馆方向发射了百万发子弹。射击约清晨五点开始,密集的枪声就跟炒崩豆一样热闹。

双方士兵对着开枪,比大年三十晚上老百姓集体放鞭炮还要热闹,就是这样密集的枪炮对射,双方最终清点出来的死伤人数不过几十人,而且这中间大部分都是误伤或者其他原因。

更离谱的是,两方之间只隔着一道城墙,但从清晨直到下午三点左右的密集火力攻击中,居然连一发子弹也没有打着城墙,距离交战地点两英里以外的无辜路人倒是不少中弹身亡,连天空中的鸟也不能幸免,因为所有的枪都是对天空发射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更是三天一小打,五天~大打。四川军阀混战的时候,居然有闲人出来观战,像看戏一样。不过到了后来,打着打着大家逐渐认真起来了,开始有人研究如何节省子弹达到更好的效果,竞争的结果就是技术升级了。

到了蒋介石的时候,他甚至还编了本步兵操典,重点讲士兵如何使用步枪,从心态、姿势到枪法,尤其强调瞄准射击。也难怪他的北伐军战斗力极为强悍,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些旧军阀们根本不是对手,短短半年时间就让北伐军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所以这么看来,段祺瑞学习的炮科那可是当之无愧的高科技了。

段祺瑞在天津武备学堂期间,学习极为刻苦用功,因为他深知,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当别人都在享受生活、优哉游哉的时候,段祺瑞却每天都在埋头于一大堆国外翻译过来的战术手册中,往返于教室与操场之间。三年时间下来,他对炮兵所涉及的一切知识无不熟练掌握,甚至包括炮台工程做法、军事测绘、弹道计算等。

从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段祺瑞在天津武备学堂共学习了三年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年是段祺瑞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他不仅学到了将来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他还凭借天津武备学堂这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关系,织就了一张关系网,为今后的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