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3331400000030

第30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6)

第一段,生物学界有一个巨大的谜,一直也解不开。就是说,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动物当中怎么产生了这么一种动物,大脑如此发达,比大脑次发达的动物要发达得太多,为什么这样?如果说是在与大自然的竞争中,在与天敌的竞争中形成的,那么比天敌的大脑发达一点就够了,就可以打败你,比如狮子、老虎,我比你好一点就够了,我不需要比你好太多,因为好太多意味着浪费。我的智商比你高30还不够吗?高50还不够吗?为什么比你高这么多?容积这么大?这有点不可思议,有点荒诞。思考的结果是,这不是种间竞争造成的,不是和狮子、老虎的竞争,而是种内竞争造成的,种内竞争太激烈了,智力低的就会被淘汰,这种竞争造成了大脑极度发达。这种竞争还是与合作交织在一起,我要和周先生交换,周先生不会交换,交换就是要获得互利,两个东西都是我们自身不能生产、不能得到的,周先生不会交换,时间久了,他就被淘汰了。而交换是要语言的,语言是需要智力的,所以我们为了生存,要学会交换,不学会交换就要被淘汰,学会交换就要学会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短短的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大脑一下发达起来了。大脑发达起来以后,种之间激烈的竞争造成了大脑的发达,大脑的发达又促成复杂的竞争,不再是以前的竞争了。电脑也是这样,人类社会的原则是经济上的竞争造成电脑的发展,而电脑发展以后又造成人类社会的复杂博弈,博弈肯定会更复杂。这是三段论中的第一个。

第二段,凌瑞骥说到了很多电脑学家的预测,我说的是一个经济学大师的预测。

在30年前,凯恩斯预测,人类的经济问题将在100年内彻底解决,100年以内人类不再有经济问题了,温饱的问题不在话下,全解决了。如果不发生像一次大战那样的战争,肯定都解决了。事实的发展证明,发生了大战,可是人类的温饱问题照样像凯恩斯说的,经济问题基本快解决了。在2030年内,人类的经济问题绝对解决了,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就会解决了。就是认为,我们日后不会再为经济问题发愁了,不会再为温饱问题发愁了,好像内部的竞争都不是最基础性的竞争,不再是过去跟列强之间争殖民地那样为了生存而竞争。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固然还有竞争,可竞争的强度应该降低,不会那么激烈了。大家天天地忙碌主要不是为生存了,因为计算机的进展给凯恩斯提供了一个最新的注脚,加上计算机以后,凯恩斯的预言绝对实现了。每人每天花极短的时间,半个钟头,温饱就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游戏、写诗、踢球、搞科研,搞科研不是直接作用于福利,是好玩,认识大自然的奥秘,主要的时间用于游戏,但是人类之间为了吃饭、为了生存的激烈竞争将极大的弱化。

第三段,是超强的计算机还在不断更新、不断产生。从微观上,那种超强计算机有买家吗?花大力气,眼下就做了5台,有人买吗?如果没有人买,还不够赔本的。

但是从宏观上我要提的是,配合凌先生说的,宏观上,大脑的进展是需要激烈的竞争的,后面要有很强的动力,超强的计算机才能一天一天不断进展。但像凯恩斯说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有那么大的动力吗?战争可能是个动力,战争逼迫着武器的更新,我的武器落后就要被打败,而武器的革命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日后全世界的温饱都解决了以后,我们还有动力干吗?这是我提的这个论证的第三段。

商家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后获益者

刘兵: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做讨论,凌先生和我都是清华大学的,以前也打过交道。凌瑞骥教授讲的前面很大部分都是科学性、基础性很强的专业知识普及,虽然我过去也是学科学出身的,后来转过来做科学人文研究,所以可能做这样一个评论,会从另外一个立场上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想到,大概两三年前,曾经在清华大学的国际关系所搞过一个全球对话的系列活动,在《环球时报》上开了专栏,发表对话实录。我共去过两次,其中一次,当时的对话也是类似的场景,当时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搞网络的教授谈网络。

