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直系教头冯国璋
3331200000012

第12章 江宁霸主,威震东南(1)

汉阳的一把火

冯国璋重振旗鼓,已经到了1911年。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一年爆发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也正是这场革命,让冯国璋和他的老领导袁世凯再次被推到了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永远无法平静生活下去的。

1911年10月10日,南方的革命军在武昌发动了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这座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十分重要的中国中部城市,著名的辛亥革命便由此开始。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冯国璋还在河北东部滦州附近为北洋军的秋季操演(简称“秋操”)做准备。正如在前面讲到的那样,北洋军几乎每隔几年,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连续两年举行大型的军事操演。这样做,既是为了检验训练成果,也是为了显示军威。

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了能把秋操办好,这年的九月份冯国璋就来到了滦州。他首先选好了秋操的地址,就是直隶省的永平(今天的芦龙)。然后,按照以往的程序,他开始安排参加秋操的军队有条不紊地进人永平地区。

组织一次秋操,对于经验老道的冯国璋来说,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可是,正当他心平气和地做着秋操准备工作时,却突然听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很快,包括这次秋操在内的几乎一切大型活动都取消了,清政府这个时候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镇压起义军,平息内乱,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清政府的担忧和恐惧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就在武昌起义之前,也就是在1911年春天的时候,爆发的广州起义已经让清政府忙得焦头烂额。当时,清政府又没有了袁世凯这样的军事将领,原来的北洋军由于袁世凯的离开,虽然必须奉命前去镇压,但是却只是敷衍了事。因此,事隔半年又来了一次大的起义,清政府着实胆战心惊,只好赶紧调兵遣将前往武昌镇压。

当时,清政府真正掌握的军队只有14个镇的新式陆军,外加18个混成协的新式陆军。表面上看来,军队数量还是可观的,而且都是装备精良、作战有力的新军。但是,这么多军队并不是都在北方,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布置于南方各省的。更恼火的是,这些分布在南方的新军,在武昌起义的前后都已经加入了所谓“叛军”的行列。换句话说,到了这个紧急关头,清政府真正用得上的便只有原来的北洋六镇军队了。

很显然,这个时候的清政府,最急需的便是找到德高望重的军事将领,由其带领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不用多想,这位军事将领的最佳人选就是忠诚踏实的冯国璋。不过,当时的冯国璋因为前面提到的各种原因,思想上有些消极罢工的情绪。因此,武昌起义爆发两天之后,也就是10月12日,清政府只好先让陆军大臣荫昌率领正在永平参加秋操的北洋军第二镇和第四镇各一部,火速赶往武昌镇压起义。就这样,冯国璋主持的这次秋操,便因为突如其来的起义而中断了。

实际上,以载沣为首的清政府很清楚,荫昌并不是什么将才,在北京办点公务还可以,要说到领兵打仗、真刀真枪地干,荫昌不是那块料。因此,几经考虑,清政府做出了以下一些补充行动。

首先,在奕勖等人的全力保荐之下,载沣暂时搁置了对袁世凯的仇怨,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以高官来诱他出山。

其次,清政府重新组编了北洋军,将原来的各镇军队编成了三个军。其中,由荫昌率领的已经赶赴武昌的陆军第二镇和第四镇为第一军;陆军第一镇加上北京的禁卫军为第三军,由载涛统领,任务就是保卫首都。

至于第二军,清政府让冯国璋统领,下面包含了第五镇新军、混成第五协和第三十九协等军队。在三个军之中,冯国璋统领的第二军实力最为强大。

清政府之所以这样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让冯国璋带领第二军紧随荫昌之后,增援第一军。

然而,清政府的如意算盘这次打错了。载沣等人没有想到,袁世凯居然借口自己正在生病,坚持不肯赴湖北就任。不仅如此,就连冯国璋,也跟他们来了个软磨。

接到率军南下镇压起义的命令后,冯国璋不是不执行命令,他还是很快组织好第二军南下了。只不过,他这一南下,就像是蜗牛爬一样。别说是“火速”赶到湖北增援第一军,就连快跑都算不上,行军速度十分缓慢。毫无疑问,冯国璋的这种举动,是他前段时间消极罢工情绪的自然流露。

实际上,当时除了冯国璋之外,其他北洋将领如段祺瑞等人,同样也是对清政府的各种法令、政策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

也就在冯国璋消极罢工的时候,南方各省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几乎可以说,革命的熊熊烈火已经在整个长江流域燃烧,甚至有再次蔓延到珠江流域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清政府明白,如果再不对北洋军将领,尤其是袁世凯改变态度,委以重任,他们恐怕连最后能够利用的军事力量都没有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10月下旬的时候,孙中山和黄兴又赶到了武汉。革命党人的这一举动,无疑是要据守武汉,甚至想要跟清政府来个划江而治,把大好江山一分为二。

此时,以载沣为首的清政府已经顾不得以前的政治恩怨了,就算袁世凯是政敌,也只能请他出山主持大局。10月20日,徐世昌受奕勖的委派,赶到彰德府催促袁世凯尽快就任湖北总督一职。可是,就像上文说的那样,一个小小的总督又怎能人得了袁世凯的法眼?袁世凯不出山不说,一出山肯定是要获得更大权力和更高地位的。

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徐世昌来了,袁世凯显得比较高兴。他很快就表示,如果想要自己出山,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须有指挥军队的全权,清政府不得干涉。清政府还必须立即召开国会,组织一个责任内阁,大力改革政治等。

除了这些条件,袁世凯还专门提出,清政府要立即让冯国璋赶到彰德来与自己见面,目的是为了让冯国璋“协理军机”。这样做,一方面显示了袁世凯对冯国璋的信赖和倚重,另一方面也是袁世凯在为自己的即将出山打好人际基础。从这些举动,我们看得出来,袁世凯在彰德府根本不是闲情雅致地隐居,而是时刻关注着国内外政治的变动情况。

袁世凯的这些条件,对于清政府来说毫无疑问是十分苛刻的。然而,事已至此,再苛刻的条件也只能咬咬牙接受了,只要袁世凯能出山稳定局势,恢复清政府的统治秩序就行。于是,很快清政府就表示,接受袁世凯的几项条件。

就这样,10月23日,冯国璋赶到了彰德府与袁世凯见面。老朋友见面,自然十分激动和开心。不过,这时还不是高兴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明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于是,袁世凯很快就向朝廷上奏,建议让冯国璋代替荫昌,统领第一军。

对于这个建议,清政府可以说是求之不得,立即就批复了下来,由冯国璋担任第一军的军统,段祺瑞为第二军的军统。于是,镇压武昌起义,仿佛就成了北洋军和南方革命党人之间的个人恩怨。

不仅如此,10月27日,清政府还委任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湖北事宜。到了此时,袁世凯“隐居”彰德府的生活正式结束,他心满意足、满面春风地出山了。

接下来,就是冯国璋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了。不得不说,镇压起义的头功还是要归于冯国璋,至于袁世凯,此时正在谋划如何获取更多的政治权力。因此,他只是于10月30日进驻了湖北孝感,在那里坐镇指挥,而具体的军事事宜,基本上都是冯国璋在办理。

冯国璋是29日赶到汉口城外的。这一次,他没有再故意拖延时间了。冯国璋一到汉口,就立即组织北洋军向驻扎在汉口的起义军发起猛攻。实际上,在冯国璋下令进攻汉口前,第一军的李纯、王占元和陈光远等北洋将领早就已经包围了汉口镇。因此,冯国璋一声令下,他们就立即率军顺利地攻入了汉口。

要知道,汉口是一个没有什么险要可以防守的城市,因此当北洋军攻进来之后,起义军只能与之展开巷战。在他们看来,北洋军再厉害,还是不熟悉地形,自己即便打不赢,也可以借助着熟悉环境,延迟北洋军最终占领汉口的时间,这样的话就可以为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争取时间了。

汉口起义军的军事策略明显是十分正确的,他们有效地破坏了北洋军在短时间内占领汉口的计划。这一下,冯国璋简直是气愤之极。他知道,再这样跟起义军在汉口展开街巷战,北洋军不仅会损失惨重,而且更重要的是绝对会拖慢北洋军其他部队的作战计划。

想来想去,冯国璋决定使用火攻,也就是放火烧掉汉口城。到了10月29日,冯国璋见部队依旧在汉口与起义军纠缠,于是便让比较熟悉汉口地形的易乃谦担任进攻汉口的前沿部队司令官,负责烧出一条出路来。