既然谈网络,国际所搞这方面的人不多,就到科技社会所说,你是搞科技社会史的,应该可以谈,我说可以。但是我发现,对话的结果,双方的立场有很大差别,我想这可能也体现出学术研究的立场的差异。一个美国人,他基本是谈论所有的网络技术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巨大的变革、巨大的意义、巨大的经济发展。而我好像站在一个对网络的反思的后现代立场去说话,一般人说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发达国家的立场更多,这样双方好像有一个错位,好像反过来了。我想这不是一个整体问题,更多的是个人在专业领域上的思考。

回到今天,我还是以类似的方式来想一些事情。因为我听凌瑞骥讲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就开始触及到了我的一些问题,比如说Pc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浪费。其实,我们把这个观点延伸一下就会发现,有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或不以为然地,把一个现象沿着一个思路想下去,也会得出一个结论。比如,为什么有计算机是好的,有最高速度的计算机是好的,有网络一定是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这个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想想,是不是都是无条件的或者是绝对必须的好?郑先生给的解释是,是因为人脑需要这种竞争,所以造成了这种结果。除了竞争需求,还有没有别的?比如计算机技术,从科学家的角度讲,是研究的结果。但是背后经济的利益、商家的需求和控制常常被我们忽视了。

其实,我们国家人均占有电脑的比例,在全世界还是非常低的,但是我们的应用硬件,甚至软件,不止是电脑,连手机、数码相机这些数字化产品,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所拥有的功能,能够开发使用的功能都是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一次一次更新换代,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钱、更多的资源,去购买那么多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也有不得已的感觉。我记得从90年代初用计算机,最初用286计算机,对很多人用的文字处理足够了,用到今天还是很好的,这个机器如果能用到今天,还是很好的,比过去的打字机好多了。但是你想,如果今天你用了那样的机器,现在就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了,文件都没法共享,更不要说是其他东西。不断地硬件升级,软件升级,相互升级,尽管最后你没有用到其中绝大部分东西,但是你的钱花出去了。最后谁得益了呢?用户花钱是一种投入,但是我们没有得到花钱应该得到的所有回报,我们是亏了,谁赚了呢?商家。

科学家如果同时不是一个企业的投资者,也还是处于打工的地位,只是技术的控制者赚钱了。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商业的阴谋,但是支撑着这个商业阴谋的背后,就是越来越多的技术性的发展使得这样一些研究数字上的增加、芯片数目的增加、各种手段的增加。当然,这些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有一定的极限,我们还在想方设法突破,通过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等。但是,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不由自主地都上了商家的当。比如过去他们承诺了很多好处,计算机无纸办公,最后至少有一个直接的结果,有了计算机以后,纸张的消耗比没有计算机时增长了许多,根本不可能实现无纸办公。

回到前面的话题,有了计算机,在很多场合是有用的,比如银行存款、转账。但是对所有的人来说,对凌瑞骥先生最后说的问题,让8亿中国人上网,我反着想,那么,是不是8亿中国人都需要上网?是不是上网就一定成为必须?就是现在上网,有很多人确实得到了工作的便利、娱乐,但是也有很多人,之所以上网,除了娱乐的功能,实际上也是在商家的控制下,像新浪、搜狐这种门户网站,所做的一切只不过为了增加点击量。那么面对这一切,我们是不是应该保持警觉?

现场回答

对计算机的不确定性该怎么办

提问:

计算机出来的时候我还是中学生,今天我提的问题是,刚才听了凌瑞骥教授的报告,我想请问,对计算机的不确定性应该怎么办?

凌瑞骥:

由于计算机的不确定性,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就不知道了。虽然概率很低,但是如果一旦出了事情,就更难说了。比如,界面友好的问题,对老年人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以我来说,我就是格格不入的那种人,如果将来扩大到8亿人,就更难说了。

虽然我很愿意接受,但是不自觉地有一种抗拒的情绪。