最开始,按照冯国璋的布置,易乃谦率领的前沿部队放火焚烧了通往汉口的必经之路歆生路。这条道路扫清之后,北洋军得以顺利推进到市中区。

10月30日和31日两天,北洋军遭到了大量埋伏在市中区的起义军的阻击。不仅如此,当看到北洋军因为不熟悉地形而有些败退时,起义军组成了一支敢死队,英勇顽强地向北洋军发起了反攻。眼前的场景让冯国璋又惊又怕,他还真没见到过如此不要命的“叛军”。

无可奈何之下,冯国璋只好命令大部队先行后退,再次让易乃谦率领前沿军队纵火烧城。这一次,易乃谦的部队没有留情,直接将汉口全镇都给烧着了。其中,火势最旺盛的是从桥口至蔡京巷的一片商业区域,几乎成了一片火海。

尽管如此,守卫汉口的起义军依旧在顽强地反抗,以至于冯国璋都只能向袁世凯报告说“匪人顽强抵抗”,一时之间难以攻下。不仅如此,冯国璋还对袁世凯叫苦道:“西北风暴作,汉镇火愈烈,我军持续攻扫,节节巷战,每攻一段,冒火蹈险,又为匪暗击,艰苦不可言状。”

可以想象,这次汉口攻城战,应该是冯国璋军事生涯之中比较难熬的战役,而袁世凯此时又不断催促冯国璋尽快拿下汉口。冯国璋着急了,干脆命令所有部队都人城焚烧,甚至不惜将整个汉口烧成一片瓦砾地。

就这样,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之后,历史悠久的汉口镇几乎全毁了,百姓无家可归,流浪街头,死伤无数。冯国璋火烧汉口,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确实是他政治生涯之中并不光彩的一笔。

拿下汉口,让北洋第一军疲惫不堪,因此冯国璋下令,全军进驻汉口进行休整。冯国璋这样做,在一般情况下是明智之举。试想,一支疲惫之师,又怎么可能继续进攻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的武汉起义军呢?更何况,当时的起义军正处于士气旺盛的时候。然而,冯国璋的这个做法,在当时的局势变化下却不得不予以改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就在冯国璋率军火烧汉口那段时间,中国有好几个省份都相继宣告了独立。最早宣告独立的省份是湖南、江西和山西,接着上海、贵州、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也宣告了独立。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一些军队将领也开始给清廷施压,比如10月29日驻守在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等人,就向朝廷电奏了一个所谓的“改纲12条”,其中心内容就是要求清政府尽快组织一个责任内阁。

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让清政府再也坐不住了。在收到了“改纲12条”之后,载沣等人明白,假如再不采取行动,军队都要起来反对自己了。

而此时,他们能够依赖的,也只有政治强人袁世凯以及事实上效忠于他的北洋军。于是,1911年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准备通过他跟南方的革命党人进行谈判或者展开战争。

而在袁世凯这方面,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如何来获取更大的权力。实际上,还没等清廷任命自己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就已经在10月下旬的时候,通过襄阳人刘承恩,与革命党领袖之一的黎元洪秘密取得了联系,而目的就是要试探一下是否能与革命党人进行“和平谈判”。

随后,刘承恩和一同前去武汉的蔡廷干见到了宋教仁等革命党领袖,他们对宋教仁说,只要革命党人赞成君主立宪制度的话,北洋军可以立即停止进攻。然而,当时北洋军正在猛攻汉口,起义军死伤惨重,宋教仁等人当面拒绝了袁世凯的“好意”。不过,宋教仁等人还是对刘承恩和蔡廷干表示,只要袁世凯愿意“反戈一击”,跟革命党人一起推翻清朝统治,那么“将来自可被举为大统领”。。

很快,刘承恩和蔡廷干就把消息带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心想:“我自然是要当大统领的,但是一来我非常清楚大统领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二来我干嘛要与你们这些‘叛军’合作?”

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同时也是为了给以后的谈判抬高政治筹码,袁世凯下令冯国璋停止休整,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汉阳镇。这样一来,冯国璋原本准备在汉口多休整几天的计划就被打破了。

尽管如此,冯国璋还是立即执行了袁世凯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冯国璋就是一个典型的效忠于清王室的将领。他虽然也忠诚于袁世凯,但是在面对革命党人起义的时候,冯国璋一开始是坚决地站在清政府这一方的。

除此之外,自从袁世凯下台之后,冯国璋呆在官场上很没意思,几乎每天都是处于消极罢工的状态。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建功立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